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重新审视日本农产品

关注
国力的变化,也许在民众文化上还有迟滞的效应,但在商品市场上的反应几乎是立竿见影的——不仅在并不稀缺的农产品上,甚至连汽车等日本那些“更加擅长”的领域也没有例外。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巨潮WAVE(ID:WAVE-BIZ),作者:小卢鱼,编辑:杨旭然,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为维护国家利益,中方正在逐步落地对日本的一些实质性反制。除了发布旅行与留学预警、暂停日本影片在华上映之外,截至目前最重要的产业政策,就是暂停了来自日本的水产品进口。

考虑到水产品对于日本农业的重要意义,各方普遍判断该措施预计将会对日本经济带来明显影响。自风波开始之后,日经指数也持续走低。

日经225指数(自2025年8月至今)

但高市早苗在日本的支持率仍然非常高。共同社11月中旬民调显示,其内阁支持率高达69.9%,远超对中态度更加理智的石破茂内阁。而且其中约有48.8%的受访者支持其关于台海局势的相关表态,更有约60.4%的日本民众赞成增加军费。

可以看出,高市早苗并非缺乏民意基础,而是某些方面群体真实的代言人。

部分日本网民,包括一小部分中国网民,始终难以对真实的政治和商业环境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以至于这次反制措施推出之后,有日本网民表达了类似“如果在国内吃不到,来日本吃也是可以的哦”这样的言论。

但实际上,在中国的水产市场,日本产品早已经不再是刚需。国力的变化,也许在民众文化上还有迟滞的效应,但在商品市场上的反应几乎是立竿见影的——不仅在并不稀缺的农产品上,甚至连汽车等日本那些“更加擅长”的领域也没有例外。

崛起

众所周知,中国市场一向信奉一句话,“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所以从11月21日起,A股水产概念反复活跃。中水渔业、獐子岛、国联水产、好当家、大湖股份、神农种业等上市公司股价都出现了大幅度的短期上涨。

该板块的大幅上涨,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国内企业填补日本产品空缺的强烈预期。

此前2023年,日本排放福岛核污染海水、导致进口禁令之后,日本对华水产品的出口额已经从2022年的871亿日元,暴跌至2024年的61亿日元。

中水渔业股价表现(自2025年8月至今)

实际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完全有能力自给自足。2024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达到7366万吨,比上年增长3.5%。今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预计将达7442万吨,保持着规模大、稳定增的整体趋势。

人工养殖则是中国水产品供应的绝对主力。未来十年,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很可能会提高到80%。

以深受国人喜爱的小龙虾为例,去年其养殖面积3050万亩、产量344.7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3.39%和9.07%。产量提升降低价格,进一步促进人们的购买欲。

产量提升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技术进步与模式创新,低质低价的东西并不好卖。中国的上市水产公司对此有相当清醒的认识。

例如国联水产在2023-2024年的连续大幅亏损后,通过渠道创新与产品结构优化实现了业绩回暖。其明星产品“美人虾”、“铂金虾仁”等在电商平台畅销。此外其液氮速冻技术可以将传统的24小时冷冻过程缩短至30分钟,行业领先。

獐子岛则是在国资的支持下,推进了从单一扇贝养殖向多营养层级海洋牧场转型,成功建立了原种皱纹盘鲍苗种培育技术体系,优化紫石房蛤繁育技术,并在三倍体牡蛎苗种领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离当年“扇贝跑了”的黑历史越来越远。

中水渔业则是在远洋捕捞主业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了作业效率与产品的附加值。2025年前三季度,其归母净利润升至5340.8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30.08%。

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海鹰AI系统”与智能化分拣设备,能明显提升渔情判断与捕捞效率,带动今年上半年的远洋捕捞收入达到7.39亿元。

不过最能体现中国水产品行业技术实力的地区,还是新疆。

面对大面积的盐碱地,科研人员通过参照海水矿物质比例,添加微量元素和各类益生菌,将盐碱水调配成了适宜海产品生长的“人造海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拉尔市成功养殖出了青蟹、南美白对虾等海产品。

可见当科技足够进步,工业体系足够完善,甚至连“海鲜”与“沙漠”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也能在中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替代

虽然中国水产供应已经能做到自给自足,但为了丰富消费,中国还是会大量进口海外水产作为补充。2025年上半年,中国水产品进口额呈现显著增长,初级海产进口额达91.4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了7.8%。

这些进口水产品主要满足两方面需求,一是高端消费群体对稀缺海鲜的需求;二是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其中日本水产品原本主要就是用于高端消费。

但是在日料店大量出现的三文鱼,其实更多是挪威三文鱼。挪威三文鱼在中国进口三文鱼总量中占比达60%,数量规模比日本三文鱼高很多。

来自挪威三文鱼,也正走向更多中国普通消费者的视野。因为近年来全球三文鱼养殖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反而刺激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增长,挪威果断顺应趋势,通过降价换得了销量增长。

