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的情绪疏导法

2020-08-27
在不来劲的时候来劲,在太来劲的时候淡定。

图片来源壹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舵舟,作者李阳林,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创业的本质,是不走寻常路。

地球本身是宇宙的一粒尘埃,我们以及身边的一切,实际上可能都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主动赋予生活和自己意义以及价值。

热血的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挑战不可能。

可愿景是一回事儿,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创业并非你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你满腔热血的往前走,总有一些奇怪的人,奇怪的事儿来扰乱你的心智,阻挡你的脚步。

而且他们不会因为你的心烦、谩骂、抵触而会有本质的改变。

就比如说张一鸣目前面对的全球化问题,字节跳动团队烦不烦?烦也没用。特朗普必然以他的方式为美国利益而奋斗,指导他行为的KPI是大选成功;莫迪必然以他的方式为印度和他本人的利益而奋斗。

我们以自我的利益出发,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摘,就是鸡同鸭讲,缺乏以解决问题、追求发展为出发点的大局观和全球观。

遇到这种难解之题,怎么办?通常来说,有两种方案:

第一:不跟鸟人为伍,打不过我可以撤。张一鸣可以以最优策略卖公司,就像有的创业者趁疫情期间,终于把公司解散了一样。顺着台阶下来。

第二:你根据趋势、市场、行业、以及自我认知,团队能力进行判断,认定这个关口是可以突破的。

当你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法突破的时候,沮丧、情绪就上头了,求而不得最伤人。

自我怀疑,怀疑世界,整个人状态都不好了。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人际关系。媒体说了一些话,同事说了一些话,都会伤到自己。时间长了之后,感觉自己不再是自己,再往下走,甚至会抑郁,甚至会想到放弃。

第二种放弃,和第一种放弃,性质不一样。

张一鸣在创业初期是如何应对情绪问题的?舵舟归纳了一下,一共分三步走:

1、如何更好的与情绪为伍?

2、张一鸣克制情绪的办法;

3、张一鸣解决情绪的办法。

本文的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好地解决情绪的问题,才能让我们更聚焦目标。

1

利用情绪

海浪已经预知了一切——有浪峰必有浪底。当舆论极有利于你的时候,就需要做好思想准备:泰极否来。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字节跳动的现状,也适用很多职场人。很多职场人发展得特别好,业绩特别突出,公司特别认可,那么之后,必然就会迎来一个大难关要过。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大部分人选择逃避问题,不承认问题,放任自己变得情绪化。短期内不解决,就会变成别人眼中那个看不清自我的糊涂蛋;长期不解决,此生也就这样了。

秉承高远目标的实用主义者张一鸣,是这么看待情绪:“不自觉的满足感是深入思考的敌人,适度可管理的沮丧则是帮手。

当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对外界的信息出现不适反应,比如失眠、焦虑、食欲不振等等,其实是在预警——你不能只用之前的方式来应对当前的问题了。

眼前的成绩可能会让你陶醉。如果你是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适度可管理的沮丧会提醒你,嘿,别在这里久呆,你得升级了。

可见,情绪并不是坏事,看你如何应对。

2

保持冷静和耐心

情绪会让人变得异常:易怒、大声、喜怒无常、不好沟通。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很容易做愚蠢的决定,说最无脑的话,伤害他人和自己,以至于去破坏自己的目标。

要克服这一切很难。

比如张一鸣对于全球化有自己的笃定,但是股东怎么想?员工怎么想?特朗普怎么想?这都不为他所左右。而且人家还会给他最后的期限,不在这个期限之前作出有利于他们的决定,他们有可能罢免他,也可能让公司的资产化为泡影。

被投资人、团队、个人声誉、市场裹挟的,不只张一鸣一人。

而应对这一切,张一鸣的基本法则是:保持从容和冷静。

张一鸣提醒自己:即使是快节奏和压力的情况下,要练习保持耐心。

当外界不断挑战你,否定你,人往往会应激反应,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先不管事实是什么,先自我保护,自我强化,自我肯定。

张一鸣提醒自己:想法的自我强化有逃避现实的嫌疑,首先可以做的是从容淡定一点。

常听人用“打翻了五味瓶”来比喻复杂的心情。人在漩涡里,很难用一种心情来形容自己。比如张一鸣应对全球化问题,有恐惧,有压力,有困惑,或许也会有成长感。

难怪张一鸣说:有难度的不是并发地工作,而是并发多种心情地工作-要练淡定。

对于办公室一族来讲,淡定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运用到开会上。那些吵吵嚷嚷,大发脾气的会议,通常来说效果都一言难尽。

大部分会议我不喜欢嚷嚷富有激情地开,人一激动就态度不认真、思考就不理性、讨论就不认真。

3

直面问题

张一鸣的心态管理法则中,有一句非常经典,那就是:在不来劲的时候来劲,在太来劲的时候淡定。

感觉自己有点飘的时候,提醒自己该淡定了,该为问题作准备了。在沮丧的时候,就需要打起精神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了。

情绪极度消耗人的精力和健康。

把人从痛苦的深渊里解救出来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张一鸣这样一个善于解题的创业者而言,如何解决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学习。学习才能获取就该问题之下新的知识,更多样的知识。

只有信息掌握得够多,才能尽可能的勾画出事物的全貌,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