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出身的销售“铁军”盯上了折扣产品

以后会比今天更卷,只有现在为明天做准备的企业,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活下去。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作者:李欣,编辑:米娜,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进入零售业之前,嗨特购创始人张强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是互联网人。

不久前,《中国企业家》在嗨特购北京总部见到了他,当时他格外忙碌,不少券商、投资方前来拜访,而他的工位旁堆放着各种产品。

张强透露,目前嗨特购的门店数接近500家,未来可能会发展到3000家。而这家主打品牌集合折扣店的企业,在过去3个月,几乎每天都开一家新店。其中,直营店与加盟店比例约为1:1。

品牌折扣店并非新兴产业——早在16年前,主打正品特卖的唯品会就成立了。但最近几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极致性价比,折扣零售行业俨然成为“风口上的猪”。

越来越多传统零售企业和创业者加入了这个赛道。如2023年,传统商超永辉在门店增设“正品折扣店”;新零售代表盒马也开了盒马奥莱;与此同时,好特卖、折扣牛、奥特乐等一众新品牌折扣店也在崛起。

前面是老对手,后有行业新秀,嗨特购靠什么杀出重围?

在张强看来,现在整个行业远还没有到杀红了眼的时候。但以后会比今天更卷,抢到好位置就可以赚钱的零售时代,已经过去了。

事实上,如今的品牌折扣模式也进入了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一些零食集合店业态在发力下沉市场,成功冲击万店;另一方面,在行业爆火时,也有一些创业者最终黯然退出,如创立于2016年,被称为硬折扣社区超市的比宜德,在2023年冬天宣布停业。

而嗨特购的护城河又在哪里?对此,张强认为:“现在零售行业的所有入局者,都应该将精力放在研究消费者,研究供应链上。

六个财富自由的80后

张强曾是大名鼎鼎的“中供铁军”成员,所谓“中供铁军”,是阿里旗下B2B公司的一线销售团队,同样出身于此的还有滴滴CEO程维、美团前COO干嘉伟等。2007年,阿里登陆港交所,张强曾在阿里价值观宣传片《六脉神剑》中代表“激情”出镜,被称为“激情小王子”。

2010年年底,张强离开阿里加入成立没多久的美团,成为美团的第79号员工,在美团的3年时间里,他作为美团的四大区经理之一,管理着2000名员工。

2014年,张强再次履新,他来到由庄辰超创办的去哪儿网,踏足在线旅游市场,并一路升任至去哪儿网COO。在去哪儿网工作期间,他先后创办了旅悦和花筑酒店两个项目。尽管都属于内部孵化的创业项目,但这两段工作经历,让张强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和资本。

2021年,张强和其他5位同样出身于去哪儿网的同事,正式从互联网跨界零售,创立了折扣零售品牌嗨特购——以提供正品、大牌商品的超低折扣作为卖点的折扣零售品牌。这几位联创有两个共同点:都是80后,且在这次创业前基本实现了财富自由。

创办嗨特购,是张强的第三次创业。从互联网到零售业,张强跨界的引路者之一,是去哪儿网、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从去哪儿网离开后,张强和几位朋友曾协助便利蜂搭建系统,“那段时间,我就觉得零售是一个有意思的行业”。

张强觉得,互联网思维中所包含的用户画像、精准投放等理念,与线下零售如何做大规模、聚焦目标消费者等,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零售业值得一闯。

如今,这家刚成立3年多的公司,虽然总部办公室的面积不大,且只有百余位员工,但其中有一半人是采购。张强说,嗨特购内部主张“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拿四个人的钱”——这曾是马云极为推崇的用人理念。

折扣零售这个模糊的方向出现后,嗨特购的几位联合创始人开始紧锣密鼓地考察市场,ALDI(奥乐齐)、唐吉诃德等折扣零售品牌,均在学习之列。之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随着大众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上逐步趋于理性后,他们会越来越关注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也为折扣零售创造了极佳的土壤。

他们发现,中国零售行业最缺乏的其实是“买手文化”,不知道目标消费客户喜欢什么,选不对也管不好品类。“不会研究消费者决策树,对品类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张强说。

