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竞争力来自爱,而不是AI

2024-04-02
真正的竞争力,永远来自感性认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吴伯凡,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01 寻找不确定时代中的确定性

回溯至十五年前,我首次提及“VUCA”这一概念,那时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尚属陌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了颇具特色的中文名称。

我最初亦对其含义感到困惑,但通过深入研究,我发现“VUCA”不仅涵盖了不确定性,更融入了模糊性和易变性,相较于传统的不确定性概念,其内涵更为丰富。

在现实世界中,许多事物并非仅具不确定性,它们往往伴随着模糊性,甚至在初露端倪之际便迅速转变。

我们可以设想,若站在历史的某个关键节点上回望今天,虽然未来充满未知,但在这些不确定性中,依然可以寻找到某种确定性。

回到1776年历史

1776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年份,它见证了诸多历史性的变革。在这一年中,有三件大事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了,这一作品对后世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瓦特蒸汽机的问世,不仅代表了新技术的诞生,更是预示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和自动化设想的初步实现。

最后,这一年也标志着政治形态的新发展,体现了制度与经济运行逻辑的演变。

当我们回顾这些历史事件时,需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例如,蒸汽机并非只是一台简单的机器,它的出现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技术和政治变革。

同样,爱迪生的电灯发明也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重大改变。

① 人类和生物生存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

人类及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三大基本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

在约17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实现了这三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互联互通,构建了相应的网络体系。

第一,物质。任何生物的生存首先都依赖于物质,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第二,能量。物质之后,能量成为了维持生物活动的关键,它与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所揭示,其中c代表光速,e代表能量,m则代表物质。

第三,信息。生物体需要具备感知和接收信息的能力,以确保其生存和适应环境。

例如,海伦·凯勒虽然身体存在缺陷,但她通过独特的信息获取和发布方式,依然能够成功地生活。

对于植物而言,同样需要物质、能量和信息来维持生命。它们拥有感官细胞,能够感知光的方向,从而选择最适合生长的方向。

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追求与依赖。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需要不断地追求和适应这些要素的变化,以维持生命的延续。

② 四次工业革命的使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自1776年开启,它以蒸汽机为引擎,推动了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实现了物质的自由移动与联通互联。

这一革命性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物质流动的效率与范围。

随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自1866年开始,它以电机和电网的发明为标志,开启了能量的自由移动时代。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电能的广泛应用,使得不产煤的地区也能通过电网开设工厂,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到了1946年,第三次工业革命悄然来临,它以电报和互联网的发明为标志,开启了信息的自由移动时代。

信息的自由流动打破了空间限制,使得信息能够均衡分布和快速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次工业革命都在解决空间性的“道阻且长”问题,即由于隔离和阻隔导致的问题。

而到了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概念始于1956年,实质始于2016年)则开始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意愿“道阻且长”问题。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障碍逐渐被打消,实现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互联互通。

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更加注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问题。

这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旅程,但它有望推动人类社会实现更为高效、便捷和智能的发展。

总的来说,四次工业革命都代表了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和变革。它们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万物有灵的本质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两人间的距离仿佛如古人所想象的彩凤双飞翼般难以触及,仿佛信息传递的桥梁断裂,无法抵达对方。

这正如现今所讨论的“用爱发电”理念,需要双方心灵相通,灵犀一点。

我们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正是如何实现这种心灵相通。

最近,我关注了Musk研发的脑机器接口技术,它能够实现意念控制下棋。这涉及到意念之间的沟通与互联,是极其复杂且深奥的领域。

而我们今天正在探索这一领域。相较于过去缺乏灵性的机器,现今的机器越来越展现出其灵性的一面,例如智能推送的奇异现象。

① 机器3.0时代

第一,机器1.0时代

在机器1.0时代,人类产生意愿(即任务),随后人与机器遵循预设的机器流程进行交互,从而操作机器。

这一过程已逐渐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不仅限于全码或某些智能机器,而是几乎所有的机器都在向这一状态转变。

