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向左,to B向右

2019-05-28
toC到toB的思维方式的变化。

摄图网_500514597.jpg

编者按:本文系创业邦作者投稿,来源老王创业日记,经编辑后发布。

toC和toB,这个命题我已经在线下跟一些创始人讨论过多次,一直说要写出来,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又得到了新的补充,每见到一位新的创业者,都可能再刺激我想到新的点,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多需要说的,所以就打算从这篇开始分三次从不同角度来谈谈我对toC和toB的看法。

这第一篇,先说说从toC到toB的思维方式的变化。

互联网这个行业,最早是脱胎于IT业的,在IT基础设施建立之后,从最初的把邻近的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的简单局域网开始,经历了数十年逐渐演化到今天这个阶段,应该说在我们今天可见的绝大多数场景下,互联网都是toC的,所有单一的网络节点代表的都是某个人或者某一台设备(C端),而这些节点在互联网上是彼此连通可见的,互联网整个系统就是一直在处理这些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所以可以认为互联网的底层技术实现逻辑其实是基于CtoC(peer to peer)的。

后来,越来越多的C端连接到了互联网上,互联网的能量就变得越来越强大,基于这个日益复杂的网状结构,又有更多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形态被不断发明和开发出来,直到有一天,某些组织内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节点都连接到了广域的互联网上(在那之前,组织内部的有限节点之间首先建立起来的只是局域网)。

如果按照网络技术发展的时序把时间轴画出来,我们会发现,从左到右,互联网有一个逐渐从toC转向toB的趋势,那么越是向左,toC的表现就越明显,反之,向右就会看到toB的产品和技术越来越丰富。

v2-3bf1a8d9ba1f79c60c5e3af9bc9912e1_hd.jpg


最近两三年,行业里开始越来越多的提及“互联网下半场”的说法,我觉得其实互联网没有下半场,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行业,如果非要提上半场和下半场,倒是可以把toC和toB作为区分的一个依据。

如前面所说的,toC的思维是把产品技术的实施目标放在某个特定的节点(C端)上,从这个层面来讲,toC时代的互联网产品技术我们可以理解为都是为了不断提升单个C端的连接能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展现能力等,拿现在一个时髦的词来描述,就叫“为C端赋能”。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产品技术为C端赋能的趋势被大大加快了,如果说PC机对人来说还是一台外接设备,那么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连接到互联网的智能手机则已逐渐演化为人体器官之一,C端几乎被赋能到了极致,尽管仍有很多新的技术不断被发展起来,算力和展现力还在不断攀升,但就某个C端个体而言,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基本上能满足其绝大部分需求,尤其是生活和娱乐的需求。

至此,看上去,互联网似乎是个日臻完美的解决方案,当然,那是对C端而言。

除了生活和娱乐,大部分C端用户还是需要工作的,而在工作的场景中,之前基于toC的互联网产品逻辑就未必那么让人舒服了。

腾讯在创立之后的前二十年,就是一个典型的toC的公司,无论QQ还是微信,都致力于让C端具备更强大的连接能力,但我清晰的记得,当年曾经有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中国大量的企业都在内网封杀QQ,禁止员工在上班时间使用IM软件聊天。

那是第一次,toC的互联网与B端的企业运营方之间产生直接的对抗。

腾讯在产品上一直采取了积极进取的策略,于是这家toC的公司尝试去做了一款toB的产品——“RTX”,我印象中是在2003年的夏天推出的,当时还在做记者的我,参加了腾讯的发布会,听小马哥描述了一番进军企业市场的雄心,会后还单独给RTX的首任总经理Bill同学做了一次专访,Bill后来成了我的朋友,他本人正是腾讯当初收购Foxmail的操盘手。

后来RTX逐渐成为一款二线产品,腾讯又折腾过一个新的产品,叫做企业QQ,当然,能启用这个品牌是因为彼时的企业主们对腾讯产品的抵触情绪逐渐降低了,最初RTX不敢用QQ的产品品牌原因就在于上述的矛盾没有解决——甚至直到现在,还有部分企业主很反感员工上班时在PC端登录QQ,因为那很可能意味着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

C端的需求与B端的需求显然是不一样的。

到现在为止,对toB的认知,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已经摸索了十多年,不止是腾讯有过toC和toB的困惑,阿里在互联网toB业务的探索中更具代表性,因为阿里看上去似乎天生就是toB的。

阿里起家的第一个业务就是B2B,这还不够2B么?