俄罗斯则是凭借雪蟹和鳕鱼的稳定供应,成为了中国高端海鲜市场的新晋重要参与者。去年,俄罗斯成为了中国第二大水产品供应国,进口量达101万吨。

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不同,俄罗斯当局在与中国发展水产品贸易时,展现出的是非常积极、务实且尊重的姿态,主动配合中方法规,让近千家俄罗斯企业争取到对华出口资质,并主动完善国内生产和运输设施以保障对华供应。

而曾经是中国海鲜市场重要进口产品的加拿大龙虾和美国阿拉斯加鳕鱼,受到西方关税政策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对华的出口额分别下降了26.8%和12.3%。

全球农产品的进出口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国际政治行为。远的不说,现在美国大豆面临的困难局面,就足够给日本敲响警钟。

中国曾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今年前7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总量仅为1657万吨,甚至出现了中国买家近30年来首次在特定时段没有采购任何美国大豆的情况。

全球大豆贸易流向因此发生了根本性重构,巴西迅速填补了美国留下的市场空白,并积极巩固其作为中国可靠供应商的地位。

中巴之间的大豆贸易也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战略关系中的重要一环,为了保障大豆贸易而建设的铁路和港口,也可以有更重要的作用。

所以中国的水产品市场,同样会遵循友好程度与进口量高低挂钩的规律。比如中厄可以实施自贸协定,让超过95%的厄瓜多尔水产品关税将逐步降为零,进一步巩固了厄瓜多尔白虾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与中国关系密切的东盟国家,则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中国水产品进口市场中日益提升自己的地位。2025年前9个月,印度尼西亚位列中国水产品进口来源地第五位,而越南则稳居第三位。

只有“身在RCEP,心在北约”的日本,才在不断丢失市场。

祛魅

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国产崛起、进口替代的大背景下,日本各界对中国市场展示出来的那种不变的优越感,实际上值得深思。

毕竟如今其高层言行并不只代表自己,而是相当一部分日本国民的真实想法。

中国仍有一部分人在为日本商品的“优越感”积极买单,其中除了汽车摩托车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对各类日本高档食物的推崇——典型代表包括了海鲜和牛肉等。

这种行为的根源,实际上已经与商品的品质关系不大,更多与“日本代表了先进、中国制造只能追赶”类似的陈腔滥调有关。而且这种心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受到国际舆论环境和日本自身文化输出影响的结果。

作为二战后借势朝鲜战争发展起来的东亚工业国,日本承接了大量来自美国欧洲的工业制造职能,并通过数十年的精心经营,在国际上成功构建了品质、安全、工匠精神的形象。

西方媒体的助推之下,这种高大上的形象在过去几十年间不断强化,使得一部分中国消费者将日本产品与“优越生活”划上了等号。他们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优越感和身份认同。

十年前,那些具有抗菌、加热冲洗功能的智能马桶盖,以及运用独特内胆技术煮出更香米饭的电饭煲,恰好满足了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增长的品质生活需求。但是最后却异化成了中国游客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闹剧。

虽然中国游客抢购潮为日本贡献了一定的GDP,但还没从经济泡沫破裂中走出来的日本人并不领情,不少群体都在强调中国游客素质低、高消费等负面情绪。

到了今天高市早苗上台,仍然是一幅不欢迎中国游客的姿态,表示对中国人的签证应该收收紧。可见些年日本的优越感并没有因国力强弱对比变化而产生改变。

虽然在高科技产品上,日本已经没什么商品能再引发中国人的抢购热潮了,但是在奢侈品营销领域,日本还是能继续搞出一些赋魅手段,比如价格高昂、入口即化、因为不让外国引种所以只能在日本吃到的神户和牛。

只是,在更加强大的工业实力面前,日本农产品的那套饥饿营销和品牌运作手段,总是难以保持优势。如曾经昂贵的晴王葡萄,在中国人通过嫁接本地砧木、调整种植技术等方式,成功实现本土化量产后,种植面积直接涨了一百倍。

供应量上来后,晴王葡萄或者说阳光玫瑰葡萄的价格,已经从每斤数百元迅速跌落至几十元、几元。虽然在普及过程中牺牲了一部分品质,但也实现了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普通人能够享受到更新鲜的葡萄品种。

阳光玫瑰在中国大规模种植

只是反映在舆论上,一旦中国成功量产了某种原先被奉为神话的海外产品,就必然会冒出类似“中国山寨货让这个品类品质完全下降”的论调。

这些论调其实已经和商品的品质关系不大,只是有些人失去了独享某些东西的优越感之后冒出的酸话而已。但不幸的是,互联网会不断放大这些负面情绪。

人为营造的稀缺可能会有不错的品质,但始终与绝大多数普通人无关。规模化量产的海鲜、葡萄和牛肉,才是真正让每个普通人开心的东西。我们早已到了可以对那些“进口高档货”祛魅的时候。还是那句话,在中国,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