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资已经凉了吗?

2023-11-12
保持耐心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办新智点(ID:foinsight),作者:家办新智点,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自2022年11月ChatGPT问世以来,大模型引发全球新一轮AI热潮,多家科技巨头竞速生成式AI技术。热潮之下,有投资人向家办新智点表示当前国内AI领域的风险投资面临重重挑战,大模型的投资已经“没得搞”,AI应用的投资也“没啥搞头”。

目前,国内AI领域的风险投资有哪些挑战与机遇?对于家族办公室(简称为“家办”)而言,如何看待这一具备颠覆性的技术革命?近日,家办新智点访谈了多位投资人,试图梳理这一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1AI的时代开始了

2021年11月30日,ChatGPT正式问世,以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对话能力惊艳全球。

今年3月,比尔·盖茨在公开信中写道,「在以往的人生经历中,我曾亲眼看到过两次让我感到震惊的变革性技术:第一次是1980年以Windows现代操作系统的出现,第二次就发生在此时此刻,AI的时代开始了。」

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创造了“智慧”。与上一个阶段的人工智能不同,ChatGPT所带来的「智能涌现」的风暴将改变人类所有的生活方式,或将从本质上重塑未来20-30年的行业格局。

过去一年中,大模型引发全球新一轮AI热潮,谷歌、微软、Meta等多家科技巨头竞速生成式AI技术。国内AI大模型也相继涌现,百度、阿里等企业相继宣布面向全社会上线大模型产品。有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中国累计有130个大模型问世。

然而,今年上半年创业者和VC投资人对于AI大模型有多振奋,现在的投资热情就有多冷淡。“没得搞了!”一位国内AI投资人感叹道。

02三大核心挑战

与移动互联网时期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不同,国内AI创业和投资面临着三大核心挑战。具体来看:

一、AI大模型属于人才和资金密集型领域,创业公司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足够优质的人才以及足够多的资金的支持。根据行业数据,2023年上半年,美国生成式AI的融资总额140亿美金,但是绝大多数都流入了头部公司。

对于美国市场而言,“核心选手已登场,主要玩家也已下注”。核心选手包括谷歌、Meta、微软和英伟达等大厂;头部创业公司包括OpenAI、Anthropic、Cohere、Inflection、Adept、Stability AI以及马斯克的xAI等。上述公司网罗了主要的AI人才,并且吸引了主要战略投资人与财务投资人的投资。

图片

二、在AI大模型层面,巨头先发优势明显,留给小创业公司的机会不多。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中,很多公司从无到有,最后成长为行业巨头。微软和谷歌等巨头已经重注AI多年,具有强大的先发优势,留给创业公司的机会较少。

三、在AI行业,中国与美国相比,在数据、芯片、顶尖科学家人才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差距。

谈及目前国内AI领域投资现状,家办资深CIO Joey告诉家办新智点,行业前期把预期过高,市场形成了泡沫化估值。但目前生成式AI还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投入产出比不太一致。对于投资人而言,即使是投入了一定资金,也未能快速产出成果、转化为实际回报。此外,“募资难、投资难、退出难”的大环境掣肘也着AI行业的发展。

AI需要通过烧钱来推动科技成果,更适合愿意‘砸大钱’的美元基金来投。然而,目前美元基金投资大幅放缓,人民币基金从资金属性上来看,则更偏爱投资稳健、政策利好型项目。因此,国内AI风险投资板块表现比较糟糕。”Joey直言。

03“压根不适合VC投资人去投”

“目前AI压根儿不适合中国VC投资人去投。” 某家办投资人Jeff向家办新智点表示。

Jeff表示这一观点的底层逻辑在于,AI大模型的底层结构是算力、算法和数据。具体来看:

· 算力,即领先性的高算力芯片,国内企业不如国外。

· 算法,国内算法相比国外落后个一两年,国内企业仍有追逐的空间和可能。

· 数据。AI大模型的本质即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使其能够了解并掌握各种数据。

Jeff认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是大模型“读”了多少学术论文。目前全球最主要的优秀的学术论文都是英文,全球80%~90%的知识语料都是英文,以中文为基础的语料只有10%~20%。

对于这一差距,Jeff比喻道“就像两个小孩子在成长期,一个吃糠咽菜、另一个则吃牛奶面包,两个孩子长大后的体魄完全不同。”

当国内的大模型项目找到Jeff后,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Q:项目的显卡来自哪里?

A:我们可以从国外购买。

Q:国外最先进的显卡买不到怎么办?

A:我们可以去中东等地区租赁。

Q:大模型的数据是怎么来的?数据如何训练模型的?模型参数有多少个?有多少是中文语料、有多少是英文语料?英文语料的核心数据如何获取?

