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最朴素的方式厘清了投资人今年关注什么方向(一)

2020-04-20
数字化被广泛提及的原因是,这个是一个很大很泛的筐,能装进很多东西。它具体可能会包括哪些内容?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肖然。

这是一篇主体完成于春节假期的文章,当时没有特别考虑疫情的因素,不过回看起来内容的适用度依然较高。我想,发出来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朋友用的上。

我们大概汇总和总结了约50位活跃投资人的观点,揉合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再结合所在机构的方向,成文如下。所谓最朴素的方式,其实就是简单的统计手段,即对某个细分方向出现的频次做加总。当样本量到达一定幅度以上,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至少从我的角度看,是符合的预判的。

按照上述方法,我把这些细分方向分成三个级别,分别陈述。这次先来讲第一梯队。第一梯队的方向普遍被投资人提及10次或者更多,应该是最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我先来讲驱动力,再来讲结果。

2019年,很重要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从模式类投资,到To B投资或者科技类投资的转型,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上半年参与的不少活动都在讨论这个话题,甚至很多基础材料都可以复用,节省了很多准备时间。

自己虽然自入行以来一直关注To B和科技类投资,也因此某种程度上迎来了投资生涯的红利期,但内心对经典VC依然心存十分的敬意,比如说:

所以,即使是在当下这个时点,行业里为数并不少的顶级机构,仍然非常看好消费等这些被划归至模式类的方向。在这种视角下,我们原来一直听到的两个词,基本算是不可逆转的两个大趋势,一个叫消费升级,一个叫城市化,是最大的扰动力量的代表。

在消费升级概念下,2019年比较火概念的就是各种“下沉”。但其实消费的筐远比想象的更丰富,在代际更迭和收入提升的驱动下,包含了新品牌、房产、教育、医疗、养老等,无疑都是万亿级的大方向,也是行业大佬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市场。考虑到自己和所在机构的方向,本文并未把这些作为讨论重点。

再来看城市化。按照官方的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目前是60%,发达地区已突破70%,基本跨过了大刀阔斧的从农村到城市迁移过程,一个明显的指标就是房价。城市粗放型扩张的外部驱力减弱了,下一阶段就进入到城市内部运营的优化和提升。

梁建章在《人口创新力》中曾提到,中国未来至少还会出现若干个超级城市。支撑超级的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各类科技和智能化手段。城市本应是人类在科技方面的集大成创造,但经历这次疫情我们发现,它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聪明,甚至是迟钝的。几年前,王坚博士就已经在杭州大力推动智慧城市的变革,试图开启上帝视角,其中必然孕育着大机会。

我暂时把基于智慧城市的科技称之为城市级科技,可能涵盖下列范围,去解决城市中的交通、污染、疾病预测和公共健康、犯罪等问题。

按照彭特兰在《智慧社会》中提到的,我们期待能够把城市转变为“一个数据驱动的、动态的、反应敏捷的组织”,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相信在戴着口罩工作一天后,这种愿望更加迫切。

回到前面的话题上,从模式类投资到科技类投资这个问题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其实更加真切,那就是无论从宏观经济环境,到中观的产业发展阶段,再到微观的公司,都迎来了历史上相对特殊的一段时期,就是中国经济和产业在经历了高速飞奔的30年后,迎来了比较明显的转型期。

在这个转型期中,我们即将丧失过往长期以来存在的劳动力红利,包括数量,也包括成本,和对应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我们即将面对创业盲区的消失殆尽,而只能再细枝末节中寻找机会。种种迹象都表明,按曾鸣教授的说法是,“容易赚的钱没了”,效率二字将是未来制胜的关键。于是,第一梯队的方向几乎只围绕着效率开展。

我把效率分成产业效率和企业效率两类,当然企业效率的提升也会促进产业效率的提升。但针对产业效率,有一种更为直观的手段,便是以产业互联网为手段,围绕产业效率的整合和提升。为数不少的产业互联网项目的切入点都是从供应链和产业协作的角度打通产业,试图从开端和核心解决问题。

对于企业效率的提升来说,手段就更为多元化。毫无疑问,对于任何企业都适用的必然会是从管理切入的相关手段。咨询公司擅长在这些方面给出一整套方案,但最后的执行还是要落地到工具和流程上,那么各类管理工具就必须得以配置。比如说这次疫情期间,协同办公、会议系统等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稚嫩的。

既然存在大块的空白市场,谁来吃肉?上述工具基本是巨头必争的领地,这一点大家的共识度较高。对于创业公司,需要在一些相对细分的领域寻找自己的机会,那么就迎来了企业级软件和SaaS等的春天。直到目前,国内对SaaS的理解还谈不上丰满,不过还是可以看到,在HR等SaaS的重要赛道上,依然能够吸引投资人的注意。同样是伴随效率二字,还有几个概念在过去得到了广泛关注,包括RPA、Low-code、MarTech等。

关注这个领域的投资人不少,仍有些话题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其效率的提升除了上述软件工具外,涉及生产环节的硬件工具的效率提升也同样重要,在产业技术工人减少的大趋势下,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也必然还有更为广阔的应用潜力。

再往下深一层,企业的元素就是一个个人,人的效率是否提升了,我以一个非常细的点看能否反映出一些问题。本文的成文是以一个叫做“熊掌记”的工具实现的,最近用它写了不少文章,每次用的时候都在感慨。深究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个工具提供了非常优美的写作界面,对于我这个对审美有一定要求和格式控来说,带来了极大的愉悦感。那么,我需要为这个工具每年付上大概200元,但事实上它几乎只能用来写文章。从这个小的侧面,想说明的是工具同样赋能了个体,前提是,个体对于效率也同样有追求、个体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的提升、以及云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盗版。

前面讲的是效率,还有一个词几乎可以和效率齐头并重,那就是数字化。当然数字化本身与效率是有交集的,其目的之一自然是为了提升效率。

数字化被广泛提及的原因是,这个是一个很大很泛的筐,能装进很多东西。它具体可能会包括哪些内容?

上述的三层其实是从小到大的过程,后者某种程度上能包含前者。几年前,大数据与AI同样是一个热门的投资方向,但近期听到这个词的机会都不多了。当时的狭义的大数据概念主要就是指与数据处理直接相关的技术,例如数据挖掘和预测等,现在几乎看不到这样的项目存在。大数据和AI都已经逐渐被内化起来,且二者的关系几乎密不可分。

待续。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