在人与机器人的关系革命中,过去是人类发出命令,机器执行命令,这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现在的情况已经转变为人类产生意愿,然后遵循机器的流程进行交互,或者称之为机械流程。

操作手册明确规定了这一流程。如果个体不具备相关操作知识,应避免触碰机器。

以驾驶汽车为例,我们需要接受驾校的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否则不应尝试驾驶。

这是因为流程是固定的,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是由机器的特性决定的。

第二,机器2.0和3.0时代

在机器2.0和3.0时代,机器已经能够识别并理解用户的意愿和任务,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甚至意念操作,机器能够自动执行指令。

这种智能化的服务模式,让用户能够享受到如同皇帝般的待遇。

这种智能化、自动化的服务,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常态。

② 人机融合的历程

第一,工具到智能

原始的机器,即1.0版本,属于工具型机器,这类机器无需内置智能,用户通过自身的智能来操作它们以完成特定任务。

随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见到了第二类机器——灵长类机器。

尽管目前仍有大量无智能的机器在使用,但趋势正在向智能化转变,部分机器已具备相当的智能水平。

以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转变为例,尽管智能手机并未被直接命名为Intelligent,但它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功能。

昔日的智能手机主要作为带有电脑功能的通信工具,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则更像是用户的贴身助手,能够揣摩用户的需求,协助处理各类事务。

此外,我们当前所使用的许多机器正介于2.0和3.0之间,它们除了具备智能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缺乏固定的形态。这些机器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难以确定其确切来源。

以云计算为例,尼古拉斯最初提出云计算概念时,将其比作一个灵活多变、储量巨大的水库。

与现代水库不同的是,这个“云”水库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同样地,今天的机器也正在向这种无形化、背景化的方向发展。

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我们可能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当我们需要时,它们总能及时出现并提供帮助。

这种背景化、系统化的工具,我们称之为平台智能,它不同于单个的机器智能,如人形机器人或机械手等。

平台智能涉及到广泛的网络连接,使得智能服务得以在云端实现,形成一种“云深不知处”的状态。

这种智能服务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

第二,世界观的演变与回归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一种巫术性的思维,这种思维赋予了世间万物,包括动物、植物甚至是无机物如石头等,一种神秘的力量。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并使得各种民间宗教得以盛行。

这种泛神论的观念在当时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我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祛魅”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对各种神秘色彩的剥离,以及对理性的崇尚。马克斯·韦伯等思想家通过提倡科学和理性,帮助人们摆脱了迷信的束缚。

然而,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更加科学和理性的世界中,但我们仍然需要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为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人对某些事物抱有迷信的态度。

例如,当某人在谈论某个品牌的汽车问题时,他可能会小心翼翼地避免让周围的人听到,因为他担心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看法。

这种迷信的心态表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行为与决策往往受到严密的监测与分析。

即便我们未吐露心声,或是在网络世界中稍作迟疑,这些细微的信息亦可能被搜集并应用于各种场景。

由此,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发复杂与多变。

可以这样说,我们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这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启。

万物有灵,意味着具备智能或其他人所拥有的特质。

作为人类,我们亦拥有某种灵性,与世间万物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

02 新三维世界:技术与意愿炼金术

新三维世界的 “眼力见儿”

① 新三维世界:时间、空间、场景

首先,我们与世界之间的交互存在一个空间维度。

在这个维度中,虽然PC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查询IP地址来推测用户的位置,但这种推测并不总是准确的。

因为人们可能在工作地点而非居住地使用网络,而且偶尔的出行也无法被精确追踪,只能了解用户的真实身份。

其次,时间维度在互联网应用中同样至关重要。

在PC互联网时代,系统可以揣摩用户的行为时间,例如邮件的发送时间等,但对于用户在何时何地进行了这些行为,却难以确定。

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时间和空间得以分离,使得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交互。

