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公益”探索教育与科研,中国企业家的本能与责任

2021-06-09
越来越多财富自由的企业家开始关注国内基础科研教育,捐资助学、出钱办学,投身前沿科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得的良性循环。企业家投身公益,也是借自身能力,放大教育和科研的能量,对国家繁荣及提高全球竞争力做出贡献。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 hstl8888),作者陈兰,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越来越多财富自由的企业家开始关注国内基础科研教育,捐资助学、出钱办学,投身前沿科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得的良性循环。企业家投身公益,也是借自身能力,放大教育和科研的能量,对国家繁荣及提高全球竞争力做出贡献。

办一流企业,做一流公益

1895年,一个叫张謇的状元郎,决定放弃仕途,去开工厂做商人。

状元办厂,雷声很大,现实却很骨感,因为他的启动资金只有2000两白银,其中有700两还是问朋友借的,所以他的厂子股权结构一开始就很现代化:向社会集股,按照股份来分利。几经波折,1899年的夏天,这个工厂才正式落地。

随后,以这个厂子为核心,张謇创办了油厂、肥皂厂、纸厂、面粉公司、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打造了一个囊括农业、轻重工业的地方工业体系,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

实业做起来后,张謇又将目光放在了教育上。他将集团的大部分利润都捐给了教育事业。中国第一所师范学院,第一所聋哑学校,第一个纺织学校、水产学校、水利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都与他密切相关。

以张謇为起点,中国企业家兴办教育与社会公益,成为中国公益事业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乘着这股东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他们的共通点都是在办好了自己的企业后做公益,教育与科研是他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1984年,“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宁波探访,发现彼时拥有500万人口的宁波,竟然没有一所大学,而拥有550万人的香港,却坐拥4所综合性大学。

这种反差让他感到惊讶,他当即宣布投入2000万美元建立宁波大学。而除了宁波大学,包玉刚家族后来还设立了留学生奖学金,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不断为内地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邵逸夫是包玉刚的校友,也是他的学长。1985年以来,这位影视大亨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学设施,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出资修建的“逸夫楼”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大小小的学校,成为了一代人抹不去的教育记忆。

老一辈企业家对中国教育、科研事业的关注与探索,到今天,延续到了新生代企业家们的身上。

拼多多创始人、80后黄峥,3月份通过“繁星公益基金”向浙江大学进行捐赠,推动学校在生物、医疗、农业、食品等多领域交叉方向展开基础研究及前沿探索,拟开展的首批项目包括“超大规模实时图推理机研究”“重大脑认知障碍的闭环调控研究”“肿瘤免疫新抗原研究”和“细胞培养人造鱼肉研究”等。

1979年出生的美团创始人王兴,前几天签订了股票转让计划,将其个人持股的10%约5731.9万A类股转为B类股(价值147亿人民币),并将此部分B类股注入王兴基金会,用于推动中国教育与科研等公益事业。

对比上个月胡润发布的《2021胡润慈善榜》,王兴是过去一年国内捐赠金额最高的企业家之一。

除了捐款给基金会,还有很多公益项目都活跃着王兴的身影:上个月他给高中母校捐赠5000万元,设立龙岩一中王兴教育基金;4月份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时,他又捐赠设立了“清华大学兴华基金”,同时设立全球顶尖博士生源专项奖学金,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支持顶尖生源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王兴看来,经营好一家公司,不但要为客户创造价值,更要为全社会创造价值。王兴在清华捐赠时说,我们受惠于国家的发展和母校的教育,现在有机会能为母校新发展阶段的人才强校战略和全球战略助点滴之力,是非常激动的事。

企业家精神的能量

从上世纪到新时代,从张謇、包玉刚到黄峥、王兴,越来越多实现了自身财富自由的企业家开始关注国内教育和科研,捐资助学、出钱办学,已经形成良性循环。

5月1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胡润慈善榜》显示,多年来,教育一直是慈善榜上企业家第一大捐赠方向,尤其是今年,教育以及科研领域的捐赠特别多。

在资助形式上,上榜的企业家偏爱设立个人或企业基金会,比如曹德旺、何享健等,都因为捐资成立、支持个人或企业基金会,登上首善位置。

新生代企业家黄峥、王兴等,也是通过公益基金会,为中国教育与科研添砖加瓦。

近年来,国家也在鼓励设立公益基金会,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同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唯有通过公益慈善,发展教育和科研,方能兴国强国。

包玉刚的夙愿是教育强国,被称为“腾讯奶爸”的陈一丹希望通过教育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邵逸夫认为,“国家要富强,一定要把教育搞好,一定要培育人才。”

芯片被卡脖子,让所有中国人都意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关键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受制于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教育和科研都是中国迈向强大的最核心引擎。

让人欣喜的是,中国的新生代企业家们,通过创业过程中的学习与努力,通过对技术研发的重视获得企业竞争力后,投身公益放大教育与科研力量,帮助社会教育和科研在全球都更有竞争力。

比如,2018年由马化腾、龚虹嘉、王健林、张磊、邓锋、陈一丹、吴亚军等近百位知名企业家和投资人出资参与创建的西湖大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创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后,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的受体——ACE2(ACE2,全称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的全长结构,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长结构。

这所由公益力量创办的大学,是全球第一个揭开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神秘面纱的学校,并为后续的靶向药物治疗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充满竞争的时代,教育与科研无疑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核心通行证,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

来自中国的大学团队破译了“病毒”的密码,不仅造福了人类,更让中国教育科研在国际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责任、担当与公益杠杆

企业家们对教育科研的公益与探索,不仅出于爱国情怀,更是作为中国企业家必不可少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做好自己的企业是本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本分。

中国有钱的企业家很多。

在瑞银集团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年度亿万富豪报告中,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亿万富豪人数最多的地区,其中一半来自于中国。

但因为有钱而被定义为成功企业家的,并不多。

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对于企业家而言,一方面是要创造财富,赢得声誉,另一方面,还要有责任与担当,要力所能及帮助更多的社会群体,更要与国家并肩同行,助力国家繁荣。

能被国民与历史铭记的企业家,一定也同时是懂得回馈社会的慈善家。

邵逸夫说过,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王兴说:“我常跟朋友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和改革开放同龄。我出生在1979年初,过去四十年成长和创业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养分,而且心中充满感恩。我们这一代创业者身处创业创新的新时代,生逢其时,因此用科技创新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是我们创业者也是美团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互联网公司到更美好的社会,技术是杠杆,公益是支点。随着互联网和创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代企业家,王兴、黄峥等“创公益”的企业家们,必将通过教育和公益,撬动更大的社会价值,助力国家繁荣,提高中国全球竞争力。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