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里经常要开会讨论问题。李开复曾说过:“讨论是非常重要的,越是有不同观点的人在一起讨论,越能碰撞出更出色的成果。”可是,多数的讨论,往往是附和之声多,溢美之辞多,即使有些不同意见,也往往是建设性的补充式的,难得有针锋相对的反对意见。有些会议的主持者,就喜欢这样的氛围,一致拥护,顺利通过。有些会议的参与者就习惯这样的做法,不得罪人,没有风险。
其实,我们开会研究工作、决断事情,主要应该是听取不同意见,尤其是那些反而意见。这样,才能聚合众智,系统思虑,讨论的结果才会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加准确,更加可行。
1956年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由于他名气大,又是领导,每次研讨会,大家都不提任何意见。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有一次开会时,他说:“我最近去了一次农村,还帮一个农民上树去摘土豆……”话音未落,有一个人就说:“钱所长,您说错了吧!土豆是长在地下的。”大家都笑起来。钱老也笑了,他说:“谢谢大家!总算有不同意见了。”钱老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精神,令人敬佩,耐人寻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说:“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自信。舆论一律,绝不是什么好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同意见不讲出来,不等于不存在。表面众口一词,实际各有想法,结果是决定难以贯彻,方案敷衍施行。要用大家的智慧,就一定要欢迎不同意见,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要克服管理上的官僚主义,就要多听听做具体事人的想法,他们的意见会更务实。
唐代有个贞观之治,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社会最和谐的时期,就是因为有个爱和敢提不同意见的大臣魏征,当然也有一个能和善听不同意见的君主李世民。魏征死时,李世民号啕大哭,并留下了“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言。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爱听异见和顺情说好话,都是人之常情。但是,一个组织如果只有一种声音,一个会议只是一个独唱,这样的组织就是死水一潭,终将失去活力,甚至失去生命。有一个管理理念非常好,叫:“在没有出现不同意见之前,不做任何决策。”如果谁能这样想,并且真正这样去做,我想,这样的领导不仅是开明,而且是高明,起码不致出“上树摘土豆”的错误。从某种意义上,没有异见就不必讨论,也就不叫讨论。您说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