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美 | 邦读书

2020-04-25
我们享受着科技文明的成果,同时大家也更加意识到科技对于生产力、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

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刘涛独家投稿文章,创业邦编辑后发布。

今天,科学的实际用处随处可见。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由科学来规定和支撑。蔬菜瓜果的栽培方式、食品的烹制方式、面料纺织和服装加工都是运用了现代科学的工艺;我们的房间里的电灯、电话、电视、电冰箱、音响;带电梯的混凝土钢架高楼;卫星导航系统;预防疾病的基因检测和疫苗等,我们享受着科技文明的成果,同时大家也更加意识到科技对于生产力、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

就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从大吊车、起重机,到牵引长龙的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再到一瞬间就可以毁灭一座城市的原子弹和带着人类进入天空的航天器,近代自然科学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

本周分享的这本书,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科学史系系主任撰写的第四版《科学的历程》,畅销20多年。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科学”的来源及定义;2、我们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识;3、科学发展历程的简述;4、科学强国的兴衰;5、科学技术的价值及案例;6、科学的精神

一、“科学”的来源及定义

科学史上的英国大科学家,从哈维、波义耳、牛顿、卡文迪许,直到19世纪的道尔顿,当时是被称为“自然哲学家”(natural philosopher)或“哲学家”(philosopher),从事的是哲学(philosophy)工作。比如,牛顿的伟大著作标题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道尔顿的著作标题是“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从19世纪开始,scientist一词在英语世界被广泛采用,到19世纪后半叶自然科学的专业化、职业化已成定局,自然科学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独自前行,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个单词的诞生恰逢其时,因此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也正是随着scientist一词的被接受,science也开始被广泛采用,以替代从前的natural philosophy。

中文“科学”一词是对英文science的翻译,用法也基本接近英文science,即science首先默认指natural science,中文的“科学”也默认指“自然科学”。这个用法与法语的science比较接近,但与德语的Wissenschaft用法不太一样:德语的这个词虽然也译成“科学”,但它并不优先地、默认地指称“自然科学”。

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科学的定义,既已人人言殊,科学的范围,也是各国不同。德国的Wissenschaft,包括有自然、人文各种学问,如天算、物理、化学、心理、生理以及政治、哲学、语言,各种在内。英文的science,却偏重于自然科学一方面,如政治学、哲学、语言等平常是不算在科学以内的。”

科学的两个来源:首先是好奇心,以及获得一个整体世界观的内在要求。人类永远需要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个家园,一个不会因为千变化万的眼前现象而经常改变的理解框架,一种系统地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内在的要求构成科学史上的哲学家传统;其次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人类必须提高自己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广而言之,人类需要提高支配自然界为自己服务的能力。技术和工艺的进步,以及近代大工业的发展,构成了科学史上的工匠传统。

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就其本质而言,科学是在技术所开辟的意义世界中突现的一种高级的文明形式,它从多种技术中吸取营养,但超越了它们,它的核心是,把理性作为自己基本的人文理想。

二、我们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识

1840年以前中国人是很傲慢的,觉得谁都是蛮夷,西方叫西戎、东边叫东夷、南边的叫南蛮、北边的叫北狄,都是些略微有点侮辱性的词汇,都认为他们不行。但是1840年以后,经过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它的坚船利炮敲开了我们的国门,迫使我们中国人必须向西方学习,我们被迫加入了现代化的浪潮、加入了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被迫接受西方那套逻辑、那套意识形态。

在这个冲击底下,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科学无比的信奉,为什么?因为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科学是使得西方人强大的根本原因。到了“五四”时期,把西方的强大总结为两个先生:一个是德先生、一个是赛先生,德先生就是民主,赛先生就是科学,被认为是西方强大的根本保障。

我们在学科学的时候,实际上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理解来学的,因为我们觉得科学是强国、强兵、富民的法宝,所以把科学就理解成生产力、理解成力量,所以在中文词汇里很容易把科学等同于科技,把科技等同于技术,把技术等同于生产力、经济效益。总而言之,科学在我们心目中有一个普遍的偏差,就是把它看作生产力、是一个有用的东西,可以打人、可以赚钱、可以脱贫致富,是有用的。

