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催生,却收效不大的国家

2021-08-20
生育生育,要生也要能育

图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ID:ffyoutiao),作者:冰糖葫芦,编辑:养乐多,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图虫。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今年6月,国家关于鼓励生育三胎政策正式实施,标志着计划生育政策再一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相比于六普人口数据,2020年总人口数增加了720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虽然人口增长的速度持续放缓,不过人口总量终归还是呈现出一个向上的趋势。只从结果而言,多少也可以认为2016年放开的二胎政策,为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作出了正面的贡献。

只是让广大年轻人难以释怀的,不是可能到来的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未来,而是没等连一胎都还没有提上日程的自己完全消化掉二胎政策的冲击,半路就又冲出来了个鼓励三胎的生育政策。

年轻人苦催生久矣。比起对于人口数的影响,新的生育政策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有了政策撑腰的父母们,以后在催生催婚的事情上又能多了一个理由;以及节假日回家时面对父母愈加心切的催生言论时,如何搪塞的头疼。

事实上,被父母的催生言论困扰着的不是只有中国的年轻人,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年轻人也不得不面对来自父母的催生,而且无独有偶,在我们身上发生过的桥段,也同样存在于日本年轻人的日常里。

“催生”在日语里有多种表达方式,最为言简意赅的一种,就是完全用汉字表示的“孫催促”,直接看汉字就能知道,这是“催着要孙子”的意思。这下子不仅催生的表面意思表达了出来,连催生背后的“主使”都一目了然了:除了父母,谁还能急着要抱孙子呢?

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刻的日本父母,有时也会站在孝道的位置上劝说子女“是时候看一看孙子的样子了”,在此基础上还会有日本父母借着打电话的、发邮件的机会有意无意的暗示“孙子”的,甚至会特意把子女叫回家里,只是为了提醒“把生孩子提上日程”。

对此,希望能为双亲尽孝的人会选择服从,但也有一部分的日本青年人“深感压力”:

“难不成催生才是父母的主业?”

“总是催着生孩子,烦死了。明明没什么用还总是打电话,又没有什么遗产,还总是在强调长男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催生的内容,连催子女赶快生孙子的方式都是如出一辙,在着急抱孙子的问题上,中日的父母们都有着同样的期待。和国内青年们面临的困境一样,日本的年轻人也处在一个想逃也逃不掉的尴尬处境中。

在着急生孩子这个事情上,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了如此大的分歧?想要读懂为什么在日本也会出现催生的现象,就要先熟悉熟悉催生的人,和被催生的人的故事了。

刻舟求剑不可取

想要理解为什么日本的父母也会催生催个不停,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发出催生言论源头的父母们。

事实上,之所以要把催生的主力军们拿出来单独说说,也不只是因为日本父母为了抱孙子能做出什么花式催生的活,更加重要的,是两代人的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相差的不只十万八千里。

现在饱受催生折磨的,大部分还是20-30岁前后的青年人,以子女的年龄层为基准向前推算的话,现在催生催得最厉害的日本父母,就是出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日本了。

要说这一代父母,其实是非常幸运的。相比起他们的父辈,经历了战后30余年的发展,日本已经渡过了战败后混乱期和重建期,逐渐走出了被美军军管和GHQ占领的阴影。

进入60年代以后,伴随着日本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资本自由化,以及当时日元汇率较低的优势而带来的大量出口,日本的GDP增速始终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在被世界称赞“东洋奇迹”之后,表面上谦逊的日本人也绷不住了,欣欣然地开始接受高度经济成长带来的生活富足感。

在这样一个乘上了东风、挡也挡不住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年轻人的父母们来到了这个世界。

一方面,60年代到70年代的高度经济成长期虽然结束了,但随后以田中角荣提出的“日本列岛改造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改造计划依然在稳步实施,日本国内的内需始终在被创造着;而另一方面,自60年代开始的日元汇率低下,始终为日本的外贸出口提供了强劲的竞争力。

从纤维制品摩擦,到70年代钢铁输出摩擦,再到80年代汽车、半导体产品出口摩擦,美国人被对日本超过5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搞得很没面子。气急败坏的美国人先是搬出了《对敌通商法》限制日本对美出口,随后又在被日本半导体产品打到手足无措的时候,通过广场协定直接拉高了日元的汇率。

但来自美国人的经济打击并不能挫败日本人发展的势头。广场协定带来的不仅仅是日元汇率上升,还有因为日元购买力上升所导致的资本过热流动和土地价格的高腾。

消费主义在日本的泡沫经济期开始抬头。但支持消费主义的,终归还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应届毕业生的首月工资始终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以日本女性大学毕业生为例,1982年时首月工资水平为11万9千日元;1986年泡沫经济中期时,首月工资水平上升至13万8400日元;及至1991年泡沫经济崩坏,首月工资也在10年间涨到了17万2300日元的水平,首月工资的增长率始终保持在最低3%的速度以上。

在一个工资有保障、就业压力不大,同时还能亲身参与到经济进步和发展的时代里,步入适龄婚育年龄的父母一代人在生孩子的问题上,可能并不会认为是什么特别让人顾虑的事情。

但时代总是在变化的,同样是生孩子的事情,放在今天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

瞻前顾后,如履薄冰

相比起现在催生催得厉害的父母,那些被催生的年轻人可能才是更有话说。

如果说过去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有多么让日本人怀念,那么对于经济一直以来没有什么起色的现代,日本人就有多么的遗憾和躺平。