所谓“消费者决策树”是品类管理中的一个概念,指消费者在购物时的思考决策因素,主要包括品牌、价格、功能、规格、材料、款式、颜色和口味等。不同类别的商品,消费者决策树的差异很大,也决定了货架的最终摆设。

消费者决策树还由转身层与替换层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转身层是指,如果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不会购买任何商品,然后转身离开零售门店。替换层则是指,消费者会在货架上的不同产品之间来回切换,但不会离开超市。

张强认为中国现在的零售行业,应该在消费者决策树中的转身层增加东西。简单说,就是要多品类窄SKU。一个品类通过最少SKU来满足消费者,这是现在零售行业该思考的事情——比如面膜,这种品类应该覆盖祛痘、补水、修复,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不是单就祛痘这个功能引入10个品牌,既无法满足多数消费者需求,还会让品牌之间互相打架。

而这也正是他们几个人的机会。

创业的蓝图逐步清晰了。这群创业者认为,嗨特购的目标人群,应是每月能够有2000元到5000元可支配收入,且对美好生活有向往的人。

低价的核心:最短供应链

“我们以依云水来打个比方。过去一瓶依云水几十块,大家肯定不会买,但如果现在价格降到三块、两块五,只比普通瓶装水贵一两块时,我们的目标顾客可能就会选择依云了。”张强进一步解释道,“其他产品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想做到让大家消费大牌时没有压力。”

2021年6月,经过了2个月的规划与筹备后,嗨特购在望京SOHO写字楼中心的负一层,开出了全国首店。此时,团队也达成了一致,首店开业时不进行任何配套的营销动作,节省费用只为降低毛利,第一炮必须通过口碑打响。

开业当天的结果,没有让他们失望。张强还记得,首日卖了4万多元,整个店差点被卖空了。之后一周内,销售额都保持在3万多元,趋于平静后,日销售额基本稳定在1万元左右。

“第一家店开在公司楼下,当时大家听说楼下开了个新店,都想去一下。”张强回忆道,“我们几个联创特别开心,对于接下来的路也更有信心了。”

图片来源:受访者

零售行业中,通常将折扣分为“软折扣”和“硬折扣”两种。其中,软折扣多指将临期、过季、瑕疵产品及尾货等,以打折、特价的形式售出。而硬折扣,则是品牌反过来从供应链环节中寻找压缩成本的机会,如从厂家直接采买,缩减中间环节等,从而最终实现低价。

嗨特购门店的商品占比中,日化产品占比为40%,食品与水饮占比50%,剩余品类为百货商品。其中,日化产品的临期产品占比为50%左右,临期食品占比在30%~40%。超低价的日化尾货主要起到引流的作用,在嗨特购,正价越贵的日化产品,折扣高,嗨特购的利润相对较少,而普通的低价东西,毛利则相对较高。

基于以上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外界看来,嗨特购更像是软折扣的代表——低价卖临期产品。

张强虽不抗拒临期的标签,但他也拒绝被定义。在他看来,所谓软硬折扣其实只是手段,能让消费者端感知到便宜,才是目的。且嗨特购门店内仍有超过80%的产品,是正常的非临期商品,因此真正支撑起嗨特购价格优势的是最短供应链。

而所谓最短供应链,即派买手直接跟工厂合作,砍掉中间商。“某种程度上,我们和拼多多是一样的——工厂出货直接从拼多多上卖掉,我们会和工厂签一年的框架性协议,工厂出货后直接从嗨特购卖掉。”张强说,“此外,我们也会引进一些特殊包装的产品,比如一些面膜是5片装的,我们和品牌工厂定制3片包装。但归根结底还是从供应链上下功夫。”

对接到工厂、品牌和经销商后,嗨特购会直接以现金方式与上游品牌方,以及代理商交易结算。张强也表示,嗨特购目前的预付款程度为百分之百,没有账期。

而之所以能做到没有账期,本质上还是依赖于商品的周转率。据张强给出的数据,目前嗨特购店内商品的周转率为7天。“基本上只要毛利保持在20%~28%左右,就能保持现如今较快的商品周转速度。”

2023年,在大牌低价的路线外,嗨特购也开始尝试建设强小卤等自有品牌。彼时,对于该选择,外界批评称,这是品牌去库存压力降低后,软折扣模式货源变得不稳定的表现,该模式的未来也充满不确定性。