现如今,科学已经渗透并彻底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的科学发现可能会决定人类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命运,从探索火星到引力波的发现,再到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我们已经习惯于被科学包围,习惯于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认知。首先,将科学理论固定化、僵化,让我们的学生以为科学理论都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但是科学并不等于真理;其次,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让学生以为科学的东西都是毋庸置疑、神圣不可侵犯的;最后就是将科学技术化、实用化、工具化,忽视了科学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

其实对于从事科学的工作者们,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同时还要传播独立思考、有条理地怀疑的科学精神,不断地发展、进化科学理论,同时传播在人类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的人文精神。

三、科学的发展历程简述

10万年前,智人带着发达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带着石器从非洲走出。5万年前,智人拥有了语言、宗教和艺术,从此进化加速。1万年前,农业革命发生,人类迎来定居生活。五千年前,出现王国和文字、轮和陶器、青铜和黑铁、集约化农业和大金字塔。专门化的知识阶层,服务于帝王统治者的需要。

五千年的文明史画卷里,战争与和平、王朝兴盛与危机最为引人注目,但构成其基本内容的却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奇异历险。

科学和技术在文明史上始终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像承载激流的河床,流水消逝了,河床留存下来;昔日的城堡、宫殿化为灰烬,昔日的赫赫战功随岁月而烟消云散,但是支撑着每一时代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技艺传承了下来,显示人类对自然界知识增进的科学理论传了下来。某种意义上,乔治·萨顿是对的。他说过,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自然,他说的是西方人和西方的历史。

2500年前,希腊地区出现了城邦制这种崭新的政治体制,为自由学术准备了条件,科学就在这里诞生。科学是一种特别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关注真理的自主自足和内在推演。科学精神源于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它就是理性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欧几里得的演绎数学、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柏拉图的体系哲学,是希腊古典科学的杰出代表。

亚历山大大帝开创了希腊化时代,科学的重心由雅典转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数学家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和托勒密、工程师克特西布和希罗、医生盖仑展现了古代世界最杰出的科学成就。

公元元年左右的几个世纪,罗马人统治了西方世界。他们在法律和军团方面有过人之处,但在科学方面乏善可陈,虽然也出现过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建筑学家维特鲁维。

在欧洲黑暗年代,阿拉伯人继承了希腊的科学遗产,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托勒密《至大论》和亚里士多德著作所代表的希腊科学传统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从盛唐到明末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天地农医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是古代中国人聪明智慧的结晶。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的现代进程。

11世纪之后,欧洲开始从漫漫长夜苏醒。在大翻译运动的背景下,欧洲出现了大学这种新的学术制度,出现了将基督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成功结合的经院哲学。希腊理性精神通过经院哲学传到了基督教欧洲。唯名论革命、机械技术革命为中世纪晚期带来了活力,为近代科学开辟了道路。钟表、航海罗盘、枪炮、印刷术的出现,美洲的发现,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合适的气氛和时代背景。欧洲人即将走出古代世界,去探索无限的宇宙。

从哥白尼开始,近代物理科学的诞生仿佛一幕早已被编排好了的巨剧,每一环节都天衣无缝。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每一位人物都在为重铸新时代的思想范式而努力。

17世纪末,发起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法国启蒙运动兴起。

19世纪古典科学的各个门类相继成熟,形成了空前严密和系统的自然知识体系,科学的职业化、分科化、技术化、力量化,兑现了近代求力科学的理想,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20世纪继续展现科学的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家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学家的战争:战争成就了科学,科学使战争更加残酷。二战后,环境危机、生态危机浮现出来。

四、科学强国的兴衰

东西方科学各领风骚数百年。有人预言,21世纪的科学中心将会重回亚洲。

19世纪,法英俄德美等国各领风骚,使这个科学的世纪大放异彩。

法国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为法国科学发展开辟了道路。改组了法国科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中心,统一了度量衡,创办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为19世纪初的法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人才。18世纪时法国在分析力学方面首屈一指。拉瓦锡使法国一时成为化学的故乡。

英国近代科学的主要策源地,有着良好的民间业余科研传统。18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理论科学出现过暂时的低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在技术科学上突飞猛进。19世纪上半叶英国科学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推动了英国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新成立了全国性科研团体“英国科学促进会”和新学校以及技工学校。

