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音乐:下一个千亿级市场,来了

关注
音乐,变天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混沌学园”(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混沌学园,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当ChatGPT写出的情诗让文青落泪,当Sora生成的短片在电影节获奖,AI早已越过工具的边界,成为娱乐业的共创者。

而在音乐领域,这场变革更为剧烈。

从音乐创作到音乐消费,从内容生产到用户体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整个音乐产业的底层逻辑。

上周,混沌君旁听了Zebra Labs创始人李岱老师在混沌的课程《技术进化与消费重构——AI浪潮下的商业新物种》。她在课中强调,我们正步入一个AI深度融入生活的时代,这种融合具有颠覆性意义,传统的工作与娱乐泾渭分明的模式,将在未来10-20年发生根本性转变。工作、娱乐与个人追求将重新融合,这种状态其实是对前工业化时代生活方式的螺旋式回归。是工业化将人类禁锢在工厂体系中,造就了割裂的生活方式。而当这三者重新融合时,所有服务和娱乐产品都必须随之进行系统性变革。

李岱老师的观点揭示了AI时代的一个重要趋势:当基础工作逐渐被AI接管后,人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艺术和娱乐等领域,这些领域更能体现人类独特价值。这也让混沌君忍不住思考:AI对音乐产业链的全方位改写,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深入探讨AI如何重塑音乐产业,以及它如何参与到创作、制作、发行和消费的整条产业链中。

AI让音乐创作更加平民

AI颠覆音乐产业的方式之一,就是AI音乐生成器的崛起。这些工具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海量音乐作品,并基于学习成果自动生成新曲目,甚至让完全不懂音乐创作的普通人也能轻松一键生成完整歌曲。比如去年,温州小学音乐老师陈始君把父亲的古诗输入AI工具Suno,短短2分钟后诞生的《铁枫流韵》,就一举拿下了中国首个AI音乐创作大赛冠军。

这个有趣的案例让混沌君意识到:音乐创作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质变。传统的“灵感→草稿→修改”线性流程,被AI驱动的“数据训练→指令生成→人机共创”新模式彻底打破了。

环球音乐与Endel AI的合作则更具行业标杆意义。通过分析UMG曲库中千万级别的音乐数据,Endel的算法能精准捕捉不同风格的情感特质。这意味着,AI工具正在成为音乐人的创意搭档,它不仅能增强创作能力,还能展示不同声音元素的协作可能,让作曲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和智能。

不过创作平民化带来的不只是惊喜,还有不少争议。首先,AI通过抓取现有音乐生成的作品,难免踩到版权的灰色地带。更现实的一点在于,AI的崛起让不少音乐人开始担心自己的饭碗不保。而最让人担忧的是,如果AI音乐泛滥成灾,那些本该独特的旋律,恐怕会被淹没在数据的洪流里。

对此,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在圆桌对谈环节的回答很精妙。他直言:“从艺术的本质来看,它们都遵循着相同的底层逻辑,即连接与下载的能力。在没有现代录音技术的年代,伟大的作曲家却能创作出那么优秀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卓越的"下载"能力,能够直接连接到创作的源头,将灵感完整地呈现出来。音乐创作的本质是与自然法则建立连接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作品有着相同的诞生机制:连接者将更高维度的智慧"下载"到现实世界的结果。”

在混沌君看来,沈黎晖老师所说的“连接与下载的能力”,在AI时代意味着我们既要用好科技的便利,又能守住创作的本心。AI让音乐从高高在上的神坛平稳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得创作不再是音乐精英的专利,而变成了人人都能掌握的表达途径。对专业音乐人来说,AI更是个靠谱的搭档,能够在创作瓶颈时蹦出些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帮他们打造出超越“AI质感”的作品。

AI让音乐制作更具效率

AI在音乐制作领域同样大显身手,特别是在混音和母带处理环节。2021年,披头士传奇保罗・麦卡特尼就靠着AI技术,让尘封30年的《Now and Then》重获新生,这一过程展示了AI在音乐遗产修复中的关键作用。这首歌的原始录音来自约翰・列侬1977年的卡带小样,由于人声与钢琴声轨完全混录在一起,加上公寓电路的环境噪音,传统技术始终无法实现音轨分离,导致它被尘封数十年。

随着AI技术的重大突破,MAL音频技术通过精准分析列侬的声纹特征,成功实现了人声与钢琴、环境噪音的完美分离,连磁带老化造成的音质损伤也被巧妙修复。最终,这首尘封半个世纪的作品终于重见天日。令人振奋的是,《Now and Then》摘得了当年格莱美最佳摇滚表演奖,评委会主席在颁奖时感叹:“AI技术正在重新书写音乐遗产的未来。”

