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ID:runliu-pub),作者:二蔓,编辑:歌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觉醒来。
咦?怎么有这么多的人,都在讨论“理想放弃学习华为”的事儿?
仔细一查。才知道,最近的理想,确实有挺多动作。比如,创始人李想亲自接管人事工作。比如,几位华为系高管相继离职。比如,放弃华为特色的PBC绩效模式,重启OKR管理。
要知道,过去的几年里,理想一直在认真学习华为。华为系高管,PBC绩效模式,也都是“学习华为”的产物。据说,理想还会要求管理团队,阅读至少十本关于华为的书。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位优秀的学生,突然说“以后我不来了”。
所以一时间,很多人都在说,理想正在“放弃学习华为模式”,正在“去华为化”。
那么,理想为什么突然不学华为了?是因为学不会吗?还是因为华为的模式不够好?
有人说,是因为华为的狼性文化,种不到理想的土壤里。有人说,是因为PBC让销售团队,出现了跨区抢单的乱象。甚至有人说,纯粹是觉得选错路线了,得赶紧掉头。
这些说法,看上去都有道理。但是,并不一定说到了最核心的部分。所以今天,我想再给你做些补充。
先说说我的看法。
其实,“放弃”学习华为,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准确的。
只不过是,理想的使命变了。然后,战略、组织、管理方法等等,也跟着变了。仅此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
我和理想的创始人李想,认识也有些年了。2023年,我还带领“问道中国”小组,专程去理想参访过。那天,李想也亲自接待了我们,还分享了很多。
在我的印象里,李想,是一个非常愿意研究“组织”的人。尽管“组织”的事儿很重要,但很多创业者,一聊到产品就两眼发光,一提到组织就头大。他们不喜欢把心思放在组织架构这些烦人的事儿上。但李想不是。他愿意琢磨。
而在过去的几年里,理想的故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22年。
那一年,理想的一款车,理想ONE,迎来了一位强大的对手。也就是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7。
问界M7,就像某个降维打击的物种,精准地杀入了理想ONE所在的家庭SUV市场。后来,李想在复盘这场对决的时候,用了两个字。
打残。
他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理想ONE的订单量,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最终,不得不提前几个月停产。
这次惨败,给了理想巨大的震撼。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产品定义能力,在巨头的面前,还是显得太脆弱了。于是,痛定思痛之后,理想做了一个决定。
全面学习华为。
那么,具体要学习华为的什么东西呢?
当时,L9刚刚上市,L8即将发布,L7也在研发流程中全速前进。多条产品线,带来了更大的管理压力。于是,理想决定,向华为学习IPD。
什么是IPD?
它的全称是,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当然,IPD并不是华为发明的,而是华为当年从IBM那里学来的,用来开发交换机、基站等等复杂硬件。
真要展开来讲,会有些复杂。但你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成,一套流程,一套“摩天大楼建造法”。
要盖一栋100层的大楼,你不可能一边打地基,一边设计顶楼的观光餐厅。你得分阶段。比如概念设计。比如工程设计。比如地基施工。比如主体结构。每个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有一个严格的评审会。在会上,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消防专家,客户代表,都要拿着图纸和数据,逐项确认这一阶段的所有指标。然后,才能签字,让项目进入下一个阶段。
放在汽车上,IPD,就是通过严格的步骤,大量的检查点,重度的协同,来确保这个由几万个零件构成的复杂产品,能被高质量、确定性地造出来。2022年,在多车型齐上阵的混乱关头,IPD确保了理想“不出错”。因为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稳。
但是,IPD,尤其是1.0的版本,有一些明显的缺点。
它用严谨保证了质量,但也会牺牲效率。一个决策,可能要经过漫长的跨部门会议、审批。2024年初,理想MEGA的挫折,更加暴露出了这套“重型流程”的缺点。尤其是研发部门,很难跟上市场变化。项目之间也容易打架。比如两款车都要,但最好的工程师给谁?
于是,理想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一个,“优化改良”的阶段。
为了解决效率问题,理想做了一轮调整,叫Matrix 2.0。
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研发、销售、市场,都是“垂直”的烟囱。各管一摊,有很厚的部门墙。IPD 1.0,就是拉出了一条条“横向”的项目组。比如L9项目组。比如L8项目组。每个项目组,都由一个项目负责人进行统一指挥,可以从每一个烟囱里抽调精兵强将。
所谓的优化改良,本质上就是把横向的线切成平台和车型两条,同时加强了横向项目组的权力,让他们可以更快地拍板,而不是什么事都要层层汇报。
如果说,IPD是修了一条国道。那Matrix 2.0,就是给国道多修立交桥。
不过,到这里为止,理想依然是在“学习华为”这件事上做优化,打补丁。回答的问题,依然是“如何造好车”。
但是,在之后的一年里,理想要回答的问题,随着企业的使命,不断升级成了“如何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终端企业”。
是的。一家车企的使命里,连个“车”字都没有了。核心,变成了“AI终端”。
什么是“AI终端”?
翻译过来就是,车,只是AI为了服务你,而长出来的一个“身体”。它今天长得像车,明天也可以像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大胆猜测一下的话,未来理想的产品形态,可能会远不止于车。
这个使命的改变,也直接导致了研发逻辑的改变。
造车,是硬件逻辑。它长周期,追求稳定。IPD,以及与之配套的,强调承诺和结果的PBC绩效模式,就是为这种开发而生的。它们的核心目的,就是消除不确定性。
但是,搞AI,是软件逻辑。它短周期,拥抱不确定性。它是飞轮。收集数据,训练模型,用户体验,产生更多数据……这个月的技术突破,可能会让上个月的努力全部白费。
你不能用摩天大楼建造法,去指挥一支特种部队。
所以,理想必须要把组织,从IPD模式,重构成一个AI-Native的组织。
AI-Native这个词,是理想的智能驾驶负责人范皓宇,在一次内部分享中提到的。意思是,AI原生。它要求整个组织,都要像为AI而生一样思考、协作。
比如,2024年9月,理想就对智能驾驶团队进行了重组,把原来的模型算法、量产研发、数据闭环等等几个大部门,进一步拆分成了11个更小更扁平的团队。这些团队,有的负责模型算法,有的负责数据标注,有的负责仿真平台。他们各自独立,快速迭代。
小,才能快。小,才能敏捷。
这种工作方式,在软件行业里,叫“敏捷开发”。一个敏捷团队,可能每两周就要完成一个“冲刺”,交付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功能。比如,这两周的目标,就是让自动泊车功能识别异形车位的能力提升5%。伙计们,全力以赴,两周后拿出成果。
这和IPD那种以“月”甚至“季度”为单位的重型流程,是并不完全一样的两套模式。
所以,灵魂变了,肉身就必须跟着变。
仅此而已。
好了。看到这里,你其实就看完了一个极简版的,理想“组织变化”的故事。
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会说,“这只是理想的使命变了,其他东西也得跟着变而已”。
因为自始至终,这都是一个“目标变了,方法跟着变”的故事。它的主线,是“进化”,而不是“放弃”。
不是华为的模式不够好。任何所谓的方式方法,都只能在特定战场,特定阶段里被验证。理想需要硬件研发的确定性的时候,学习华为,也确实曾经让他们获得过实际的利益。我们只能说,没有包打天下的理论,只有目前适合的理论。
也不是理想学不会。恰恰相反,自我进化,主动变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最优秀的学生,从来都不是把作业抄得最工整的那位,而是能不断解开新题目的那位。
所以,理想,为什么突然不学华为了?
因为,真正的学习,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别人,而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
仅此而已。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