德国英国人虽然在电磁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但以电力为核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却在最新崛起的德国率先开始,德国很快成为科技大国。1740年腓特烈二世“开明专制”发展商品经济,保护科学文化事业,科学院充满活力。德国科学的大发展是从化学开始的。李比希担任吉森大学化学教授,建立了专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到了学生们在教授的实验室打下手、当门徒的时代。吉森成了当时欧洲的化学研究中心。德国统一后,政治经济变化为德国科学事业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据科学史家统计,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上的重大成果项目,英国106项,法国65项,美国33项,德国占202项,德国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德国后来居上,不仅以极短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以蒸汽动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而且率先发起了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德国雄厚的科技实力以及在各门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德国的科技实力,德国才将冠军宝座让位于美国。

美国整个19世纪,美国科学的发展偏重使用的方面。美国人急于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发明,使他们在19世纪末积累了世界上最丰富的的技术发明。摩尔斯电报、爱迪生“发明大王”是美国人实用智慧的写照。南北战争后,美国的工业奇迹般地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但其基础科学依然十分落后。19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迈克尔逊设计出了一种测量光速的办法,因此获得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美国人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直到二战后,许多优秀的欧洲科学家来到美国,才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理论科学的发展。美国凭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积攒的雄厚的经济实力,由联邦出巨资支持基础理论研究,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头号科技强国。

俄国1724年,彼得大帝接受莱布尼茨生前的建议,成立了圣彼得堡科学院。但俄国人没有自己的科学家,从欧洲聘请院士。叶卡捷玲娜二世期间俄国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8世纪俄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科学先驱罗蒙诺索夫,他几乎是一个全才。在科学方面,他反对燃素说,提出了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也是第一个观测并记录下水银凝结的现象;也是第一个发现金星上有大气存在的人,他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像富兰克林一样,他为自己的祖国建立了莫斯科大学,也成为第一个俄国本土的院士。19世纪,俄国的工业已有长足的发展,制约科学发展的教育事业也有新的起色。新兴了一批大学,如圣彼得堡大学、基辅大学、喀山大学等,为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是俄国人第一次在科学史上写下的壮丽篇章。

五、科学技术的价值

第一、科学的价值,众所周知的,科学知识使人们能制造许多产品、做许多事业。如瓦特发明蒸汽机、麦克斯韦发现电磁感应等。

第二、科学的价值,它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概念。

由于科学的发展,我们今天可以想象无穷奇妙的东西,比诗人和梦想者的想象丰富离奇千万倍。自然的想象和多姿比人类要高明得多。比如,诗人想象巨大的海龟驮着大象到海里旅行;而科学给了我们一幅图画——天宇中一个巨大的球在旋转;在它的表面,人们被神奇的引力吸住,并附着它在旋转。

知识的进步总是带来更深、更美妙的神秘,吸引着我们去更深一层地探索。有时探索的结果令人失望,可这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兴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钻下去,发现无法想象的奇妙和随之而来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秘。这难道不是最激动人心的探索么!

六、科学的精神

今天,在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一方面,科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的一切都受科学的支配,但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的了解越来越少,对科学越来越陌生,科学似乎越来越远离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脱离人类理性的批判和控制,在这个时代,重新恢复科学的人文面目,使科学与人贴近,就显得极为重要。

1、追求真理、超越功利

当代科学是400年前那一场科学革命的产物。发生在16、17世纪的那场科学革命,以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1543年《论天球的旋转》出版)为发端,以牛顿力学的建立(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为结束,开辟了近现代科学的“科学”传统。

这场科学革命的根子在那里呢?与16、17世纪科学革命大致同时的欧洲另一场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所谓文艺复兴就是,欧洲在走过了一千多年漫长的黑暗年代之后,开始复兴古代希腊的灿烂文化。

但在希腊人以前,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实用性知识。算术知识被用来计算货物的数量,以便进行交换和贸易,被用来计算田地面积,以便进行分配;天象知识被用来占卜,安排大型礼仪的时间和地点;医学知识用来治病。这三种知识一开始都是实用性知识,它的范围和深度都与人们特定的需求相关。实用性知识固有的局限性就在于,它不会越出特定需求的范围而自主的发展。

