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商业评论( ID:shangyepinglun),作者:考拉是只鹿,编辑:小鱼,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搭建帐篷、钻木取火乃至用内裤挡蚊帐……直到身上被咬了400个蚊子包,Tim终于完成了这个夏天现象级的出圈事件——花了300万元拍摄断水断电100小时的“荒岛求生直播”。B站累计超过四千万观众进入直播间,全平台总观看量超过两亿,弹幕数以百万计,也带动了直播带货的即时转化。
谁能想到,影视飓风——这个以视频制作火爆全网的公司,如今最赚钱的业务竟然是——电商。
影视飓风或许有着自媒体里最"壕无人性"的老板——Tim潘天鸿。
30岁,靠在B站做视频,如今坐拥千万粉丝,公司年营收过亿。
这个95后老板给全公司每人送了一台iPhone17 Pro Max,连实习生也拿到了顶配版。
最夸张的是他家的公司账号“飓多多”,专拍员工住马尔代夫七星级酒店、坐12万头等舱、体验好莱坞明星同款设备的日常,每条视频都像在拍《福布斯》富豪生活实录,评论区却挤满了“求入职”的年轻人。
Tim正用最“败家”的姿态赚着最狠的钱。
10月22日,官方影视飓风MediaStore发公告表示,因订单量爆单将飓风商店旗下各平台店铺陆续调整为半歇业状态,目前正在陆续重新上架产品。Tim在和罗永浩的访谈节目中透露,公司当前最赚钱的业务已不再是传统的TVC广告,而是自营电商板块告,相反广告业务当初70%的营收占比如今只剩下10%。
从烧钱狂魔到带货大佬,影视飓风和Tim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01极致的烧钱主义
影视飓风是谁?
B站千万粉丝的头部影视自媒体,主营业务是拍视频、做教程、接商业片。
2014年,19岁的Tim在B站注册账号时,只是个分享剪辑教程的留学党。而建立影视飓风的初衷也是如此简单:既然这么爱拍视频,索性成立一家专门的公司。
彼时,数码相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受众人数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影视飓风的业务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蓬勃发展。
2020年之前,公司最赚钱的是TVC广告,例如给华为、大疆、OPPO、B站、游戏赛事等拍摄广告片及Vlog,前阵子话题度爆棚的Vogue盛典的“子弹时间”创意视频同样出自影视飓风之手。2019年时,公司的盈利模式由频道内商业合作(25%)、TVC拍摄服务(50%)和电商产品销售(25%)组成。
当Tim在视频中做出“一拍即合”的手势,作为老友们的粉丝便会心一笑:“又有广告看了”。
为了展示Intel笔记本的视频播放性能,Tim在万米高空开着飞机上演360度翻转、俯冲、盘旋等各种特技表演……整个过程租了几架直升机大量航拍,最后用笔记本剪辑播放;为了展现OPPO手机的拍摄功能,影视飓风的镜头辗转于10座机场,不仅记录下各型客机的优美身姿,更幸运地拍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起飞的震撼画面。
这就是影视飓风视频的风格,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创意;只有你不敢想,没有它做不到的精美。在这里,越美轮美奂的视频,越可能是广告;但“奇葩”的是,越是广告,粉丝们反而越喜欢看。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影视飓风,那就是“极致”——极致的内容,极致的福利,也是极致的烧钱。
“极致”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爆点的属性。
举例来说,谁不想看一个对员工好到离谱的老板?这种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正向老板人设带来的粉丝粘性,比买100条热搜都管用。
不过,给员工送iPhone17真就是福利这么简单吗?Tim的算盘打得可比网友想得还要精。
对于一个以视频为看家本领的企业,给员工发手机不只是发福利,更是送生产工具。导素材、剪小样、传样片,这些性能都是实打实的生产资料。更重要的是,员工受到福利的激励,会心甘情愿地为公司撒下热血。短期来看是成本开支,但中长期来看却是给公司提升产能。
“公司派我去沙漠住25万的酒店”、“公司派我去住法国王宫”、“公司派我去体验12万的头等舱”……就这样,影视飓风网综式的内容一次次刺激着网友们的肾上腺素,进而化作千万粉丝中的又一员。
02精准带货的哲学
这个双十一,影视飓风的服装卖爆了。
2025年10月初,影视飓风近90天抖音直播销售额2500万,单款T恤年销20万件,爆单直接把店铺整到了半歇业的状态。
自2023年起,影视飓风明显加快了衣服这一类目的布局;2023年下半年起,影视飓风的电商业务开始剥离周边属性,进行品牌化经营。
视频拍得好好的,广告费也不少,为什么非得靠卖货来赚钱?