对此,项目方则往往回答不上来。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Jeff大模型项目只强调算力和算法没有意义,数据也极为关键。一个大模型是否先进,要看「数据、算力、算法」三者是否能够形成统一的有机体。

“自从ChatGPT出现后,我们接触到很多国内大模型创业项目,但一个也没有出手。”Jeff告诉家办新智点。

04

AI仍处于早期阶段

据CB Insights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AI领域投资总额环比暴减38%。AI投资真的遇冷了吗?

对此,产业背景LP李铠表示,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在互联网技术出现后,2000年左右出现了互联网泡沫,很多互联网企业因此死掉了,但是这不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失去了未来。”目前,AI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具体表现在:

  • 在生成式AI市场中,现在真正赚到真金白银的还是“卖水”和“卖铲子”的人。例如提供算力芯片的英伟达和做数据标注的ScaleAI。对于科技巨头而言,训练大模型的成本极其高昂,如何将AI产品转变为实际利润面临重重挑战。

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二财季,英伟达数据中心GPU芯片相关业务收入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公司总净利润同比增长843%,到61.88亿美元。目前OpenAI仍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整体亏损翻倍至5.4亿美元,收入仅3000万美元。

  • 在应用层,能够对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witter、微信、Uber 和TikTok等真正激动人心的应用尚未出现。

“不可否认,目前大家对于AI投资确实不如此前狂热了。但是,投资人对某一投资主题过分狂热同样缺乏理性。对于压抑已久的一级市场投资人而言,突然爆发一个新的技术路线当然会感到非常振奋,但是最终投资仍需要回归根本——赚钱。”李恺告诉家办新智点。

对于国内无法诞生类似ChatGPT的大模型的观点,李恺认为过分悲观。“即使OpenAI、谷歌的生成式AI的技术能力遥遥领先,但在中国他们也无法与百度等企业竞争。在中文市场,百度等企业仍占据领先位置,国内各大企业也会基于自身的优势进行创新,相信创业者也能够在垂直应用场景中寻找落地的机会。”

作为产业投资人,李恺表示自己仍会关注国内垂直领域的大模型机会,相信未来在头部企业在建好“高速公路”后,创业者能够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商业模式和商业应用的创新。

04

家办如何布局AI?

当前,生成式AI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行业共识,AI大模型有望开启新一轮技术创新周期。研究指出,在广泛使用生成式AI后十年内每年可提高全球劳动生产率超过1个百分点以上。对于家办而言,应该如何布局和投资?

近年来随着经济放缓以及不确定性增加,越来越多的家族会认识到资产配置和分散投资的价值。与投资机构不同,家办作为市场化LP一定要坚持多元化投资,而非过度承担风险,重注或All in一个赛道。

在Jeff看来,在生成式AI领域,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应该投资美国市场:

在一级市场,家办则需要扎根硅谷挖掘优质项目。在二级市场,在AI热潮的拉动下,美股“七姐妹”(苹果、微软、Meta、亚马逊、Alphabet、英伟达和特斯拉)支撑起了今年美股大盘指数的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LP在投资海外时往往面临诸多困境。某家办投资负责人Eden向家办新智点表示:

一、在一级市场中,中国LP很难直接拿到独角兽项目的投资份额。对于国内LP而言,要想投资到好项目往往需要通过两层甚至三层架构。

譬如,家办LP会先投资一个GP(华人背景),这个GP需要投资成为某个美国基金的LP,最终才能投资到项目中。一些情况下,公司为了管理方便,会将LP打包在一个SPV架构中。

在这样的投资架构下,中国家办LP对于底层项目的约束力非常差。一旦底层项目出现问题,家办LP诉讼成功的难度非常高。因此,对于家办LP而言,钱投资出去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

二、在海外,如果GP出现行为不当,譬如挪用LP的资金,诉讼的周期非常长,且难度非常高。

三、投资中国二级市场基金,家办LP往往可以打开基金的业绩、看到基金的核心策略。但是投资海外二级市场基金,基金的核心策略往往对不外开放,中国LP需要承担更多的不确定性。

对于想要投资的海外的家办,Eden建议强化自身全球法律架构的能力。很多中国LP不习惯付高昂的律师费,但是一旦投资失败,最终需要支付的律师费用极高;此外,Eden表示国内家办的投资团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泊,一些投资人往美国投钱“过于爽快”,事实上投资决策须更加谨慎。

对冲基金研究专家和出资人Parker表示,目前一些家办投资人出于害怕错失的投资心态,通过母基金布局AI。但是在Parker看来,看到一个投资趋势与明白如何在其中赚钱的差距很大

此外Parker告诉家办新智点,在国际化的游戏下,企业的想象空间很大。目前“无国界”的时代过去了,面对更加注重本土化的投资,投资退出的逻辑完全发生了变化。对于家办而言,面对投资机遇最怕“投贵了”,一定要注重参照和比较,同时保持耐心尤为关键。

(备注:文中受访对象均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