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袁一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我父亲以为看短剧能领取现金奖励,结果不知不觉就被APP植入了木马,偷取银行卡信息,没多久诈骗电话就装模作样地打了过来。”
“我被拉到了一个影视传媒群,一开始只要参与短视频调研就能领20元红包,后来推广短剧又赚了110元,等到提现时被要求充值4000元,充完以后意识到被骗了。”
临近618大促,包括微信、抖音、淘宝等平台,都拦截、下架了一批违规微短剧。其中,有的短剧以狗血剧情夹杂了不良价值观,有的伪装成“高返利兼职”诱导用户充值,甚至暗藏木马病毒窃取用户隐私。
短剧被平台下架
这两年,主打短平快爽的短剧火爆了互联网的各角落。在“供需两旺”的背景下,各路商家都加快了入局的脚步,借势来提升品牌价值、加速消费转化。
当参与者都在争夺用户注意力时,诈骗分子也嗅到了“商机”,伪装成版权方、推广商、平台客服,用“保本分红”“躺赚教程”布下陷阱。
短剧风愈刮愈猛,狂欢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往后的行业,会走向何方?
01免费时代到来,用户规模暴增
短剧的爆发,首先得益于日益庞大的观众基数。去年6月,这个数字已经来到了5.7亿人,占全国整体网民的52%,超过了网络外卖、文学和网约车的用户数量,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
一方面,看短剧顺应了全球内容消费从整块时间,转向碎片化的趋势。同时,短剧消磨时间的特性,也让各平台、资方、品牌方和创作者趋之若鹜。
2024年以来,免费剧的崛起是行业的一大变化。去年初,免费剧比例仅有11%,10月涨到了50%,到了今年,付费短剧反而成了少数派——不要钱模式,进一步拉动了用户数大盘的增长。
在付费剧时代,由于缺少流量入口,短剧必须在短视频平台上花钱投流买广告,然后由“卡点付费”赚钱,比如前10集免费,后续的几十集,以每集0.6—1元的价格充值观看。“投流”后产生的收入,又会经过“投入产出比”的评估,决定是否进行复投。
通常来说,能形成“滚雪球”效应的作品,80%的收入都会被投入进下一轮推广,直到收益率越来越小后停止推广。
以去年爆款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片方最后的收入为付费金额的7%,扣除制作成本后,上亿“票房”仅带来约300万的净利润。充值流水的大头,都以广告费的形式,被抖音、快手等平台拿走。
2024年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爆火
然而,更普遍的情况是,除了那些仿佛掌握流量密码、接连制造爆款的头部玩家,多数作品在初期就难以摆脱“滚雪球效应”,被困在“3天定生死”的行业魔咒中。一部短剧推出后,收不回成本是常态。极端如国内某头部平台,曾连推19部剧,结果皆告失败。
据统计,过去仅2%的爆款短剧,带来了约79%的收入。这种“低成本、回款快、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特征,也促使各方开始探索新的盈利路径。
02平台大战,争抢蛋糕
过去1年,各大巨头正在发力整合资源,全力打造自己的短剧平台,聚拢受众的同时还能吸纳更多出品方,形成规模效应——为单剧付费的用户虽然有,但比例有限,且极为分散,就算他们肯为爆款付费,也架不住每一部都要掏钱。
以抖音为例,新推出的“短剧卡”,允许用户选择“看广告解锁后续剧集”或“付费会员解锁全平台”。快手也上线了类似的“2.8元3天看8000+部剧”的会员服务体系。
付费变化之下,平台开始采取通过观看时长与出品方分成的方式,激励作者创作。
如此一来,用户多了低成本或免费看剧的选择,出品方有了新的变现方式,平台则加速了生态建设,将分散的短期消费转化为长期用户粘性。
付费观看短剧
除此之外,巨头们还“单开”推出短剧APP,比如抖音旗下的红果短剧,月活跃用户数已经飙升至1.73亿,同比暴涨近600%,直接进入在线视频APP前十名。1.5小时的平均使用时长,也超过了各大长视频平台。
而爱奇艺、优酷等也纷纷反击,打造了5分钟以内的竖屏微剧场和20分钟以内的横屏短剧场,并将短剧纳入VIP会员权益,强化“长+短”内容生态,还向内容方让利70%以上分成,刺激优质内容供给。
在平台里有了“端原生”,制作方摆脱了过去没有入口的尴尬——既可以沉淀粉丝、打造品牌效应,还能通过中插广告、品牌冠名、平台分账及达人带货等多元化渠道获利。
数据显示,从去年6月到11月,有单平台给出品方的总分账从1亿增长到3亿。有20多家单版权方在年内累计分账破亿,有100多家破千万。
03高速爆发下的内卷和诈骗乱象
在单剧付费时代,短剧多以猎奇、夸张、狗血的情节吸引着大龄、下沉市场的人群。到了免费时代,新吸引了更年轻化、女性且以高线城市为主的人群。下游受众的改变,也推动了上游内容端的多元化。
比较明显的,是“霸总”“狗血”题材式微,家庭、都市题材开始崛起。分成和观看时长挂钩后,以往的“十集卡点收费,后续剧情疲软”现象也在改善,内容精品化的趋势愈发凸显。