这种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如基于位置的打车服务等。

最后,场景维度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

以LBS技术为例,它可以通过用户的地理位置来推荐相关的服务,如美食、景点等。

同时,它还可以结合其他因素,如用户的口味偏好等,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推荐。

这种技术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总之,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新三维世界,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发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隐性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变化。

② 故事:从笛卡儿的坐标(蜘蛛定位)系到“意(识)愿雷达”

在早期的历史中,笛卡尔因病躺在床上,目光被一只在天花板上爬行的蜘蛛所吸引。

当蜘蛛突然掉下时,由于它吐出的丝牵引着它,它并未直接坠地。蜘蛛沿着丝再次爬上天花板,随后又掉下来。

这一情景引发了笛卡尔的深思:

如何精确确定蜘蛛的位置?最终,他领悟到可以通过房间的一个角的三个维度来实现这一目标。

如果每个维度(宽度、长度和高度)都有一个明确的指标,那么就可以精确地标识出蜘蛛在任何位置的情况。

这就是解析几何的起始点,由笛卡尔所创。

如今,我们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对人、空间、时间和场景进行精确定位,从笛卡尔的蜘蛛定位演进到“意愿雷达”。

雷达技术能够监控物体的空间位置,但现有的雷达无法探测到个体的意愿。然而,对于医疗领域而言,正在研发一种类似于雷达但更为先进的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超越空间位置的监控,进一步探测到病人的意愿和需求。

例如,通过感知和分析病人的行为和情绪,医疗团队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技术使能的“第六感”

关于某些奇特现象,这让我想到了所谓的第六感,例如传闻中后脑勺长有隐形眼睛的情况,这其实可以通过净化思维来合理解释。

当感觉背后有目光注视时,这实际上可能是自我意识在作用。

只有具备这种自我意识的人,才能在复杂环境中生存下来。至于这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目前我们尚不清楚其具体机制。

下面我们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佛家“第六根”——意识。

佛教中的“第六根”概念,指的是除了五官(眼、耳、鼻、舌、身)之外的“意”,也就是意识。

在我们的日常讨论中,虽然很少明确提及这一概念,但实际上它无处不在。

意识作为第六感官,与其他五官并列,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然而,如何避免意识的干扰呢?

一种方法是通过修行来超越感官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这涉及到六感和六根的理解。

除了五官所能感知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被称为“意”的领域,它涉及到我们的思维、情感和意识。

关于“意”的争论很多,但在我看来,它其实就是我们的意识。通过眼睛,我们可以识别事物;通过耳朵,我们可以聆听声音。

而意识则超越了这些感官的限制,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世界。

例如,狗可以通过声音和气味来识别主人,这就是它们在感官之外的某种意识的表现。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面临着如何模拟这种意识的挑战。

虽然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它们仍然难以完全模拟人类的意识。

例如,在缉毒工作中,狗能够通过嗅觉准确地识别出毒品,这是人工智能目前还难以做到的事情。

这表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第二,“意”所识别之“境”。

“意”所识别之“境”即“意境”这一概念。

意境是指通过五官和意识所感知到的世界之间的某种联系和共鸣。

在文学和艺术中,意境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多个意象之间的隐性意义关联,使得作品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古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通过特定的组合方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在现代技术中,标签(Tags)和用户画像等概念也涉及到对意境的理解。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我们可以形成对用户兴趣和行为的精准刻画。

这些标签和画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还可以为个性化推荐和服务提供支持。

然而,这也引发了对隐私和安全的担忧。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第三,像素和渲染技术。

像素和渲染技术的发展也在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随着像素的不断提高和渲染技术的日益成熟,我们可以创建出更加逼真、细腻的数字世界。

这使得我们在消费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被信息所消费和塑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第六感——意识也在不断地被增强和拓展。

意愿炼金术

在探讨意愿炼金术之前,有必要先对哲学领域中关于意愿的“波拉尼悖论”(人类所知远胜于其所能言传)这一核心议题进行深入了解。

① 意愿的“波拉尼悖论”

具体我们分享三点:

首先,关于“知所知”是“所知”的最小子集的观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我知道”和“我所知”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

尽管我们往往认为这两者很相似,但实际上,“我知道我认识谁”与“我所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同样地,所愿和知所愿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从未想象过、期待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却意外地成为了我们的所求。

实际上,我们所追求的是一个庞大的、充满未知的领域,而我们所知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其次,大量的“所愿”都隐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这也是传统调查统计方法的一个致命缺陷。

在进行市场调查时,我们经常会询问消费者他们希望购买什么样的产品。然而,这些回答往往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失真。

实际上,真正的需求往往隐藏在消费者的内心深处,只有当产品真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时,他们才会表现出购买意愿。

因此,机器的目标是通过数据和直觉来深入了解这些隐藏在黑暗区域的事物,挖掘出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和愿望。

最后,关于亨利·福特的名言“言不由衷”,它提醒我们,传统的调查公司往往只能询问消费者表面上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并非消费者真正的内心所想。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更深入的方式来了解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即知所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出真正符合他们期望的产品。

② 炼金术的神话与现实

首先,我们探讨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石:大数据、算法和计算力。

这三者构成了人工智能的金字塔。

其中,大数据作为资源基础,计算力提供保证,而算法和智能则是这一结构的核心,它们共同实现了炼金术般的“复活”过程。

炼金术,这一古老的概念,曾经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过深入的研究。历史上,许多统治者都对炼金术抱有浓厚兴趣,希望通过它实现长生不老。

然而,这种将贱金属转化为贵金属的想法,最终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尽管如此,现代商业世界却出现了许多与炼金术相似的奇迹。

例如,芯片行业利用砂子生产出价值远超黄金的芯片,而数据行业则借助强大的计算力,将原本被视为“运营垃圾”的数据转化为智能。

这一过程与炼金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看似无用的物质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

其次,存在一种深层次的、嵌套式的“炼金术”。

三个嵌套的“炼金术”涵盖芯片(算力)、智能和意愿三个核心要素。

这种炼金术能够深入探索并提炼意识深处的数据、标签及其关联,进一步加工处理,使意愿得以具体化和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芯片这一关键要素,它是地球上的第二大丰富元素,广泛存在于沙子中。

我之前提到,回溯到数十万甚至百万年前,那时的人类尚未完全形成。在非洲草原上,我们的祖先手持的物品,其主要成分便是硅,与今日我们手中的手机芯片有着共同之处。

手机的核心成分硅,代表了芯片炼金术的一种,其算力是这一炼金术的关键。

而智能意愿则是由算力发展而来,将其转化为智能的第六感,并最终实现意愿。

三个嵌套的“炼金术”——芯片(算力)、智能、意愿的炼金术,将沉没在意识深处、暗处的data、Tag及其关联钩沉出来,进行深加工,让意愿显化。

你或许能够洞察自己的内心,而我也能够通过这种洞察,理解你的底牌,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这,便是意愿炼金术的核心所在。

03 三位一体:元生产、认知循环和意愿

在当前背景下,我们目睹了一种新型生产方式的诞生,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过去,生产主要遵循纵向一体化的模式,从原材料、机械设备到生产、销售,整个流程呈现出单向性。

然而,现在生产正在经历深刻的变,表现为三位一体——元生产、认知循环和意愿。

元生产

① 生产与元生产融合

首先,我们观察到生产与“元生产”的融合。

所有的公司都将是数据搜集、存贮、挖掘、处理公司。

在生产过程中,除了直接的生产活动外,还存在一种更为根本的生产方式,即元生产。

元生产不仅关注当前的生产活动,还关注生产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元生产也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关注产品的使用情况和用户反馈,以便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我们注意到供给与需求的紧密关系。

在新型生产方式中,供给即索取 (数据) ,使用即反馈 (数据) 。需求侧的意愿在产品使用中持续地流向供给侧,成为生产优化的重要依据。

这种供给与需求的互动关系形成了认知循环,推动了生产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最后,生产、供给都成为并行生产和并行供给。

