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氪新消费 (ID:xinshangye2016),作者:唐纳德,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城市商业体,也讲究一个生死距离,连生意和名气都是如此。
据媒体报道,惠州君尚百货将于8月份正式结束营业。君尚百货作为惠州本土商场,陪伴了惠州本地人20多年,也见证了多年来惠州的发展。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全国商场正在经历的普遍困境。所以,商场,真的正在被抛弃吗?
周末去市中心逛街,发现曾经熙熙攘攘的商场已变得冷冷清清,曾经需要排队的餐厅现在空位一大片,服装店的导购比顾客还多,连自动扶梯都显得有些空荡荡,还有一些小商场的门店已经粘贴着几个大字:门店转让。
又到另一处,与上述冷清角落的商场中心比,则要显得繁华得多,络绎不绝的人流,招摇呐喊的商家……这里看上去现代化十足,真是光鲜亮丽。
差别在于,冷清的商场只是城市角落中的落寞者,而那些光鲜亮丽的mall店,则成了城市经济与消费活力的中心。
但对绝大部分商场来说,寒冬并不遥远。
变冷清,大批热闹商场正在死去
八九十年代,商场是大宗贸易和百货的主要集中地,油票、粮食票在这里“横行霸道”……即便到了新世纪的头一二十年,商场依然是零售主流阵地。
但这几年,即便是看上去消费力最强的大城市,商场反而开不下去了呢?从上海来看,多家大型商场已经在这两年陆续关门,比如太平洋百货徐汇店、梅龙镇伊势丹百货等等,这些都在上海经营了30年左右,曾经是上海最具人气的商场。
行业的寒冬带来一股凉气,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却为负。这意味着,尽管商场数量不断增加,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并未同步膨胀,商业供给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
即便是徐家汇百脑汇这样的专业市场也落下帷幕。就算是2017年开业、建筑体量超过50万方的爱琴海购物中心,室外商铺空置率也几乎达到90%,曾经的亚洲最大喷泉如今只剩下荒凉。
这种现象并非上海独有,在全国大有如此。
2024年,全国至少38家商场宣布闭店,其中运营10年以上的占76%,外资百货如伊势丹关闭了多家门店。到了2025年,闭店潮仍在继续,王府井旗下多家商场停止经营,长沙阿波罗商业广场、大连麦凯乐西安路店等也相继闭店。
所以,这些商场为什么开始大量地衰落了呢?
商场在这几年开始倒闭的越来越多,它背后的导火线之一则是消费降级,通俗地讲,高端商场就成为一线城市消费降级最直接的牺牲者,这是其一。
拆解来看,我们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来看,2024年,全国社消总额同比增长3.5%,而上海社消增速同比下降了3.1%,北京下降了2.7%,是全国为数不多出现负增长的城市。另外两座一线城市虽然没有负增长,但是增速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社消增速1.1%,广州增速为0.03%。
由此可见,城市中产及以下的群众,收入减少,资产缩水,消费能力自然降低,作为与房地产强关联的商场,也就随着趋势潮涨潮落。
再到近几年,互联网大厂裁员、金融行业减薪以及外资撤离等等,在大多数人开始减少实体消费和购物消费之际,高端商场就成为最先抛弃的对象。
以北京SKP来看,在经济繁荣和房地产上行时期,在北京民众强大的消费力支撑下,北京SKP的年销售超过200亿元,超越伦敦的哈罗德百货,成为全球店王。但是随着北京民众消费降级,很多曾经的有钱人也开始缩减开支,刚刚过去的2024年,北京SKP的销量同比下降了17%。
其二,新电商和新零售的兴起,积压了商场的服务空间。
这话什么意思,早年电商规模日渐攀升和发达,但也不见得就对商业体构成多大影响,反而这几年,商场却变得比以往要难。
原因在于,新零售的兴起,是本地生活服务的近距离消费,它比电商更容易对商场形成冲击,但也就是这几年,即时零售火得一塌糊涂。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该细分赛道是包含生鲜、医药、3C数码等成百上千SKU品类的超级市场,从这个意义看,即时零售的核心逻辑是,在30分钟内为消费者匹配和完成最优商品资源的供给、配送服务。不难发现,这些东西正是商场提供的核心商品品类。
其三,从内部看,商场也有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是同质化。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什么商场,都会碰到同样的品牌店以及餐饮店,各个商场的区别仅仅是地址不同罢了,据统计,去年国内一共有超过6000座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达到了5.6亿平方米。商场越开越多,而消费者不仅没有欲望爆棚反而是逐渐理性消费。因此,购物中心如今在消费者眼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吸引力。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商业体被房企拖累。
也就是,这些场所过去的资产价值被大量注水,资产价值大于实体价值,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拿地、建楼、招租……一时间各种商场如雨后春笋崛起,商场有背后这些大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加上营销、资金等各种支持,每一处开盘必然人流汇聚。而今,在行业遇冷的大背景下,一个时代成了过去。
强如万达,也在这几年开始抛售酒店、广场等核心商场资源,集聚人群的商场。如今,万达卖掉商业的时间线要从2017年开始,到今年,能卖的都卖了。
还有万科,也在抛售商业广场资产。主要出售的资产为上海七宝的万科广场和南翔印象城的股权。
不止如此,据不完全统计,这场商业抛售潮的房企还有世茂、上海证大、绿景中国地产、合景泰富、华侨城、新世界发展……大家不约而同地,对繁华的商业体进行了减持或者放弃。