但实际上,阿里的产品之前也都是toC赋能的!阿里早期的产品逻辑仍然是我上面说的基于提升C端的连接能力去做持续迭代,只不过这里的C端身份是生意人。最初在香港上市的阿里BtoB业务,本质上却是一个CtoC的信息网站,后来的淘宝更是,买家和卖家其实都是C,产品形态也是典型的CtoC做连接。

在那个时代,对于toC与toB的讨论并不多,毕竟,阿里是toC还是toB都不重要,不妨碍马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腾讯也不在乎是否能走通toB的路,毕竟C端的连接还远没有饱和。

二十年过去了,toC与toB的讨论突然又热闹起来,原因是,toB终于进入了深水区。

上面我提到,过去讲的互联网toB业务其实就是披着toB的皮的toC产品,本质上还是解决C端到C端的连接问题,而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在讨论的toB,已经深入到各行业B端组织的内部,从之前在外部可见的业务流提效逐渐渗透到内部的不可见的组织架构优化,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技术除了改变端到端的连接,还因此而逐渐改变了组织的层级——很多企业组织变得更加扁平——在组织扁平化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更多新的需求,这需要用到更新的工具,于是toB成为新一轮创业及投资的机会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这里也藏了一个大坑,我认为今天很多人讲的toB还是基于过去toC产品的惯性,真正能用创新的产品思路来重构B端组织的应用还几乎看不到几个,所以现在大多数toB的产品也就只能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到B端用户的组织架构中。

如果把当年的toC互联网做一个产品模式的梳理,大致可以看到有几种非常有效的产品模型被不断验证是成功的,包括资讯、社交、搜索、电商等,这些产品形态支撑了从早期的三大门户再到后来的BAT等一批互联网头部企业,横跨了PC到移动平台,这些产品形态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持续获得成功,也说明C端的需求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沿着时间的箭头向右看,我相信在toB的市场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系列的新机会,我们接下来可能会看到大量的toB产品形态与toC时代有本质上的不同,新的基于组织的需求与基于个人的需求必须是迥异的,而在整个市场被挖掘开之前,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toB领域或许还停留在最开始的探路期。

从现在开始的二十年,应该会是toB市场持续升温进而走向爆发的二十年。预测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但我想,至少我们可以先靠猜测去看到一些可能性。

比如,我觉得未来真正的toB产品要实现的目标,首先应该着眼于对现有组织的解构和重组,而toB市场最需要的产品经理,也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而非是之前toC的产品经理——后者往往是更强调个人体验的功能感知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的toB创业,可能确实需要那些年龄稍大的管理型产品创始人。

捎带说一句,目前我认为未来最有机会的toB平台,并非钉钉或企业微信,而恰恰是微信本身——微信的群功能已经是全球使用率最高的线上企业虚拟组织架构——应该说,每一家中国企业几乎都已经把自身的组织平移到了微信群里,除了组织关系映射在群内,业务流也有很大部分是在微信群里流淌着。

如果你不理解我上面说的这个事实,那就假想一下,如果把钉钉关了,或者把企业微信下架,对于今天中国企业的运营其实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影响,但如果微信去掉了群的功能……反正我们这家几十人的小公司突然间就彻底懵逼了。

所以我觉得腾讯是完全可以放弃企业微信业务的,应该重点把微信群的功能持续加强,毕竟从长远来看,未来的每一个企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群,微信现有的群功能还非常初级,还有大量的创新产品机会等待挖掘。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