希腊人所开辟的知识态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对待知识的超功利性。

希腊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在追求超功利性的知识方面,他也是一个不朽的典范。

大家都知道他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而阿基米德的死也非常具有悲剧色彩。阿基米德所在的叙拉古王国被罗马人包围,攻城那天,阿基米德正在家里的沙堆上研究一个几何问题,全然不知道攻入城池的罗马士兵正在外面疯狂的杀戳。一个罗马士兵闯进了阿基米德的居所,以征服者的骄横朝着阿基米德嚷嚷。正在几何世界陷入沉思的阿基米德,完全没有意识到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持刀荷剑的罗马军人,他刚喊了一声:“不要踩坏了我的圆”,就被罗马士兵一剑刺死。当代大哲怀特海曾经这样评论说:“从没有一个罗马人是因全神贯注于对数学图形的冥想而丧生的。”这句话饱含对超越功利和世俗的希腊科学精神的敬意,也充满了对只知穷兵黩武的罗马人的嘲讽。

2、追求普遍性与客观性

几何学的原文是geo-metry,geo意思是“地”,metry意思是“测量术”,因此geometry的原意是“测地术”。这个词的原形表明了它的埃及出身。在古代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每一次泛滥都把此前的田地格局冲掉了,泛滥之后需要重新划定,以满足纳贡上税的需要。由于这一特定的原由,埃及的测地术是十分发达的。希腊早期的学者像泰勒士、毕达哥拉斯都曾经游学于埃及,学到了埃及人的测地术。但是,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接受和延用这个实用性知识,而是把埃及人的“测地术”改造成了“几何学”。

希腊几何学区别于测地术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是公理-演绎体系。它由少数几个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出更多的定理。因为是由逻辑演绎构造出来的理论体系,希腊几何学具有最大的普适性。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也印证了近代科学追求普遍性目标的巨大成功。大约从18世纪开始,力学领域最先发现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此后,在热学、电磁学、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人们全都发现了能量守恒的原理。“能量”的概念,显示了自然科学基本概念上的统一性和普适性。

科学的普适性和客观性最能调动起人类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语言的人能够聚集在一起从事科研活动,这纯粹是因为他们共有一种数学语言,而数学语言是普适的。科学的成就属于全人类,所以毫无保留的为科学界所共享,这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技术成就有时候被进行专利注册,如爱迪生、诺贝尔的许多发明,使用它是有偿的;有时候被国家垄断,如核技术,属于高级机密。然而,科学理论却不可申请专利,不可被垄断。中国古代很多技术父子相传,秘不宣人,结果进步很慢,几千年后还是老样子,有些甚至失传了。西方近代科学之所以象滚雪球一样的指数般的发展壮大,就在于它的公开竞争机制。所有的后续者都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攀新高。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就显示了近代科学的这种精神气质。

3、怀疑批判与宽容精神

人类难免有偏见,个体难免“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需要保持一个批判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指绝对否定,而是一种有保留的、适度的存疑,它总是保留另外的可能性。有批判精神的科学家,从来不认为某一理论已经无懈可击,进入了绝对真理的行列。但这一存疑态度,也不妨碍他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

批判精神不只表现在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挑战上,而且也表现在对科学传统、对科学自身的批判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著名的燃素说和热质说,但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燃素说是用来解释燃烧问题的。从前人们不知道物体为何会被点着烧起来,只是发现像木柴等易燃物,燃烧完后的灰烬比以前轻了许多,而且不再易燃,于是,有些人就推测在燃烧过程中,某种易燃的东西跑掉了,这种东西就称为燃素。这些想法被化学家系统化成为燃素理论,用来解释燃烧过程。后来,化学家发现金属生锈的过程与燃烧过程属于同一类型的化学过程,都是失去燃素的过程。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燃素是否有重量。问题在于,有机物燃烧之后重量均减少,而金属生锈后重量都增加。这个问题直到拉瓦锡提出氧化学说之后,才彻底解决了。按照氧化学说,燃烧的过程不是一个分解(燃素)的过程,而是一个化合过程。