与其说带货是Tim的一种主动选择,不如说是这个流量时代里“必须”去做的一种被动归宿。
虽然广告单价高,但为了达到心中完美视频的标准,Tim拍摄视频几乎没有成本控制,经常出现因视频制作成本过高导致接广告不赚反亏的情况。此外,客户要求多、创作自由度低,也是绕不开的掣肘。
而最关键的是,影视飓风的变现能力并不如平台数字所呈现的那般亮丽。
Tim曾坦言,自己的被关注人数其实和有些明星艺人是差不多的。但在商业价值上可能比他们要低10倍以上。“创作者最难的一点就是他不像一个产品,你做完一次以后,你可以生产10万个一样的产品,然后你可以扩大你的规模。这是最痛苦的一点,他没有办法规模化。”
自媒体的内容规模化效益比较差,做完一期内容收入有限,后续继续做内容需要持续投入,非常耗费精力和资源。与之互补的,电商是规模化效应非常明显的地方,一旦商品被用户自行传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无穷大的复利效应。
流量的尽头是带货。
区别于传统的货架式电商,影视飓风玩的是“场景化刚需”的垂直型电商。他们卖的不是泛品类,而是围绕“创作者”这个核心人群:摄影师需要的快拆扣、户外拍摄的保暖手套、后期工作者的人体工学椅……甚至连T恤都印着“Log格式拍摄,RAW格式生活”这种圈内黑话。
内容型电商的关键在于,你不光要给自己立人设,还要给你的客户立人设。
“无限进步”,就像品牌标语所言,影视飓风对外是一个不断进步、热爱学习的团队。从制作影视的工作设备,到管理公司所用的运营模式,都是一手抓实用主义,另一手抓创新思维。
于是,与影视飓风同频的受众群跟随着Tim的步伐,刷个视频,唠个综艺,似乎也在跟着学习进步。观众们为了维护自己身上的标签,乐于为自己的身份消费。可以说,影视飓风卖的不只是商品,同样也是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双重造化下的精神产物。
影视飓风无需“二次售卖”,不仅获客成本相对于其他家而言要低得多,投流效果也能达到同类的十五倍。与此同时,影视飓风爆款率达到11%,是周期内传统服装品牌的3倍。
第三方数据显示,影视飓风复购率高达35%,远超网红带货行业15%的平均水平。
一款售价99元的黑色T恤,一年时间就卖出20多万件,且六成用户甚至没有关注账号。大多数买家甚至不是影视飓风的粉丝,而是被产品本身吸引。影视飓风直接打通了“内容IP-用户信任-产品转化”的内容变现路径。
当绝大多数网红还在靠低俗段子、擦边球博流量的时候,Tim和影视飓风证明了:好内容可以很值钱。
03中国野兽先生的挑战
影视飓风的“极致文学”在2025年的夏天登峰造极。
也是在这一场荒岛求生中,观众们更认清了一点:影视飓风越来越像“野兽先生(MrBeast)”了。
关于“是不是在模仿野兽先生”这一点,Tim从未否认,他甚至已经参观了野兽先生公司。
野兽先生是全球顶流网红,全平台粉丝超过8亿,粉丝数量比甲亢哥还多。《福布斯》2025全球创作者富豪榜中,野兽先生排名第一,全年收入8500万美元。
野兽先生的内容以“撒钱+挑战”模式为主,每集视频的制作成本高达数450万美元,然而,其真正的收入来源在于自创的巧克力、快餐、联名玩具以及数据平台的运营。显然,从内容到电商,从烧钱到盈利,影视飓风想要的正是一个野兽先生模式下的水到渠成。
不过,野兽先生的模式又是否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呢?
野兽先生的成功,代表着一个被广泛验证的成功模板。但即便是“敢为天下后”,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的土壤上或许仍会面临不同水土的考验。
一方面,极限实验的蓝本已经在许多Up主的视频中不断涌现,例如游戏博主贪玩歌姬小宁子等。在众多Up主逐渐“野兽化”的环境下,审美疲劳的消费者口味变得越来越“重”。他们所挑剔的不仅是极端的情景演绎,更是深度故事的表达。
另一方面,野兽先生的成功依赖的是YouTube的全球市场和广告分成机制。全球八亿粉丝、随便一期节目都上亿的播放量,让野兽先生站着就把钱挣了。但在中国,UP主面对的是更有限的市场天花板、更严格的审查约束,以及更激烈的平台竞争。即便投入同样的资源,产出回报也远不对称。也因此,商业化和内容质量真正能做到相辅相成的少之又少。
据Tim自己透露,公司2024年营收超一个亿,但利润才刚过千万,且大多数资金会继续投入到内容中,博弈一个更大的可能性。当“年入过亿但净利润率薄” 的现状摆上台面,影视飓风的商业之路依然有荆棘暗生。
是否能平衡好视频创作与电商自营天平的两端?如何将公司从高度依赖创始人个人IP的状态抽离?怎样打破市场天花板的桎梏,将野兽先生挑战的形式与本土化的叙事结合起来?这些问题的急迫度,也将随着影视飓风规模的增长成正比,等待着Tim去解答。
Tim的野心或许比一般人能想到的更大。
他说,5年内的目标是内容达到10亿人观看,目前是不到2亿。并且2028年希望至少拿到“奥斯卡短片奖”。 影视飓风未来涉足的领域,将不只是专业化细分赛道的,更是大众化、消费化的。
内容与带货、专业与普适,影视飓风的未来,注定要在这样看似矛盾、实则兼容的体系下去不断完善与突破。极致的成本能否绽放出极致的利润火花,Tim和影视飓风还将继续书写中国超级自媒体的新故事。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