由此下来,大面积的商场便遇到了生产危机。
分化,城市商业消费也被分层分级
虽然商场在不断倒闭,但呈现的态势是,商业体被分成了很多层级。
商场的衰落,从历史脉络来看,是商业形态变迁的必然结果,传统商场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的新商场反倒活得好。
商场本质上提供的两样东西:一是商品,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二是服务。只是到了现在,提供商品的商场和实体门店都在叫嚷日子难熬。反倒是提供服务的,赚足了人气。
在传统商场衰落的同时,一方面,部分购物中心通过转型和创新实现了逆势增长;另一方面,零售物种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化,商场不一定就非得是实体大卖场。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显示,2024年超过73%的购物中心全年销售总额同比增长,78%的购物中心客流同比增长,近一半购物中心的提袋率上升,空铺率稳中下降这些购物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创新营销和业态调整,成功吸引了消费者。
例如,成都的太古里、北京的SKP等高端购物中心,通过引入首店、举办艺术展览等方式,打造独特的消费体验,成为城市的商业地标。
还有最典型的胖东来,理论上胖东来属于超市,但大的归类里面也属于商场的一种,依托于其独一无二的服务水平,胖东来交出了逼近百亿的逆天经营成绩。
这种分化的背后,是城市消费结构和方式的深刻变化。麦肯锡《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显示,64%的消费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费,年轻消费者对精神消费的重视程度更高。淘宝平台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中,超过半数与情绪价值需求相关。购物中心通过引入策展型商业、二次元主题街区等,满足了消费者对体验和情感价值的需求。
例如,北京朝阳合生汇通过举办二次元活动,国庆7天吸引近85万人次,销售额近2亿元。
独立商业超市的兴起,也对商场形成了分流。连锁便利店通过“便利店+食堂”模式,提供鲜食、快餐等高频次消费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即时性需求。
2024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百货店零售额下降2.4%,而便利店、专业店、超市零售额分别增长4.7%、4.2%、2.7%。
另外,2024年,便利店门店数量达到19.6万家,净增1.4万家,90.4%的门店开展鲜食销售。胖东来等超市通过极致的商品力和服务体验,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甚至带动了行业的“胖东来式”改造。
所以,过去商场必须是大型卖场,如今定义不一定相同。
反差,县城的商业体却越开越多
而与不少大城市商场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城的商业体却越开越多。
2024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首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融合山水与文化元素,打造一站式购物体验中心。抖音视频中提到的县域商业综合体设计思路,通过空间折叠和时间切片,将商场打造成“会呼吸的印钞机”,白天是妈妈们的遛娃圣地,夜晚变成青年的社交宇宙。
这种反差的背后,是消费分级和县域城镇化集中的结果,再直白一点,下沉市场需要这么多商场,按照人口聚集的效果,县域市场吸引的农村人口最多,自然新的人口形成新的消费,县城的商业体也越来越多了。
数据同样佐证这一趋势。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10个省份城镇化率超过70%。随着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县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断提升。2024年,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比重提升至38.8%,乡村消费增速比城镇快0.9个百分点。
加之这几年,县域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京东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县域农村市场电煮锅、三明治机销量分别同比增长超10倍、8.6倍。旅游消费也呈现“小城热”和“反向旅游”倾向,2025年春节期间县城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四成,高星级酒店预订同比翻番,县域居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推动了商业体的建设。
于是,开发商也看到了县域商业的潜力,纷纷加大投资。举个例子,美宜佳2024年新增门店超4000家落地县域,瑞幸推出“0加盟费招募新零售合作伙伴”计划,首批开放的157个城市中大部分为三、四线城市。
渐渐地,县域商业体通过引入连锁品牌、打造特色场景,满足了县城居民对品牌和体验的需求。
总结下来,商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商场的衰落,是商业形态变迁、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场会被彻底抛弃,而是商业体正在分化,购物中心通过创新和转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逛商场的人来说,未来商场的吸引力,可能不只是简单商品价值和吃喝玩乐,还有那一丝丝服务温度。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