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还是要多关注用户的需求,对吗?

2021-09-13
想要打磨一个好产品,一定要爱上用户的需求。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作者刘润,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最近,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

想要打磨一个好产品,一定要爱上用户的需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因为这段时间,听到很多人在讨论汽车。但是,判断这是不是一辆好车,现在很多人都在看有多少智能配置,有几级自动驾驶,而不是关注具体的需求。

一个成熟的行业,除了关注技术,还是更应该关注用户的场景和需求。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用户的需求,聊聊如何做出满足需求的产品。

1

需求,为什么这么重要?

因为需求,是商业世界系统动力的核反应堆。如果需求这个源动力不足,后面所有的商业逻辑,都是沙地上的高楼。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起点,可能是技术驱动。但是最后的终点,都会回到需求,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场景和需求。

我给你举个例子。手机行业。

你有没有发现,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买大哥大。但是往前走了一段时间之后,每个人手上的手机可能都不一样。

为什么?

就是因为多样化的需求。我喜欢这个功能,我想要这个使用场景。而满足用户需求的手机,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比如说,诺基亚有一款神机,著名的“诺基亚1100”。

神机,有多神?我给你说个数据。

任天堂的游戏机Wii,在面世5年内,销售了4500万台,非常厉害;同时期的摩托罗拉RAZR手机销售了5000万台;PlayStation2游戏机卖掉了1.25亿台,而iPod则卖了1.74亿台。那诺基亚1100呢?2.5亿台。

2.5亿台!一个惊人的数字!

它为什么能卖这么好?

因为这款手机,满足了一个真正的需求。

在亚洲南部,比如说印度这个地方,因为干旱、洪水、虫害、市场波动等等原因,当地渔民和农民非常贫困。大家需要手机,但是买不起,甚至必须全村公用一部手机。

诺基亚,洞察了这个需求,设计出“诺基亚1100”。这款手机,简化了很多东西,但是提供了一项你可能根本想不到的功能:可以存储多套独立的联系人名单。

这样,全村的人就可以共用一只手机。这款手机,还能设定某次通话的话费限额,手机也因此当成公共电话用。

诺基亚1100,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再比如,传音。

我去非洲乞力马扎罗登山时,发现黑人向导,用的就是传音科技一款叫TECNO的手机。

这是一款看上去很廉价的功能机,但是向导却和我说,这可是你们中国第一大手机品牌。

我很震惊啊,这怎么就是中国第一大手机品牌了,根本没听说过。但我一查发现,TECNO在非洲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甚至很多体育赛事的赞助商,都是TECNO。

这款手机,为什么能卖这么好,以至于让非洲人认为,这是中国最大的手机品牌?

需求,还是需求。因为它满足了当地的特殊需求。

就像黑人的拍照问题,如果光线不足,尤其在晚上,黑人朋友们拍照可能连人都看不清,只剩下洁白的牙齿……所以传音的手机,就对相机功能进行优化,不管白天黑夜,都能拍得很清楚。

而传音手机真正神奇和强大的功能,还不是这个。

我打开向导的手机,你猜我看到了什么?

不得了,一部手机里面竟然插了4张SIM卡。

双卡双待还不够吗?竟然一部手机要4张卡?

是的,因为非洲人也常常是几个人共用一部手机。所以他们希望手机不要太贵,又希望能多卡多待。

所以,传音设计了这一款手机,卖的还特别便宜,也因此在非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你现在应该知道,用户的需求是多样的,甚至是非常特殊的。

而好的产品,除了有好的技术,也一定是围绕用户的不同使用场景,进行设计和优化。

2

理解了这个逻辑,你就明白我开头说的感受。

现在大家判断一辆汽车好不好,有点过多关注汽车的技术路线了。

这几年,我和上汽集团打了不少交道。

上汽和德国大众、美国通用,都有合资公司。你所熟知的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大众、斯柯达、依维柯、荣威、名爵、五菱、宝骏 …… 等等,都是上汽旗下品牌。

这些年,我每年也都要给上汽集团的青干班讲课。于是,我也刚好和一个别克的同学聊了聊。

听完我的感受之后,这位同学忍不住说,对啊,一辆车的好坏,难道不是有没有满足每个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吗?

他问我,润总,那你的需求是什么呢?

我说,我出差特别多,经常要在城市之间来回穿梭。比如说从上海到无锡,上海到杭州。

有时我不想坐高铁,觉得太麻烦,就会请同事帮我订一辆车。

但是,我对这辆车的要求比较高,一定要是一辆商务车。

这辆商务车,还必须很舒服,能放倒,能躺平。只有这样,我才能在路上的两三个小时好好休息一会,补个觉,或者静静地思考。

所以,一辆舒服的商务车,就是我的需求。

对啊,润总,这就是像你这样的商务人士的需求。而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

嗯。还有吗?

太多了。

润总,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买第二辆车,一定要买保姆车呢?