在当今的生产与供给领域,并行已成为显著特征。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并非盲目行事,而是基于深入的需求认知来指导生产。

这种认知的重要性远超过短期的经济利益。

事实上,真正的利润往往源于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我之前经常提到,创业最重要的是认知,而非赚钱。赚钱不赚认知,最终无法获得利益,赚到认知后,利润自然会到来。

只要资金流动顺畅,我们就能通过不断提升这种认知来优化产品,进而提升竞争力。

这种认知本质上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生产过程中的真正价值所在。

我们实际上在并行推进两个层面的工作。近年来,元宇宙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核心词“Meta”便体现了这种并行性。

这个词源于希腊文,背后隐藏着一种称为Meta Physics的物理学,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理学有所不同,更多地涉及到形而上学的范畴。

在这里,形而上的生产,即原生产,是隐藏在背后的生产过程,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实际的生产本身。

“元生产”不仅是生产的依据,更是实际生产(即产品)的源头和动力。它是意愿的显化,是生产背后的推动力量。

因此,理解和把握“元生产”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

② 案例:希音(SheIn)的生产与“元生产”

希音,一家位于中国南京的服装公司。

他们每天推出高达400个独立SKU。对于一家服装公司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每天要推出400款不同的产品,而非仅限于每天、每周或每月的更新。

在生产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为何选择这样做?实际上,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商业策略。

这些公司所推出的,实际上是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即那些虽不完美但足够可用的产品。

在精益创业的理念中,MVP是持续深度对话的媒介,它帮助公司获取宝贵的数据反馈。

那么,为何这些公司要每天推出400个SKU呢?答案在于,这些SKU本质上都是MVP。

这些MVP不仅是产品,更是获取客户意愿和反馈的媒介。 通过深度对话,企业能够不断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优化产品和市场策略。

这些决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多维度数据的分析。

例如,店铺装修的颜色变化、特定地点人群的衣着色调和款式偏好、客户个体和群体的历史购买选择变化等。

这些数据为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市场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企业策略进行投票。如果某种策略受到市场的青睐,那么它就会获得成功;

反之,如果市场反应不佳,那么企业就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音通过收集和分析多维度数据,如线下和线上各服装店装修颜色偏好的照片、特定地点人群的衣着色调和款式偏好等,成功推出了每天400个SKU的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还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认知循环

上图展示了精益创业中至关重要的认知循环过程。

首先,我们构思一个创新的想法,并基于这个想法进行产品的初步构建。这个过程常被提及的最小可行产品(MVP)阶段,强调的是产品的基本功能与用户体验的初步实现。

在商业活动中, 我们的目标并非单纯地追求金钱利润,更重要的是获取用户的反馈和意愿。这些宝贵的信息将成为我们不断优化产品的关键。

随着产品的打造和测试,数据和学习成为驱动我们前进的双轮。

通过学习,我们获得新的认知,这些新的认知将被整合到下一轮的创意和产品构建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认知循环。

学习,就像意愿的炼金术,需要我们洞察并理解用户的期望与需求,进而助力这些愿望的实现与呈现。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产品价值所在。

① 三位一体识别:场景识别、麻烦识别、意愿识别

认知循环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三位一体的辨识过程,它涵盖了场景识别、麻烦识别和意愿识别这三个核心环节。

这三者虽然在表面上看似独立,但本质上却是紧密相连,互为补充。

首先,场景识别。

场景(Scenario)是对某一特定场面(Scene)所预示的态势、情势和情景的深入解读。

场景识别不仅关注当前的态势,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如雕塑家通过捕捉某一瞬间来展现其艺术魅力,这一瞬间不仅凝聚了他之前的所有思考和创作,同时也预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认知循环中,我们需要捕捉的正是这样一个瞬间,它既是凝固的,又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未来。

其次,麻烦识别。

麻烦识别是对特定场景中所隐含的潜在问题或挑战的辨识。每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问题,如口渴这一简单场景就可能引发对饮品的需求。