虽然泡沫经济的崩盘所带来的房地产崩盘、货币流动性大幅收缩,以及银行破产重组等等,把无数日本人从消费主义的美梦中硬生生地拽了出来,但经历过日本黄金时代的70年代父母们,还是能够怀着“日本又站起来了”的满足和自豪感,在泡沫经济崩坏和褪去的后泡沫经济期里,生下了现在逐渐步入社会的日本90年代人。

和他们的父母辈一样,这一代人也同样是踩着黄金时代尾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是不仅仅是这一代人,甚至是他们的父母一代,都没有能够想到,这一次黄金时代的离去,竟然足足有20年之久。

泡沫经济崩坏带来的影响是冲击性的。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日本房地产崩盘和金融地震以外,最能够对普通人带来影响的,其实还是最为基础的就业问题。

一方面,企业愿意招收的新人开始缩减。泡沫经济崩坏后,应届大学生招聘人数从1991年约84万人的峰值,下降到了1997年的近39万人。

另一方面,即使艰难地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新入职的社畜依然要面对惨淡的工资现实。在工资上,尽管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已经在工资水平上超越了自己的父辈,但没有了显著增长,反而在30万日元的前后左右横跳。

泡沫经济的崩盘,带来的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度的破产。原本是作为促成70年代经济腾飞的秘密手段的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的制度现在反而成为了企业的烫手山芋。团块世代入职的大量在籍老员工不仅增加了企业维持的成本,另一方面想要解雇元老同样是难上加难。努力在夹缝中寻找解决途径的日本企业最终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临时工。

进入2000年后,90年一代也开始逐步走向社会,但泡沫经济崩盘的余波并没有完全消失。出于成本缩减的考量,以及业绩下滑的影响之下,从1996年开始各大企业也放弃了与大学签订接受应届毕业生的“就职协定”,转向提前给予内诺聘用的“内定”模式。

而另一方面,实习生制度的引用,以及派遣员工制度的设立,进一步让应届求职生的内心压力剧增。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非正式雇佣劳动力比例已经逐年上升至37%的水平;而于1999年设立的实习生制度,更是让年轻人见识到了人肉干电池的实质。在3个月的实习期内,倘若实习生不再能“发光发热”,那么最后的结果,就会是像干电池一样即用即换。

雇佣不稳定,长期雇佣制度解体,经济不景气和工资水平的上下徘徊,使得信心满满的90年代一代人冲进21世纪后,发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从来没有过的就职冰河期,连父母一代人深信不疑的终身雇佣制,和成果主义的年功序列制也走到了尽头。大量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只得选择打工或临时工作,极端一部分人走向自闭,成为了啃老族的一员。

相比于见证了日本向上发展的父母一辈,如果能有一个安定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未来,相信那些被催婚催生的日本年轻人们也会有一个更加干脆利落和充满自信的回答。

生育生育,要生也要能育

经历过日本上升期的70年代一辈人,在他们的认知当中便理所当然地对未来抱有希望。但实际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的日本90年代的新生一代,可能很难和父母共情到同一个频道。这也是为什么在老一辈喋喋不休地想要抱孙子的时候,被催生的年轻人总是难以接受的原因之一。

但回过头来反看催生这件事情本身,与其说是两代人在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上的存在矛盾和冲突,不如说是两代人在生育这件事情上的侧重点有着很大的不同。

生育生育,要生也要能育。生孩子不仅仅是生下来就万事大吉的事情,对于一个生命也应该负起责任,而抚养成人的过程,就是“育”的部分了。

在物质条件已经富足的当下的日本社会里,生一个孩子并不会成为特别大的问题,让日本青年人真正头疼的,是孩子的养育。正如大部分日本年轻人表达出的态度一样,“经济上不是不能负担,而是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生育”,在现代的社会里越来越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日本政府,显然也跟进了一系列利生利养的政策和制度。正如我们之前在讨论日本社会高龄少子化的文章中介绍过的一样,从一开始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婚育,到生育时提供近一年共计50万日元的生育补贴、幼儿阶段教育无偿化,再到子女就学、义务教育期间每月补助的1万到3万日元的儿童补助,小孩成长过程中所有可能经历的阶段都被涵盖在了经济支援的范畴里。

能够预想到的客观不利因素,政府都在制度规划上想方设法地排除了,就剩下来人手把手指导生育步骤了。但喂到嘴边的促进生育利好也仍然改变不了当代日本年轻人不生的念头。

主观上没有希望的话,即使是再完善的条件,可能也很难实现期望的结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发展的日本,已经从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发达国家。没有经历过上升期的90年代日本青年人,在面对着处处完善的社会时,内心深处也很难再迸发出像70年代的父辈们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燃烧自己的激情。改善工资水平,让更多的人有稳定的工作,这样一来可能还有希望让现代的青年人从躺平的状态再爬起来。

话又说回来,国内的三胎政策也已经逐渐铺开,而攀枝花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

重赏之下有没有勇夫,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比起想方设法地催人生孩子,是不是也要考虑考虑怎样调动起年轻人们的热情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