像这样的用户,一般家里有两三个孩子,再加上老人,四人座的车肯定是不够用的。有时出门旅行,再喊上几个朋友一起的话,那就更不够用了。

所以,他们就必须再买一辆保姆车,足够宽敞,足够舒适。

如果没有这辆保姆车,出行就很不方便。这是他们的需求和痛点。

还比如说,有些女性的车主,她们的需求也不一样。

现在有些人家里换购,增购汽车,都是女性在做决策。

女性用户,关注什么呢?

颜值和审美。

所以,车不仅要好开,更要好看。颜值对她们来说,就特别重要。

因此,每个用户都是独特的,每个用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如何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是应该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存在的机会。

3

嗯。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这是对的,也是很好的。

但是,具体要怎么做呢?不然你给我讲讲,你们是怎么设计汽车,满足用户需求的吧。

好啊。比如说润总你的痛点,怎样在坐车的时候,有更舒适的体验。

就像我们新升级的GL8家族中,有一款GL8艾维亚四座尊礼版。

你出差累了,躺下休息的时候,一定很想有人能帮你按摩放松吧。所以,我们设计了按摩椅,十点式按摩,8种按摩模式,不管是肩部、背部、腰部,都可以按摩。

然后,像你这样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一定要经常打电话回消息吧,手机没电了,耽误工作怎么办。于是,我们在座椅中央的扶手箱内,设计了无线充电功能,这样你就不用担心了。

再比如,我们在车内的地毯,是居家级的羊毛地毯。这是一个看似很小的点,但是我们希望能给像你这样的用户,最舒适也最尊贵的体验。

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能给用户最好的感受,让你坐车的时候,感觉比坐公务舱还要舒服。

嗯。嗯。很好的思考和设计,还有吗?

当然。还有比如我们发现,现在很多人会在车里开会。大家会在车里通话,沟通,甚至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在车里做出来的。

汽车,实际上变成了一个移动的会议室。怎么样让汽车里面有更好的氛围感,就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们全新升级的别克GL8艾维亚、GL8 ES陆尊,当真花了不少心思。

升级后的GL8,我们采用了双层声学玻璃,有更好的静音效果,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被噪音干扰了。然后,我们也采用了48V轻混动力系统,希望能让用户在乘坐时有更好的平顺性,不然坐得很难受,怎么能专心沟通呢。那开会的时候,有时要看文件吧,所以车内的氛围灯,也可以随意调节亮度,满足用户的需要。

然后,在一些细节上,我们也想让用户有更好的感受。

比如说,二排座椅的电动调节按钮,大部分车是放在外侧的,我们把它改到了内侧。

从外侧到内侧,看起来很小的点,为什么要改呢?

因为有些用户,会戴手表或者其他配饰。如果按钮放在外侧,那么他们调节座椅功能的时候,可能就会不小心碰到车的门板,这样可能会给手上的配饰造成磕碰和损坏。放在内侧,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

再比如说,GL8艾维亚六座贤礼版,我们新增了波尔多红和璧玉白的专属内饰配色。这样的撞色设计,还是希望让用户感觉到更加豪华,更有氛围感。

而说到六座,润总你有没有发现,一般的车多数是四座和七座,为什么我们GL8除了四座和七座,还有六座这样的选择呢?

是啊。到底为什么?

因为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微妙,也非常真实的一个社交场景,这可能是我们对于用户需求的一个洞察。

如果有很多人一起出行,请问要怎么安排座位?

假如是一辆七座的商务车,你和老板、上级和同事一起时,你应该坐哪?

七座的商务车,最尊贵的位置,是中间排的右座,其次是中间排的左座。

这个时候,你和同事应该要抢着上车,坐最后排的3个位置,以便于能把中间排的两个位置,让给上级和老板。

然后,那个统筹安排出行的人,坐在前排。

但是,但是,假如一起出行的4个人,都很有“江湖地位”,怎么办?你们要谈点事情,或者约着一起出门,怎么安排座位?

七座的车,怎么安排都感觉不太好。

而六座的车,这时就很合适了。我们把后排的3座,改成了2座。而每个座位,可以说几乎没有差别。

所以,不管你是坐在中间排,还是后排,都不会有什么差异感,不会感觉到尴尬。

这就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去设计一辆满足用户全场景的汽车。

这些需求,有些可能很“大”,有些可能很“小”。但是不论大小,这些都是真实的需求,都不应该被忽视,都要去思考和满足。


最后的话

看完这篇文章,你现在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对汽车,对需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一个行业发生快速变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更关注“技术”。但是,这只是阶段性,最终的最终,一定是关注不同用户的“需求”。

也许真正考验汽车厂家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如何洞察,如何满足用户差异化的场景和需求。

一切变革的起点是技术,但是技术的终点,是用户的需求被满足。

记住:心中有技术,眼里有需求。不要爱上自己的技术,一定要爱上用户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一款产品。

不管这款产品是汽车,还是其他。

希望你能从这篇文章,得到一些启发。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