因此,在认知循环中,我们需要敏锐地识别出每个场景中所隐含的麻烦,以便及时应对和解决。

最后,意愿识别。

意愿识别则是对解决方案的期待和意向的辨识。当麻烦出现时,人们自然会产生对解决方案的期待和意向。

这种期待和意向是认知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引导我们寻找和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② JTBD理论与产品太极图

上图为我所绘制,其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太极图与克里斯坦森的JTBD (Jobs To Be Done,即待完成的任务) 理论。

JTBD理论,虽名字平实,却蕴含深意,需细思方能领悟。

其理论中的阴阳两面,恰如产品中的意愿与解决,两者互为反转,共同构成产品的完整面貌。

这一理念与中国易经中的阴阳之道相契合,即一个产品同时蕴含阴阳两极,阴性一面静谧、隐匿,不易察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雌雄相生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自然界的雄狮与雌狮,还是人类社会中的男女,其异性的特质往往难以直接观察,却存在于彼此之间的互动中。

作为企业家或教育者,我们常常陷入自视为“甲方”的心态误区,而忽视了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身份——乙方。

教育的缺失使我们往往自视过高, 缺乏乙方心态,这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

优秀的教育者应以乙方的心态去传授知识,尊重学生的需求,而非一味地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

在商界中,若过于执着于甲方心态,往往会陷入困境。唯有持续保持乙方心态,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持续发展。

这并非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企业。

我们往往聚焦于JTBD (Job to be Done,即待完成的任务) 的阴性方面,这指的是仅在高度详细的场景中才能明显察觉的困扰与意愿。

钱钟书先生曾对女生借书的行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他看来,高度详细的场景中,借书行为不仅包含了还书的责任,还需要清晰地表明借书的意图,进而可能引发借阅第二本书的行为,以及诸多讨论、交流、共同撰写文章等活动。

然而,高度详细的场景所包含的远不止这些。

如今我们所说的“直男”行为,即直接、坦率地回应他人的需求,这种行为并非出于阶级利益,而是基于对对方需求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这种回应方式为后续的一阳性 (即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供了基础,使得我们能够针对对方的困扰和意愿,提出周密契合的解决方案。

例如,当女生表示“我好冷”时,直男可能会提出“我们一起跑步”的建议。

这就是JTBD的阳性方面,即与场景、困扰、意愿紧密结合的解决方案。

这种解决方案能够紧密贴合对方的实际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意愿

产品,亦称为解决方案(Solution),其实质为意愿的反转表达。这种产品,我们亦称之为“物种”,它深刻体现了意愿的反转表达原则。

① 向极致去的表达与反转表达

反转表达,简而言之,是指将某一事物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转或镜像处理。以钥匙和锁为例,钥匙的形状可以视为锁孔的反转表达。

在某种程度上,隐性产品的意愿通过显化形式的产品得以实现。

为达到极致序的表达与反转表达,需先提出问题与要求,随后给予回答,并不断进行反复询问。

例如,ChatGPT这类搜索引擎,在给出关键词后,若用户认为不合适,可继续询问,搜索引擎会提供多次对话与博弈,直至达到极致。

此过程可能形成隐性或阴性产品,其反转表达即为显性或阳性产品,即我们日常所见的产品。

用户所痴迷的产品往往源自对用户需求深入理解的场景。

亚马逊文化中的“痴迷”概念便体现了这一点,其产品表面满足一种需求,但换个角度又能满足另一种需求,这种不断变换的对话方式正是其魅力所在。

以Lululemon为例,该品牌在提供解决方案时,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反映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形成一种反复无休的状态。

在包装行业,如酒厂和白酒厂中,尽管有些产品的包装精美且拆装简便,但往往忽视了包装的实际使用场景,导致拆装过程中需要使用暴力手段,如锤子、改锥等,这不仅破坏了包装的完整性,也影响了用户体验。

在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中,直接表达情感有时可能不够精准,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或技巧来更好地呈现。

