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如何将一个idea落实成为产品,又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达到商业预期,一直是我进入创业公司实习所想要学习到答案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处于发展中后期的产品来说,已经拥有的一定规模的客户群、品牌知名度以及打磨的比较完善的产品质量,都已经成为产品能够有进一步良性发展的保证。
而对于一个早期的产品,前述的种种都是它的软肋:没有忠诚客户,也没有让人惊艳足够保证客户的质量,对于产品的维持、改进、推广都让人感到艰难。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尤为珍惜能够在比菜价新的产品——生意圈——的运营组中共同工作的机会,于是本周我继续了上周的工作,希望能投入更多的时间与思考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为早期产品寻找第一批用户
我在运营组中前期的工作多为协助为产品拉入新的用户。据对公司里同事的询问,比菜价应用刚出来早期版本时的用户群,是销售部每一个业务员在批发市场、菜市场、农副产品售卖店铺里一家一家靠人为推广建立起来的;而我们现在扩展的生意圈功能,由于其面向的用户群体需要增加全国各地的产地与种植户,于是多采取线上招揽新用户的模式。
线上相比于线下,可采纳的方法更为多样,但不能当面沟通的距离性与间接性也使得其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拉入新用户的第一步,是要先找到用户,也即能够找到目标用户活跃聚集的圈子。
由于对信息获取与共享的需求,农副产品产业链上各种角色的从业者自发地已经形成了各种微信群与QQ群,以及相关主题百度贴吧等,这些就为我们提供了较多量的符合产品种子用户特征(有信息获取需求,熟悉用互联网)的用户。
而在对用户做推广的过程中,要抓住用户的需求与自身产品功能的匹配性,结合用户在群中发布的消息有的放矢地介绍我们的产品,才能有较高的效率。
同时在产品的早期阶段,销售人员是能够得到最多用户对产品的第一观感信息的人,产品的功能到底是否切合了大多数用户的切身痛点,销售人员应该在不断开发新客户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并做出反馈。
重视、解决每一个用户的需求
在琴姐数量并不多的朋友圈里,在奥运期间她曾经转发过一条奥运状态并评论道:“每个个体都最重要!运动如此,团队如此,客户也如此!”而在产品的早期版本里,每一个客户对我们来说就更加重要了。
坐在我旁边的同事,主要负责工作便是保持平台活跃状态,沟通客户了解他们的主要需求。对于较为个例的需求,我与我的同事也需要在运营组的帮助下,尽力地为其解决;而对于用户普遍反馈的需求,我们则需要进行商议是否将其增加为产品的新功能,提交产品经理解决;同时我们还会在日常与用户们保持交流,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
在某一次的产品运营晚例会上,主负责人天垣便对我们提出了批评,因为他看到发在我们平台上的一条求购信息发布两天没有人回复,我们也没有联系解决,这势必会对我们的早期用户产生非常不好的体验。每一个用户的需求都应得到重视,他们的反馈是产品改进迭代的根据,他们对产品的认可是下一批用户进驻的保证。
快速迭代,敏捷开发
与此同时,针对负责拉新、活跃的同事不断总结的需求与对产品提出的新功能要求,产品经理需要将其整合并管理负责产品的更新迭代。
在产品的早期阶段,产品经理选择采取一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策略,针对新需求小步改进快速试水,再根据数据部门给出的数据分析来分析用户对新产品的反应,这种策略在需求与功能不确定性都较大的情况下,一可以快速争取用户占领市场,二可以快速反馈快速响应,不让用户的需求等待太久。
当然这种直接在用户群中试验新产品的做法,会存在使部分用户因不完善的产品体验不佳而流失的风险,之后对平台认同度的提升也会很困难,但同时早期阶段流失的客户数量相对于之后预期的用户量而言也会很小,所以现在快速迭代、敏捷开发依然是一种普遍被采用的手段。
通过两周对这项新产品的跟进,除以上思考外,我在每日的工作中其实感受最深的就是将新产品推广的不易,每日都仿佛走到了困局里,对着今日的数据总结冥思苦想,不断想找寻新的出路,不断预期着明日的发展。
而这还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产品的情况下,当把一个新的idea落地,甚至为此要否决掉之前原有的idea以及为其所做的努力,这其中又有多少困难。方法与策略是相似的,但一千个新产品里只有一个能活下来,创业还真不是一件可以纸上谈兵的事情。
卢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四学生,零一创投“CEO门徒计划”成员,实训公司比菜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