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国营电影制片厂的未择之路

2020-11-10
到今年,内地的民营电影公司差不多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旅程,这二十年的确是国产电影的高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是大多数国营制片厂逐步落寞的阶段。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到今年,内地的民营电影公司差不多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旅程,这二十年的确是国产电影的高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是大多数国营制片厂逐步落寞的阶段。

大部分青年观众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标志性的片头上面写的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仔细想一下,二线国营省制片厂似乎已经消失了很久,目前除了中影和已经股份制的上影之外,原来曾经辉煌无比、声明显赫的制片厂很少主控制作发行大片,即便是参与,其规模和身份都弱化了很多。

从资源配给到各个方面的支持,地方其他的国营制片厂,其实力并不差,观众对于一部影片到底谁出品没有那么多的区分能力,只要影片深入人心、内容朴实,都会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

二线的国营制片厂,他们的未择之路到底在何方呢?

地方制片厂商业化&股份制推进困难,羁绊因素多多

其实目前除了中影和上影的商业化进程非常理想之外,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原来国营制片厂,近十年极少主导和拍摄主流商业大片,虽然他们会用各种身份参与影片的制作发行,但对比起若干年前,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大打折扣了。

表面上来看,目前中国最赚钱的大型企业都是国企和老牌的国营单位,但这一点在电影方面来看,似乎是相悖的,各个省市地区的老牌制片厂现在似乎心思都很少放到电影拍摄制作上面。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目前地方的制片厂(或者电影公司)不务正业,相反他们仍然是深度的融入电影,无论是在地区做院线拓展,还是做相应的文旅服务,包括对一些优质景区的商业推广和电影发行放映和各个环节的疏通和培训,他们多会起到其他影视公司很难触及的作用。

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和中影这样的大公司有独特的优势不同,其他省市地方的制片厂想进行深入一部的股份制可能难度和推进的阻力很大,毕竟目前国内一些龙头的影视公司他们的IPO都异常困难。

如果没有机会彻底完成股份制改革和推挤,对于地方的制片厂而言,他们能以主导身份参与到电影拍摄制作的精力和动力自然不高。而且十余年之间,更多以从属身份参与电影拍摄和发行工作,想在短时间内重回到一线制片公司还是有巨大的难度。

其实即便有很高的风险,但是电影的魅力和吸引力仍然很巨大,并不是地方制片厂没有愿望去参与其中,只不过大家在面对群狼和缺少当年政府指标和投资的前提下,即便跳出各种羁绊,想参与到一线和主导电影制作的热情也不高了。

不过,北京(暨中影)和上海两地良好的示范作用,仍然对于地方制片厂和影视公司有指引作用,地方制片厂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和目前主流的影视把手腕和过过招。

二线国营制片公司优势仍在,合理利用才是关键之所以

二线国营制片厂目前完全不拍电影了?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省市地区每年仍然要拍摄和制作大量的影视作品,只不过这些影视作品极少会登入到传统的院线,虽然他们也要拿龙标和有相同的审查制度,但难度很少,便利性很大,极少听说地方制片厂拍摄影片会不过审。

地方所宣扬的模范人物和好人好事、相关机构要制作拍摄的一些记录性质的影片和材料,这些大部分都由地方的制片厂操刀完成。

而且这部分的利润蛮丰厚的,并不是其他民营公司没有能力和时间,只不过这些交易很少会找到他们。

换句话说,内地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制片厂他们的没有彻底脱离电影的拍摄制作,甚至一些人物传记和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并不低,不缺乏一些如果通过正常渠道上映的能取得成绩的影片,只不过拍摄和制作方,很少着眼于此。

地方的制片厂虽然更换身份,并已经逐步半脱离体制存在,拿不到往年那些利润丰厚的商业影片拍摄计划,但他们目前仍然是和相关部门联系最紧密,可以在第一时间彻底知晓和领悟国家政策精神的群体。