但张强向《中国企业家》表示,尾货有两种:一种是实体货物;另一种是工厂内的闲置生产线,我们是用“尾货”生产线来做自营产品。

而决定自营产品做什么的,则是品类本身。在决定做自营产品之前,嗨特购内部按照品牌和品类等计算维度制定了一个“商品基尼系数”,系数越高的产品,品牌属性也会越强,在做自营品类时,嗨特购会避开这些品类。

“比如面膜,大家购买时会比较看重品牌和功能。”张强说,“但系数比较低的产品,如卸妆棉、牙签、牙线、果仁、杏干等,大家在购买时没有那么强的品牌忠诚度的品类,这些才是嗨特购自营品牌会选择的品类。”

让系统来解决问题

从线上走到线下,第一次面对线下规则时,嗨特购的几位联创也经历过阵痛期。张强也承认团队在寻找铺位、采购等过程中,如何处理贪腐、人情等现实问题,是经历了一段成长期的。

为解决这些问题,嗨特购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以任命“品类长”的形式来进行品类管理,每个品类长分管几个类目,过去都是做技术、做系统出身的几位联创也开始下市场,去了解产品的最低定价。

“嗨特购现在已形成了买手文化,我们包括联创在内的很多员工几乎都成了专家,对市场价格有了通透性了解后,就会压缩贪腐发生的空间。”张强总结道。

但事实上,在嗨特购,真正解决问题的是系统。从采购、库存管理、销售预测、新店选址、进货、配货、调货、降价和促销等,系统均可胜任。

摄图网_600517569_超市货架收银台(企业商用).jpg

例如,依靠自研的灯塔系统,嗨特购会派员工在开业前就去目标铺位附近蹲点1~3天,白天拿手机录制人流量、性别,晚上导入系统中数人数,再结合租金,经过数据分析后即可推算出该门店开业后能否盈利。如果某铺位在测算中不过关,该铺位会立即被放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嗨特购的选址逻辑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在成立初期,其多将门店选在写字楼,但现在已经开始转向商场。对于这个转变,张强解释称,初期选在办公楼下面,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写字楼的消费复苏的速度最快,但后期团队发现,办公室的客单价比较低,消费者在店内没有逛街的心态,导致复购率低。

“许多人到商场时,都是为了日化而来,契合我们用大牌日化引流的思路。”张强说,“且因为商业地产消费力复苏较慢,现在许多商场铺位的价格都是过去的六到七折,社区型商场的选址成本也在降低。”

商品的选品、定价的逻辑也依靠系统驱动。据张强介绍,一款商品在嗨特购的系统内会有历史最低定价、竞对定价、价格是否适合嗨特购选品等多个评判维度;而关于为什么要卖这个品,则会从品牌知名度,在小红书是否有声量,在普通超市、团购渠道的声量如何来判定。通过系统对于价格维度的测算,再结合每个店铺的情况,来决定每个店的配货量。

在嗨特购的联创们看来,嗨特购的买手文化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系统性规划。只有系统才能精准把握消费者喜欢什么,用哪种定价手段才能让消费者觉得便宜。货物从经销商到门店的过程中,也只有系统才能做到让成本更节约,最终将价格做到最低。“未来零售业的机会正存在系统化的过程中。”张强说。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FBIF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张强进行了一次主题演讲,结束后,参会的不少品牌负责人赶过来围住这位零售业的新晋红人,希望能交换一张名片,而后将自家产品推入该渠道。这个场景就像是一个注脚,是对折扣零售业态走红现象的一个诠释。

但张强告诉《中国企业家》,未来嗨特购仍会偏向进口、大品牌,一些小品牌并不是说它产品不好,而是它会更适合主攻三四线的零食集合店渠道。嗨特购门店多选在购物中心,去购物中心消费看重的其实不是单纯的低价,而是性价比。

创业至今,张强习惯将所有冲击、非议和困难都视为借假修真——“我们这6个80后,一直在应对各种挑战,唯一不变的就是创业的初心,许多零售企业都活了百余年,我们在零售业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资料:

《品类管理:零售经营努力的起点》,【美】布莱恩·哈里斯 张智强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