而大师级作品往往能够达到最精致、最精当的表达和呈现,这背后是认知循环的不断推进和优化。

同样,产品作为表达和呈现的一种方式,也需要不断迭代和优化,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② 产品进化之道

吴声先生说:进化就是向极致发展的旅程。我非常认同。

在我们所见的物种中,它们经历了无数的竞争与淘汰,最终胜出的成为了王者。

进化并非无止境,而是寻找最适应环境的生态位。 如果无法做到极致,就难以在自然界中立足。

我们如同一种鸟类,不断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就是所谓的“极致”。

有许多灭绝的物种因为未能适应环境变化,无法达到“极致”,最终走向了消亡。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无声的语言,那就是“对不起,您在这里没有位置”。

如果一个物种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就无法在自然界中立足。

同样,市场也是如此。以迷你鲨鱼为例。

鲨鱼这个物种非常有趣,它在地球上已经4亿年了。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

虽然鲨鱼在影视作品中常常被描绘成凶猛的形象,但实际上,鲨鱼种类繁多,体型大小各异。有些鲨鱼在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水洼这样的特殊环境,成为了退潮后的捕食者。

因此,任何一个物种只要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就有可能生存下去。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我们需要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③ 场景适配之道

场景适配就像一把多位密码锁,任何一位数的缺失都会导致无法打开。

在场景适配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密码的位数和密码箱的安全性等。即使你已经猜对了大部分密码,如果最后一位错误,也无法打开密码箱。

同样地,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中,如果场景适配出现问题,即使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两个场景适配案例,以进一步阐述适配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案例1:畅销奶昔与难寻的床垫

针对奶昔畅销现象,克里斯坦森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奶昔在某些地区极为畅销,而在其他地区则销量平平。

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男性消费者由于睡懒觉、缺乏早餐习惯以及匆忙上班的需求,更倾向于选择奶昔作为快速、便捷且营养丰富的早餐替代品。

奶昔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归因于以下几点:

首先,奶昔作为饮品和食品的结合体,具有较高的热量和粘稠度,与一般饮料相比具有独特优势;

其次,购买奶昔非常方便,只需前往快餐店即可,价格也相对亲民;

此外,奶昔的粘稠质地使其在饮用时不易溅出,如在上班开车的途中,非常适合在忙碌的工作场合中享用 。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床垫市场的困境。

一些消费者反映,他们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都无法找到满意的床垫,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因素。

首先,市场上存在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床垫,消费者在选择时面临诸多困难;

其次,即使找到了合适的床垫,也可能因为价格、品牌、材质等原因而无法购买。

在购买床垫时,除了产品质量外,消费者还需要考虑与伴侣的共同需求。

因此,购买床垫最好夫妻双方同时在场,以确保所选产品符合双方的期望和需求。

此外,床垫作为家居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合规性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在美国等地,随意丢弃床垫可能引发环保和安全问题,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也会考虑这些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成功帮助一家床垫公司解决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困境。

该公司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痛点,推出了10款符合多位数密码要求的产品。

这些产品在target超市等销售渠道中受到了广泛欢迎,夫妻双方共同购买的比例显著提高。

这不仅提升了公司的销售业绩,也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案例2:口红式虎油

虎油是一种在香港非常受欢迎的跌打损伤药物,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其强烈的气味和液体形态,虎油在市场上一直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虎油的气味非常浓烈,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这导致虎油在一些需要保持清新空气的场合。同时,虎油的气味也可能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投诉 。

其次,虎油的液体形态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在使用过程中,液体容易溅出并弄脏衣物或皮肤。

此外,虎油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限制了其市场的拓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人提出了将虎油由液态改为固态的创新思路。

通过降低其挥发性并减少气味强度,使其在保持疗效的同时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同时,固态虎油也更方便携带和使用,降低了弄脏衣物的风险。