对挑战者而言,他需要有批判精神,对被挑战者而言则需要有宽容精神。正是这两种精神,能够保证科学不断获得突破性进步。

4、尊重实验、勇于纠错

近代科学常常被称为实验科学,表明了实验在近代科学中的地位。它对各种各样的科学理论有判决性作用。在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微生物学之前,人们一直相信生命的自然发生说即相信许多小生命是自然界随时随地产生的,象苍蝇、蛆甚至老鼠都是在肮脏的自然环境中自然产生的。巴斯德用实验表明这种看法不对。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把肉汤放在一个瓶内加热后密封起来,过了许多天,肉汤都没有坏,一旦开封,则肉汤马上变坏。他得出结论说,肉汤之所以变坏,是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了肉汤之中。微生物根本不可能自然的发生。

小结与思考:

科学的产生需要怎样的条件和土壤呢?

第一、要让科学家有一种自由的心态。从事科学的人事必须有闲暇,俗话说吃饱了没事干,你不能让科学家挨饿,科学家必须拿稳定的薪水、稳定的工资,就像希腊人那样的吃饱了没事干琢磨这些纯粹的事情才有可能。同时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动,也离不开金钱的支持,讲述的瓦特的例子、菲尔德的例子等都离不开政府、企业投资家等大力支持。

第二、企业、大学等的密切合作,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形成很好地结合。例如:大型公司直接与大学产生联系,派学员到大学进修,跟进最新的基础研究进展,聘用科学家乃至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在基础研究之上展开应用研究。同时许多大公司都竞相设立自己的实验室,如:拜耳实验室、爱迪生实验室、标准石油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杜邦公司、帕克—戴维斯公司、康宁玻璃公司、贝尔实验室、柯达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包括我们中国的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招募各类的科学家成立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前沿科学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科研人员的自由思想与表达,要强调理性和客观。就如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中国人讲究血缘秩序或者准血缘秩序,科学家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不敢大胆的说,倒不是怕政治上的问题,科学家现如今也没有什么政治问题,他是碍着面子。比如说这桌有院士,院士您先说,我老师在这,老师傅先说,对他们的观点我就不敢提出很强烈的抗议,这是我们的文化在阻碍自由的言论,不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的目标,而是要维系人际关系。最近不是有科学家在提科研经费的分配方式问题吗?人际关系没搞好,你根本拿不到钱,关系好就拿到钱,哪怕你水平差也能拿到钱,你水平高但是这个人和我关系不好就拿不到钱。

第四、去功利化、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希腊人说,研究科学的人一定是对科学本身有兴趣才行,中国人搞科学不是因为对科学有兴趣,而是因为科学象征的事情有意义、代表的事情有价值。比如说做科学很有面子,因为我们中国人崇拜科学家,我做科学家我很有面子。科学家还代表利益,比如说我做科学家能拿课题几百万,我兜里很满。做科学家将来能够升官,科学家做好了之后可以让你做人大副委员长、做政协副主席,也可以发你一个功勋奖章,你可以光宗耀祖等等。

对于科学研究者,我们的社会要给予尊重以及充分地宽容、认可与理解,而不是向过去的时候走向极端,“搞原子弹的不如搞茶叶蛋”、“教育工作者被称为臭老九”、“被打成右派”,我们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与思想的社会氛围和机制,同时作为科研工作人员也不要过多地追求“学而优则仕”,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在探索未知和真理中感受喜悦,在知识和智慧的海洋里遨游,为社会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贡献了自己的一点点力量。

就如牛顿临终曾说:“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怎样看的,不过我只觉得好像在海滨玩耍的孩子,有幸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我所以有这样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作者简介

刘涛,物理化学硕士,青岛海创汇康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商学院院长,潍坊海创汇康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创业邦》专栏作者,担任青岛高创投融资担保专家评委以及西海岸创新创业中心等多家基地的创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孵化器、加速器运营管理经验,参与首批国家级创客空间-创益客、山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益邦、海尔双创示范基地-红岛海创汇、李沧海创汇、临沂海创汇、潍坊海创汇等各地孵化器地运营管理,孵化项目:青岛悟空智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创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佐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