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最大的理想

2020-07-03
在汽车之家体现出超强(互联网)产品能力的李想,在造“车”这条路,从“线上”走到“线下”,应该才真正意识到实体产业的层次性,和产品落地的大不同。

编者按:本文来自机构投资者评论(ID:IIR_DeepView),作者梨枝,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当年李想放弃文凭,他幸运搭上70后互联网创业者的狂欢(90年代末至2005是互联网第一波爆发浪潮);而如今的他却是再“退”一步,开始与汽车厂商这样的百年老店较上劲。

年轻的后来者

6月初,造车新势力李斌、何小鹏、李想的合影火了一把,配图是三英战吕布。意图很明确,共抗特斯拉。负“重”前行,三家互联网车企是拼了命努力。继蔚来70亿融资后,电动轿跑小鹏P7也开启规模交付,理想汽车则是再次被好友加持,美团计划5亿美元投资。

巧合地与连续创业成功的70后站在同一起跑线,81年生的李想最后开始造车,也是三人中最年轻的后浪。蔚来汽车2014年底成立,A轮获得腾讯、京东、高瓴等多个大牌机构青睐,而关于理想汽车的前期融资,天使投资人黄明明也不避讳,位列第二梯队。

第三次创业了,李想是憋着一口气的。草根出身的他在1999年读高二时辍学创办泡泡网(数码电子与消费网站),24岁身家过亿,当年是几百家媒体的拥趸;二次创业用三年时间让汽车之家超越成立8年的易车(访问量第一),他为的就是争第一(第一次创业的泡泡网始终是千年老三)。

但前期坐火箭般顺利、绝对称得上“连续成功创业者”的李想,要在学霸和技术精英云集的互联网战场成为资本宠儿,也并非那么容易。做理想汽车他见过百家机构,大多吃了闭门羹,在张颖“找熟人”的提议下,理想汽车C轮迎来王兴和张一鸣。(2019年8月,王兴个人出资2.85亿美元、龙珠资本出资1500万美元投资理想汽车。)

如果第一次创业是“互联网为他而生”,那后两次创业他已习惯“后来者”的身份。他把创业看作游戏,打完小Boss,希望打更大的Boss。说话简单直白的他多次表达过内心的渴望:千亿美金公司。做过收入几十亿、利润十多亿、市值到过一百亿的公司(虽然汽车之家后期已退出),其它领域的战场达不到他内心的欲望,“第三次创业,要在后面加一个零。”

2013年,汽车之家上市,市值一度破150亿美金。但与2010年易车上市后扬眉吐气的李斌不同,李想落得个“自己的孩子不像自己”的结果(本人仅持股4%左右)。成立理想汽车后,曾经最早“押宝”的低速电动车SEV项目,成为“以身试法”(政策)的豪赌,而后续推出的顶配车型理想ONE,也还需要在四面埋伏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汽车之家体现出超强(互联网)产品能力的李想,在造“车”这条路,从“线上”走到“线下”,应该才真正意识到实体产业的层次性,和产品落地的大不同。

吃一堑长一智

早年商战综艺《赢在中国》很火,李想参加过。在摄像机包围的现场,他毫无顾忌,会因关键问题急躁地冲队友大吼发飙,现在,他还保留自己真实的一面,除了不断反省和强调提升管理能力,要做成熟专业CEO,李想没架子,不纠结,依旧真诚憨憨地笑。

他近年多次强调现金流。融资不在第一梯队一直对李想是个坎,而把控自己“孩子”的经营、销售状况早已成为他的基因,原因之一也是吃过亏。“当初汽车之家发展得越好,现金流越差。因为我们做的是广告业务,广告有3个月的账期。汽车厂商遇到了经济危机,拖着广告费,我们的现金流很难受。”

今年前四个月,理想ONE销量7000辆,占据所谓“插电式混动汽车”细分行业销量榜第9,而真正让大家看起来不纠心的,应该还是理想汽车“3月现金流为正”。

企业背后的控制权,李想也想明白了,这次他要抓牢。2007年,李想在薛蛮子等人建议下请来哈佛毕业、有麦肯锡背景、为蔡文胜打过工的秦致当CEO,自己这个老板让出管理权,向秦致汇报;2008年金融危机,汽车之家融资困难,又将55%的股权卖给澳洲电讯,李想正式失去控制权;2016年,平安16亿美元入主汽车之家,管理层再次易主。不止一次见证自己的公司转手,就算真的放下了,内心终归是遗憾。

选择让他自由,选择也无法回头。当年李想放弃文凭,他幸运搭上70后互联网创业者的狂欢(90年代末至2005是互联网第一波爆发浪潮);而如今的他却是再“退”一步,开始与汽车厂商这样的百年老店较上劲。

“在中国,有谁比我们更懂汽车消费者”,他绝对自信,但互联网是二维世界,社会与人性是多维的谜题。逐渐活成“正常人”的李想虽然没有大学时代的学位和爱情,但如今家庭合满、财务自由,也“似乎”没有学历焦虑,平静欣喜。

生于80年代,他一点儿不后悔辍学,“那是我最好的选择”。在他的微博上,我们能鲜明看到“石家庄四中”的字眼。有媒体问过他,会不会建议现在的高中生辍学创业?他的回答干脆直接,不会。曾经他拥有很多年犯错的机会,但对今天的创业者而言,是绝不再有的奢侈。“80后创业Icon”的名头,他不喜欢,曾经和他一起登上杂志封面的“京城IT四少”(戴志康、李想、茅侃侃、高燃),也是今非昔比,俱往矣。