此外,为了方便消费者涂抹虎油,还设计了类似口红的固态方式。通过旋转式的设计,消费者可以轻松涂抹虎油而不必担心弄脏手部或衣物。

这种创新的设计不仅提高了虎油的使用便利性,还增加了其美观度和时尚感。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研究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痛点,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无论是奶昔还是虎油,都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场景进行适配和创新。

04 迈向卓越的3大要素

智商、情商与社交商,是通往卓越之路的三大要素。

戈尔曼首次提出了智商的概念,随后又引入了情商,即情感商数(EQ)。

有些人过于强调情商的作用,认为社交商与之相似,实则不然。

社交商,指的是在社交场合中展现出的能力。成功的社交并非仅仅依赖于言辞犀利、热情洋溢或广泛的社交圈子。

而是需要一种类似于管家般的气质,即在不显眼的地方默默付出,逐渐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在智能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机器的智能,还要深入探讨人类的智能。

当面对智商、情商和社交商这三大要素时,我们会发现机器在很多方面仍然无法与人类相提并论。

以方太的独立磁控旋钮开关为例。一般情况下,油烟机用久了就会藏污纳垢,尤其是开关位置,很难处理。

而方太的独立磁控旋钮开关可以拿下来,除灰非常方便。这种感觉就像是妻子在默默帮你收拾出差行李,无需多言,但懂你。

总之,智商、情商和社交商是我们走向卓越的关键要素。

在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类的智能,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以应对机器无法替代的挑战。

05 产品之伟大,源于爱而非AI

少年时期,周星驰的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他的父母早在他年幼时便分道扬镳,留下他和姐姐与母亲相依为命。

在香港这个繁华都市中,他们的生活异常艰辛,每个月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的基本开销。

然而,为了确保两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母亲仍然坚持每个月借钱,只为让他们能够吃到两次肉。

这种困境一直持续着。

某次凤凰卫视的节目采访周星驰和他妈妈,当主持人鲁豫问及周星驰儿时是否乖巧听话时,他妈妈说,周星驰小时候非常听话,但唯一一次不听话的事情就是关于吃肉。

每次吃肉,周星驰总是只吃瘦肉,而将肥肉部分咬掉放到一边。

他的母亲对此感到十分惋惜,所以肥肉都是她和周星驰姐姐吃掉。

有一次,周星驰买了一只鸡,将一只鸡腿给了姐姐,在他拿到另一只鸡腿时不慎将其掉到了地上。

在家庭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周星驰遭受了一顿责打。

然而,他的母亲不忍心将鸡腿扔掉,于是用水冲洗后自己吃了。

节目现场,当周星驰听到母亲的这番话时,他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他解释说,他之所以故意将鸡腿弄脏,是因为他知道母亲绝对不会自己吃肉。

通过这种方式,他才能够确保母亲能够吃到鸡肉。

这种巧妙的解决方案正是爱的力量所在。

虽然人工智能可能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但爱却能够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06 写在最后

竞争力来自爱,而不是AI。

正如经济学家薛兆丰所言,产品和服务的进化,应超越“自动完成”的层次,迈向“善解人意”的新境界。

要实现善解人意的目标,需满足三个核心条件:多中心、多动机和多标准。

多中心意味着每一次交互、每一个场景都应以用户为中心;

多动机鼓励创作者和生产者主动理解用户需求,驱动自我进化;

多标准则强调灵活适应,根据不同的用户和场景制定合适的策略。

为促进行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应鼓励市场自由竞争,激发个体的自我驱动力,并允许不同标准和模式的存在。

同时,我们应对不适合的行业保持开放态度,允许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用户理解和服务优化。

在机器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硅基智能虽强大,但缺乏情感共鸣的能力。真正的智慧在于碳基智能,即人类的心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正在尝试跨越人与机器的界限,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向更复杂的知识理解进化。

然而,机器智能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人类智慧的消亡,反而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创新和发展的机会。

在这个“万物有灵”的时代,人工智能将逐渐成为通用生产力,如同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一样,但生产力本身并不等同于竞争力。

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共鸣,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