但是在技术狂欢的背后,我们也要保持一定的审慎。就像《纸牌屋》曾因过度依赖AI推荐配乐,结果闹出“情感错位”的笑话被观众吐槽。AI确实能打造技术完美的作品,但那些藏在旋律里微妙的人情味儿,它始终学不会。正如新加坡指挥家叶聪所说:“科技应该让音乐更动听,而不是抢走音乐家的灵魂。”

AI让音乐推广更加精准

AI正在重塑音乐推广的玩法。通过智能分析粉丝偏好,它能精准锁定潜在听众,还能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宣传方案,这让音乐人既能从繁琐的营销中解脱出来专注创作,又能让作品获得更精准的传播。简而言之,AI正在让音乐推广变得更聪明且高效。

以某位乡村音乐爱好者为例,AI不仅能将其偏好精确量化到87.3%的匹配度,还能据此生成每周定制的Discover Weekly歌单。正是这种“比你自己还懂你”的智能推荐,帮助独立音乐人Mxmtoon的《Prom Dress》在发行短短三个月内就斩获了5000万次播放量。

环球音乐与Meta的合作则开创了音乐发行的新范式。通过AI实时解析用户的社交媒体行为,系统能在Facebook信息流中智能匹配音乐片段。比如当健身爱好者浏览动态时,就会自动弹出节奏感十足的电子舞曲。这种“场景化智能推送”彻底改变了音乐传播逻辑,让听众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数据显示,某流行歌手借助这一模式,新歌上线24小时就轻松斩获200万次播放量。

这种智能发行方式虽然让音乐投放更精准高效,混沌君却要给大家提个醒:算法统治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当AI不断强化“你喜欢的才是最好的”这种逻辑时,实际上正在编织一个个音乐信息茧房,使得流行乐迷永远在听排行榜热单,独立乐迷始终困在小众圈层。最终导致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的鸿沟反而越拉越大。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算法导向的推荐机制,正在无形中消解音乐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打破圈层的共鸣力。混沌君总会怀念意外发现一首好歌的惊喜时刻,以及与不同音乐爱好者安利“宝藏音乐”时的真诚,这些算法永远无法复制的惊喜与感动,恰恰构成了音乐最动人的魅力。

AI让音乐消费实现升级

在消费领域,AI也正在促进音乐成为数字时代的社交货币。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被动收听模式,升级为「沉浸式体验+数字收藏+社交传播」三位一体的新玩法。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Travis Scott在《堡垒之夜》的元宇宙演唱会:全球2700万玩家通过手机、游戏主机等多屏联动参与,演出中随机掉落的限量虚拟潮服更是在社交平台引发刷屏热潮,最终带动游戏内购收入暴涨400%。这生动诠释了“音乐作为流量入口”的全新商业逻辑。

混沌君还发现,算法推荐正在悄悄改写我们的音乐消费决策路径。以Spotify的Discover Weekly为例,这个神奇的歌单不仅能分析用户的播放记录,甚至能捕捉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关键词,每周为全球乐迷定制2亿份个性化推荐。独立音乐人Mxmtoon的《Prom Dress》正是借此东风,三个月内狂揽5000万次播放。

这背后藏着个有趣的真相:AI可能比你自己还了解你的音乐口味。如今“短视频种草+流媒体转化”已成标配,当你在刷到带背景音乐的短视频时,AI已经实时解析歌曲风格并推送相似内容。数据显示,这套玩法让某平台半年内月活用户突破1亿大关,其中35%的用户更是首次为音乐付费。

此外,虚拟偶像正在彻底改写粉丝经济的游戏规则。AI重现的张国荣在B站深情演唱《沉默是金》的视频单条播放量轻松突破百万,有趣的是,评论区关于“数字永生”的热议甚至盖过了对歌曲本身的讨论;而虚拟乐队A-SOUL成员“向晚”通过实时动作捕捉技术与粉丝亲密互动,单场直播就收获超300万元打赏。这些数字偶像不仅实力过硬,还“永不翻车”,正在将传统的粉丝经济从单纯的情感消费,升级为更具想象力的虚拟关系投资。

结语:

面对AI对音乐产业的全方位重塑,混沌君想说:这场技术革命的终点,绝不是把音乐创作和欣赏变成冰冷的数据,而是全方位地让人类艺术体验升维。

想想看,AI重现张国荣演唱《沉默是金》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技术的完美复刻,而是那一瞬间与青春记忆的久别重逢;《铁枫流韵》之所以动人,也不在于旋律的精准计算,而在于古诗意境与现代编曲的跨时空对话。AI对音乐产业最大的贡献,恰恰是用技术打破物理隔阂,让人文情感的价值被重新看见。总而言之,这是一场技术与艺术的美丽共舞。

混沌君始终相信,AI永远不会取代音乐创作,而是帮音乐人摆脱商业化束缚,让我们普通人有机会用音符表达情感,它正在推动音乐产业链从创作到消费的全面升级,让每个环节都焕发新的可能!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