同时,地方的制片厂往往和地方的企事业有很多的政策和商业方面的合作,相互自己的熟悉度也高。在文化合作方面,地方的文联和文化部门,也更多和更愿意和地方制片厂深度合作,当然前提是双方面要高度的彼此信任信赖。

早年间,除了传统的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之外,即便像老珠影、湘影、西影、天山厂、峨眉厂等等各个地区都曾经拍摄制作了太多太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影片,这其中不乏精品和在未来有机会修复从影和二次开发的作品。

只不过目前除了一些特别经典影片在中影、电影频道和一些机构做修复工作之外,他们以新面貌再次重生的机会很少,要知道在这方面,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不错的先例,这些作品的版权很多都掌握地方制片厂手中,未能拿出来焕发活力也是蛮遗憾的。

仔细看起来,地方制片厂手中和身上所拥有的资源并不少,甚至要比很多大的制片公司更优越,如果说欠缺的,资金可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意识和态度吧。

其实资金对于目前的市场而言,可能是最容易获得的,有好的资源和便利条件对于制片方才是最紧要 ,恰好这方面是目前几乎所有老资格制片厂都不或缺的,而且对于这些制片厂的他们的员工而言,几乎等同于国企的身份的待遇,也是大家能够安心工作和重要砝码。

多元化发展,地方制片厂结合一线制片方是长久之计

其实目前地方制片厂所遭遇略“尴尬”的局面之前民营影视公司也遇到过,如果有人在这些制片厂上班和工作,家人、朋友和同学时不时打听问其拍过什么电影,时不时总能见到大明星啥的,估计大部分人都很难回答出来。

但又不能否认,这些制片厂目前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参与影片的制作,落到地方拍摄影视作品的时候,制片方也会例行公事的照会地方的制片厂(来协助),不管真假,在每个地区拍摄影片也都会挂上这个地区的制片厂的名号。

但这远远不够,尽管我们几乎不可能回到原来计划经济的时代,用指标和调配资金的方式去拍摄电影,但我们有不能不承认,在“节衣缩食”时代拍电影时代,中国电影精品接连不断,甚至很少出现“瑕疵品”。

仅十年来看,在地方制片厂逐步退居二线,更多以从属身份参与到电影的投资拍摄和制作环节起,中国电影其实在各个方面受到的限制和制约在逐步增多,所产生的非议和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这其中重要的因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完全脱离制片厂的模式,影片的制作和拍摄风险处于了“不可控”状态,毕竟拍摄电影的主体已经产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制片厂的地位下降迅速。

结果目前大部分制片厂最大一块的收益可能来源于物业的收益,很多制片厂早年间都处于了市内很黄金的地段(毕竟要有一个自己的影城做依靠),大家也都审时度势的把周边的物业归入麾下,仅在物业开发方面,大家都不亏。

不过地方制片厂未来如果仅仅依靠物业地产,是注定会越来越远离电影的核心制作的。对于电影能否能好的追求自我表达并不是好事,毕竟如果地方的制片厂仍然掌握一部分电影的核心制作和方向性把控,对于电影留存一部分个性还是蛮重要的。

既然当下市场整体的环境不会有重大改变,国家队拍摄模式模式对于地方制片厂便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中宣部主导中影华夏可以拍“我和我的祖国&家乡”,那么地方的宣传部可不可以换换思维,找到地方的制片厂拍摄一下“我和我的上海、我和我的四川”。

这里当然并不是鼓励和怂恿大家去照本宣科,而是要利用其各个地区的自主资源和相关便利性,毕竟目前剧本的审批权地方也拥有,地方的宣传部门近几年在整体掌控方面都很理想,甚至会更有利于影片在各个方面和环节上的疏通&整理。

完全和彻底的市场化没错,至少从回报方面来看无可非议,但地方制片厂如果可以利用自己优势的一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在制作拍摄和发行影片中的话语权和权重,这对于双方面、多方面,乃至于中国电影整体的发展,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