今天,张一鸣、黄峥、程维这些“正常年纪”成功的80后创业者冒尖,李想的光芒弱了许多;他也不考虑转型做投资(仅仅支持了身边的同龄人曹毅和少量汽车产业相关项目),而是搭上自己后半生的理想,献出“朋友圈”,继续走着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的创业征途。

创业心得

1. 教训三连

对团队不信任

第一次创业做泡泡网我是技术发烧友,那时候认为自己的技术最高,脑子里不存在任何管理这样的东西。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很专业,还能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最好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对团队不信任,觉得自己特别牛。然而最悲惨的遭遇是,你觉得自己很努力表现很好,但是忽然有一天公司里90%以上的人在一天全离开了。

卡上只有一万多块

我印象很深的是,汶川地震的时候,很多同行都给灾区捐钱,捐20万、50万、100万的都有。但当时我们账上什么钱都没有,我自己卡上也只有一万多块钱了,那真的是最惨的时候。那时候大家还说李想是什么80后亿万富翁,其实狗屁都不是。

当时我手下还有200多个员工,他们的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只能到处借钱来发工资。

后来,我见了几十家VC,也没有融到钱。有一些VC给了我们投资协议,但最后都没有投,因为那时候很多基金的LP也都不打钱了。

公司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融资也没融不到,所以公司内部的股东对我有很大的意见。有一次,我们几个股东跟我们都坐在一张桌子上,有一部分股东就指着鼻子骂我们,说要把我和另一个合伙人踢出公司。

我当时觉得非常地委屈,因为我所能做的努力都去做了,但我们团队没有融资的经验。他们不会认为这是经济危机产生的负面的影响,他们只会认为李想无能,所以李想融不到钱,李想拖累了我们的发展。这件事后来也就那么扛过去了,因为我们不签字,他们从法律上也没有任何办法把我们踢出公司。

后来,我选择了把汽车之家55%的股份卖给了澳洲电讯。好处是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而且又有足够的资金了。坏处是放弃了相当的控制权,这就是一种选择。

最容易高估的是资源

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用大量的时间去找外面的合作,找各种各样的资源,后来发现我身边没有任何一个朋友是因为掌握了一些资源,在科技行业成功过。坦白讲,我们第一次创业并不成功,因为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并没有什么价值的资源方面,应该做的却没有做好。

到了第二次,我们低估了人的重要性。到第三次创业的时候我就很清楚,公司的HR必须我来管,这个公司的组织发展必须我来管,然后是IT系统。

2. 三大优势

找到局外人和爱好者的需求

我不是一个汽车专家,我也不知道什么叫马力、不知道很多的汽车数据,但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和爱好者,我完全知道一个局外人、汽车爱好者的需求是什么。我怎么竞争呢?最简单,想买车的都是白领,礼拜六、礼拜天都不上班,想上网买车的时候,新浪、网易、搜狐都不开门,他们的价钱都停留在礼拜五下午的价钱,而咱们就是礼拜六、礼拜天加班,必须每小时有新的价钱,就凭着一件事,汽车之家六个月之内变成了一家重要的门户。

信息公开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的管理是基于人性去判断的。举个例子,A公司和B公司是竞争对手,A公司对内部所有人都保密,最后可怕的是,A公司自己人都不知道的事情,B公司的人都知道了。因为人有个基本特点是,你告诉我我有义务帮你保密,你不告诉我,我从别人那听到的,我就没有义务对你保密了。我选择了告诉大家,这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关键。

我最大的本事是用人

我创业之所以还不错,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90以上分的优秀人才可遇不可求,遇到了进入我们团队,他们都可以100%的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源于我真的信任和放权。60-80分的普通人才,我也很擅长把他们培养成90分以上的优秀人才,从而发挥巨大的价值。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我身边,我不怕他们犯错,信任和重用,帮助他们成长。

3. 三大洞察

员工用的系统要与给用户一样好

什么是一个好的企业管理?就是这个企业给自己员工用的系统,跟给用户用的系统一样好用,但这几乎没有几个公司能做得到。两者搭配,最后我们会收获一个可衡量的成长性组织,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成长。

把自己变成正常人

创业是一个长跑,第一点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正常人。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优先对自己好,因为当一个正常人才是能持久的。这么想以后,很多问题我就不纠结了,人也变得很正常,别人也不用猜你。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和人打交道的方式。

我过去之所以脾气不好,因为很多时候自己纠结于这件事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但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认为很多事情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作为一个管理者,我应该站在一个最高的高度解决问题,然后前进,而不是纠结于对错。你说他错了吗?站在他的角度,他可能也没错,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有错的。那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个企业怎么往前走,怎么解决问题。

一命二运

我跟一个朋友聊到易经里的“一命二运”,改变了我对很多东西的认知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命”,就是我们每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车,可能生下来的时候就注定了;“运”,决定了我们在什么路上走,还有以什么方式去走。我们每个人每天之所以努力,之所以不断地去成长,就是要更好发挥我们的价值。选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让这些自己身边的人进入到一个成长体系中来,而不是只是选择完了就可以了,这是一个不同。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