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餐饮供应链“出海元年”

2024-05-18
谁是餐饮供应链出海里的大赢家?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价值星球Planet (ID:ValuePlanet),作者:唐飞,编辑:韦伯,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老挝最大城市万象,有超过20家蜜雪冰城和20家正新鸡排,不夸张的说,这个布局密度甚至超过国内很多三四线城市;在马来西亚当地,烤鱼、麻辣烫、烧烤等中式美食正在走红;新加坡牛车水一带聚集了很多口味地道的川菜、湘菜,吃中国菜已成为不少新加坡人家庭聚会、商务聚餐的选项之一;而中国品牌的奶茶门店更是从迪拜的“龙城”延伸至埃及开罗,一家奶茶店堂食加外卖平均每天可以卖出500杯。

中国餐饮,正一步步“拿捏”外国人的胃。

随着中国餐饮企业在国外走红,这条供应链上的餐饮服务商也有机会将自己的产品推向海外,这其中包括原料生产、食材流通、餐饮加工、终端消费者环节等等,甚至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次性餐盒和包装纸,很多连锁餐饮品牌都选择从中国带出去。

“香飘海外”,中餐加速出海

文化出海,就是用中国自信书写大国品牌。

中餐是体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饮食文化持续向外界扩散,它的影响力遍及周边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深刻地塑造了这些国家餐饮习惯和风味特色,影响了整个亚洲。

所谓“中餐出海,火锅先行”,火锅品牌近些年一直是中国中餐出海的主力军。

业内认为,作为餐饮标准化实践的代表品类,火锅有着其他餐饮业态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原料方面,由于火锅食材品类更易得、更易处理,相应的采购压力更小;制作方面,中央厨房只需要完成底料和其他半成品加工,在门店的再加工也比较简便;烹饪上,火锅基本不需要厨师参与,对于人力和技能的考验也大大降低,能够在连锁化过程中实现稳定而标准的出餐水准。

由此,火锅也称为中餐出海的一个标志性产品。特海国际财报显示,截至去年底海底捞在海外已经有115家餐厅、重庆刘一手火锅海外门店也有66家、小龙坎海外门店接近40家、蜀九香的海外门店数也来到6家。除此之外,朱光玉、蜀大侠、朝天门、谭鸭血等火锅品牌也都在海外市场争相开店。

图片海底捞达拉斯门店

甚至与火锅关联的品类如酸菜鱼、麻辣烫、麻辣小龙虾等也在海外受到追捧。以酸菜鱼为例,截至2023年底,太二酸菜鱼在海外已经开了4家店,而最新的公告显示,公司计划今年在海外开设约20家新店。今年4月2日,姚姚酸菜鱼印尼雅加达店一店、二店相继开业,这已经是该品牌继旧金山、芝加哥、新加坡之后落子的第四个海外城市。

而伴随茶咖品类在国内成为年轻人的新消费趋势,海外市场也逐渐成为争夺的核心,甚至有席卷全球之势。

2018年,喜茶首次出海在新加坡开出5家门店,去年3月又正式开放海外加盟,加速出海业务。蜜雪冰城招股书透露,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在全球门店数量超过3.6万家,其中4000家门店位于海外11个国家。去年10月,甜啦啦直接在东南亚连开6店。

咖啡赛道也不甘寂寞。去年一整年,瑞幸咖啡仅在新加坡就开出30家店,基本上每10天就要新开一家店。截至今年1月31日,库迪咖啡已在海外10国落地23家门店。同时,库迪咖啡还提出,未来要在印尼开出400家门店。此外,三顿半、永璞、隅田川等速溶咖啡品牌也都开始布局海外。

沙利文预测,2026年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有望达4098亿美元,2021-2026E CAGR达到9.4%。海外中餐市场在供需共振下,俨然一片“新蓝海”。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供应链是连锁餐饮业的基石。华福证券研报显示,餐饮行业原材料进货成本占全部成本的约42%,是所有成本项目中最高的一项。

在此前提下,出海企业都十分关注对供应链的建设和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原材料在我采购价较低,而在国外价格可能要翻几倍,甚至有一些我国特有的食材在海外根本买不到。

举个例子,茶百道的热销产品杨枝甘露,去年一年在国内销售了9240万杯,是品牌的“大单品”之一。但在韩国市场,茶百道却遇到了一个挑战——杨枝甘露的核心原料台农芒果,由于当地进口政策等原因无法保证稳定供应。后来茶百道无奈的选择了口感类似但单价更高的南美苹果芒果,才保证了这款产品在韩国的销售。

同样,茶百道国内门店的一款名为豆乳米麻薯的产品,使用了黑糯米。由于韩国政府要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对包括黑糯米在内的农产品实施了高关税政策,黑糯米的关税被设置为了原来的8倍,进口成本过高使得茶百道不得不在韩国市场放弃了这款产品。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餐饮企业出海过程中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多数餐饮企业在出海的同时都会着手建设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如特海国际表示,美股双重上市募集所得资金净额的约10%将用于投资供应链管理能力。茶百道在招股书中披露,计划将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支持海外市场的供应链能力。今年1月,瑞幸咖啡(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16.25亿美元变更为12.25亿美元。对于此次减资事项,瑞幸咖啡方面表示,减少的注册资本总金额4亿美金,未来将用于供应链能力建设及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进一步构建瑞幸咖啡全球高品质供应链,推动国际化进程。