目前,几乎所有业内知名影视公司都已入局。调研估算,2024年,我国短剧行业直接就业岗位约为21.9万个,算上间接带动的,总岗位数超过了64.7万个。多样化的职业需求,显著扩大了影视行业的就业容量,也为传统影视从业者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短剧举行开拍仪式
随着规模的扩大,内容制作成本也开始显著上升,——两年前,一部百集短剧的成本可能只要10万,主演也就几百元一天,如今基本都涨到了六七十万,少部分能达到数百万,头部演员的单日片酬也来到了两三万。
尽管“精品化”的曙光已经初现,但模式的变革与内卷,正让短剧从生产源头、消费终端,到平台运营、制作方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多股势能的交织与博弈之中。
各方犹如聚在一块“捏橡皮泥”,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使其更贴合市场需求、更具盈利潜力,也更能满足观众多元的审美与娱乐需求。
比如今年初,有电视剧导演推出了一部号称投资800万元、主打精品化的作品,上线之后反响平平。业内认为,该剧试图兼顾“短剧节奏”与“长剧质感”,模糊的定位反而导致了“两头不讨好”——追求刺激的短剧观众难以适应相对缓慢的文戏铺垫,而长剧观众又嫌其叙事潦草。
有业内人士认为,观众的口味,市场的变化,让当下创作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泥沙俱下,又带来了各类乱象乃至诈骗日益猖獗。例如,部分短剧APP设置复杂的付费机制,以“解锁全集”“限时优惠”等幌子,诱导用户尤其是老年用户支付高额费用,且存在自动续费等“隐性消费”。还有设局者以“短剧投资“为名,让许多人血本无归。
如此现象,也与眼下AI等工具的迅猛发展先关。当短剧的入门门槛不断降低,原本纯粹的内容消费,逐渐转变为了一个流量入口和营销渠道。许多不良分子,把短剧当成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导流工具。
这也再次印证了内容行业成本下降后的矛盾之处——“短平快”虽然颠覆了传统的生产逻辑,却未同步建立与之匹配的价值筛选机制,于是“电子榨菜”与“诈骗诱饵”的一体两面开始显现。
首部AIGC科幻短剧《太阳坠落之时》
04结语:“橡皮泥”未到定型之时
根据产业白皮书,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约为504亿元,同比增长35%;相比之下,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收入下降了23%,为425亿元——此消彼长,让短剧的体量首次超过了电影。预计到2027年,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算起来,未来3年的年均增幅能达到约26%。
如无意外,短剧在大盘上和电影“倒反天罡”,是一股不可逆的趋势。当然也不排除,电影行业会出现更加强势的反弹和增长——那至少需要“很多很多部《哪吒2》”。
在存量市场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短剧出海,也让本就具有海外平台播放优势的爱、优、腾再添薪火。有业内人士预估,未来10年全球短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美元,其中中国150亿美元,海外超350亿美元。
当下的短剧爆发期,与短视频刚兴起时颇有相似之处——后者曾凭借对图文内容的“升维”,掀起了一场新内容革命。而短剧在叙事深度上超过了短视频,制作成本又远低于长剧,如此兼具轻量化与高效性的特点,重组了内容与商业的多维度优势。
可以说在未来,没有一个做市场营销或者内容经营的人,会忽视短剧模式。
比如品牌端,在国产美妆品牌率先享受到首波营销红利后,近百家大牌纷纷效仿,开启了“人均重生”——曾以“不做广告”闻名的星巴克,用短剧推进下沉市场;肯德基的《重生之吃货皇后惹不起》、蜜雪冰城的《雪王的穿越日记》、太二酸菜鱼的《实习霸总狂宠卖鱼妹》,各种“buff叠满”;香港的周大福,决定投入1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短剧公司及相关项目……
图源:网络
互联网大厂同样没闲着,美团、京东、拼多多等用投放短剧来抢占618和双11的流量;小红书把站内的短剧都配上了英文字幕,试图让“TikTok难民”共襄盛举……
此外,“微短剧+文旅”“短剧+游戏”“短剧+网文”,以广电总局等“国家队”为首的各行业,都抢起了风口,连深圳卫健委都在霸总剧里当起了医生……
回顾内容行业的发展脉络,若参考公众号和短视频,当前短剧或许还处于初期阶段。预计到2025下半年,随着AI的深度介入,行业将出现更多的新现象和商业探索空间。
总之,这块充满可塑性的短剧“橡皮泥”可能还远未到定型之时。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