供应链乘风而起

除了餐饮企业自身向上游积极延伸外,海外中餐市场的巨大机会,也让很多原本就深耕供应链的企业找到了新机遇,他们或直接将产品推向海外、或在境外设立子公司。

刚刚结束的财报季中,多家企业公布了自己在海外获得的成绩。

2023年,三元生物海外的营收占比从68.22%提升至74.24%,达到3.71亿元。公司公告中还提到,公司2023年内新增了50家国外经销商。同期,冠农股份的番茄酱产品出口创汇同比上涨了139.30%,境外营收总额达到20.42亿元。得益于白羽鸡产品出口利润较好,春雪食品境外营收来到了5.61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26%,相关产品已出口到欧盟、英国、中东、韩国等海外市场。

除了上述食品添加剂企业和源头企业外,还有很多企业直接将“半成品”甚至“成品”出口到海外。

财报显示,獐子岛集团已经形成鲜活品、冻品、调理食品、即食产品等多个产品品系,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国内主要大中型城市,并远销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2023年獐子岛境外收入达到9.07亿元,营收占比超过54%。思念食品如今已出口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终端网点40000+。2024年一季度,“速冻食品第一股”安井食品境外收入为4107.53万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7.22%。截至2023年底,安井食品境外经销商数量共226家。

图片图源:海欣食品投资者问答

除了这些已经尝到甜头的企业,还有更多企业着手布局海外业务。去年12月6日,海欣食品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问题时提到“公司速冻菜肴类产品的出口业务尚处于早期布局阶段,也通过经销商客户开展。未来公司将持续探索海外渠道,将布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

今年4月,得利斯公告称,为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公司预制菜出海进程,决定在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DELISI FOOD(EUROPE)LTD,注册资本为5万英镑。该子公司将主要从事销售公司预制菜产品、低温肉制品、速冻米面制品等产品及货物进出口相关业务。

上述企业的产品不仅能为合作的B端餐饮企业提供供应链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销售给当地的C端消费者。

数据显示,美国速冻食品人均消费量为90kg,欧盟为45kg,日本为20kg,而我国这一数字仅为9kg。这侧面反映出,这些企业的产品借助冷链物流出海的广阔前景。

如思念食品在服务自身B端客户的同时,也将烧麦和小笼包等送入了美国当地Costco、Vons、Albertsons等主流超市渠道,同时也进入了电商平台Weee、FreshGoGo 、Yamibuy等,这些“加热即食”的食品在当地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出海元年”,让世界认识中国供应链

有观点认为,2023年被视为中餐“出海元年”,2024年则可能是供应链“出海元年”。

以往,供应链企业焦点大多只停留在百胜餐饮、麦当劳、星巴克、山姆等超级巨头上,认为只有大B端客户才是拓展市场的核心。但实际上,随着近年来海底捞、小龙坎、茶百道、瑞幸等连锁餐饮品牌在海外“加速开店”,整个中型B端客户采购的需求层出不穷。

图片

图源:沙利文《中国新茶饮供应链白皮书》

从实际需求来看,连锁餐饮品牌单品采购通常更大,原因主要是门店数量更多、菜品固定且量大。

茶百道招股书显示,2021年茶百道全年采购茶叶原叶近15000吨,水果约25000吨。而主营浓缩果汁、果脯冻干、鲜果的田野股份招股书透露,2021年上半年,田野股份的前五大客户中,奈雪的茶是第一大客户,采购额度有4292万元,其次是茶百道采购额度为3486万元,第三名的客户为沪上阿姨,采购额为2438万元。

同样的,餐饮品牌追求“招牌菜”“大单品”的思路一直没有改变,这些菜单上的常青单品,一般都有着大几千万甚至过亿的年销售额。背后对应的往往是十亿甚至百亿级别的采购订单。

2021年4月,瑞幸尝试用椰浆取代普通牛乳推出了“生椰拿铁”,后成为公司的爆品之一。今年4月瑞幸公布,生椰拿铁上市3年以来累计售卖已超过7亿杯,销售额突破百亿元。连带着“生椰拿铁”的供应链原材料“菲诺厚椰乳”也成长为10亿元级别的大单品,并在2022年成为“全国厚椰乳销量第一”(欧睿数据,仅供参考)。

但可以预见的是,越往后期品牌标准化要求一般越高,供应商筛选与考核通常更严,同时由于采购体量更大,因此供应链竞争往往也更加激烈。如今早早的和这些中型B端企业、甚至是小型B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顺应市场趋势陪伴他们从国内走向国际,成为一种应对增长焦虑的新对策。

短期来看,相较于小B开关店频繁、开发性价比松动的弊端,这些中型出海餐饮企业更具韧性、甚至加速展店,是餐饮供应链大赛道中的“快车道”;长期来看,餐饮连锁化大逻辑下,B端产品转C端的机会将更多、更广,也是值得供应链、产业链企业尝试的新机会。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