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越烧越空,用户却越来越少:用增的下半场怎么玩?

归根结底,在存量竞争加剧、注意力红利见顶的当下,唯有真正理解用户、影响用户并最终赢得用户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增长黑盒Growthbox(ID:growthbox2),作者:江江,编辑:邹小困,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预算在烧,拉新的效率却越来越差。” 正在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集体焦虑。

表面上看,用户依旧“在线”,但可被重新分配的增量时间几乎见顶。根据艾瑞咨询《2025年Q1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季度报告》数据显示,截至Q1末,移动互联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268分钟,同比下降3.9%,使用次数为63.4次,同比下降5.1%,用户粘性持续走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用户关注分散加剧的现状,存量用户注意力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于是出现了一种“黑洞效应”:报表上CPA、转化率还在被优化,可用户留存、口碑与长生命周期价值却没有同步改善。拉新速度低于自然流失速度,所谓的用户增长(简称“用增”),只是在同一批用户身上反复“洗量”。一位行业从业者向增长黑盒直言:“现在80%的用增投入都是浪费的。”

根源不难追溯。当中国的人口红利与互联网红利双双消退,我们也走下了流量红利的“高速电梯”。而在存量时代,用增不再只是投流模型、算法出价的工程型优化,而是关于品牌战略认知的升级。

道理都懂,但问题是,面对竞争加剧、成本攀升、用户心智固化,哪种增长方法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用增新战场,流量之上是“心智”

在存量时代,增长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转变。过去的竞争焦点是“谁能抢到更多流量”,而今天,比起一次性、低转化的曝光,占据用户的长久记忆与信任,才是决定增长天花板的北极星指标。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关注留存率、NPS(净推荐值)、LTV(长生命周期价值)等指标,而不仅仅是获客成本。

然而,指标换了,思路却往往没变。很多增长团队依旧在旧逻辑里打转,频频掉进三个结构性陷阱之中。

一是数据迷思。在衡量结果时,依然把用户当作一次性流量,而忽略了“用户为什么留下来”这个根本问题。比如,某App在节日期间砸下巨额投放费,日活短期飙升,但新用户留存率不足10%,绝大多数人在活动结束后一周内就流失,获客成本被瞬间稀释。低质量用户被反复拉来又流失,最终形成“数据好看、增长空心”的假象。

二是促销依赖。价格战看似是最快的起量方式,却容易让品牌陷入“越洗越少”的死循环。比如,某社区团购平台早期依赖大额补贴抢人,导致用户习惯了低价,一旦补贴退场,活跃度立刻断崖式下滑。长期依赖价格杠杆的副作用是,难以建立品牌价值认知,从而导致长期增长的地基被掏空。

三是短视指标。哪怕引入了NPS、LTV等长期指标,很多团队仍被CPI、CPA等短期量化目标绑架,策略倾向“快进快出”。这种模式甚至会在组织内部引发结构扭曲。比如,为了冲KPI,团队不惜牺牲用户体验,导致口碑下滑、退费率攀升,短期拉新的成果被迅速抵消,反而为长远的生意经营埋下了隐患。

因此,要走出用增陷阱,关键不在于简单地换一个KPI,而是需要转变对增长的底层认知。从一次点击的交易关系,到长期经营的用户关系,再到让关系本身反哺新增,核心在于与用户之间建立可持续的信任与价值循环。换句话说,增长的起点不应是“我要拉多少人来”,而是围绕细分场景和真实需求,为用户质量和长期价值负责。

在这样的思路下,增长黑盒发现,在小红书上,用户增长的视角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从流量视角回归到人本视角。

一方面,在小红书中,用户是带着问题、兴趣和分享欲而来的,因此他们会主动搜索、对比、表达、分享,把自己真实的体验写成笔记。这种主动性,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更紧密的连接,同时也令内容更丰富多元。

另一方面,用户的这些主动行为,也让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更有迹可循。 平台中产品的情感词总量已经超过7500万,属性词汇达到13亿。(数据来源:小红书数据中台)由此,通过小红书关于人群标签,产品标签和内容标签三者的映射关系,品牌能够更细致地理解“谁在看、看了什么、为什么心动”,促使用增策略从单纯追逐“易转化人群”,转向对【产品 x 买点 x 人群】的精细拆解,从而建立更长期、更可持续的用户关系,而不是一次性的交易。

在这一趋势下,小红书上正诞生出一种互联网企业用增的新思路——种草用增。

以人为本,构建增长的“黄金三角”

在传统逻辑中,用增被等式化为流量×转化率,这也让品牌的增长更多依赖于规模拉升和短期转化。而在小红书的“种草用增”逻辑下,用户增长也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数字增长,而是N个人群LTV价值的总和。

当衡量维度从单一转化,转向多个细分人群的长期价值时,也意味着用增的战场正在从“更大的流量池”转向“更深的人群渗透率”。由此,品牌需要看到更多细分人群背后的真实需求,深耕细分市场渗透,打开用户增长更多全新的视角,与用户构建长期关系,获得更长周期的投资回报。

过去一年,互联网行业各细分赛道,在小红书上的用增投放正在显著加速。根据小红书数据平台显示,平台电商赛道在投计划数同比增长530倍、线上生服赛道在投计划数同比增长210倍、网服赛道在投计划数同比增长140倍,互联网金融赛道在投计划数同比增长120倍。(数据来源:小红书数据平台,2025年H1 vs 2024年H1)

在这一高速转向的背后,是可验证的回报逻辑。在小红书,用增投放的价值,正通过三个关键指标被不断验证——高价值细分人群渗透、用户口碑NPS显著增长及用户LTV持续提升。

这些数据不仅有效度量了用增投放的回报率,市场覆盖深度以及用户关系健康度。更重要的是,它们验证了在小红书“种草用增”策略下,规模、口碑与质量三者能够实现正向共振,从而构建出衡量用户长周期价值的黄金三角,打破了传统用增逻辑中三者难以兼得的悖论。

抓住小红书种草用增的机会点

回归真实的人群价值,越来越多品牌在小红书找到全新的增长路径。而当下,也正是品牌入局“种草用增”的黄金期。

一方面,平台红利正在持续释放。例如,在小红书发布的《互联网行业种草用增价值白皮书》中,就明确给出了一系列可落地的方法论,其中有能够帮助品牌找到用户愿意主动分享动机的“晒点”策略,也有构建“先人感-后算法-再人感”的动态循环营销方法的“奥利奥模型”等,为品牌在“种草用增”不同阶段的精准落地提供了路径参考,从而降低试错成本、提升投放效率。

另一方面,平台的内容生态也在愈发活跃且多元,那些源自用户、意想不到的创意,正成为品牌完成种草与拉新的实用且有趣的新方式。

闲鱼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借助小红书站内的热门话题 #人类对于闲鱼的开发不足百分之一,品牌从人群兴趣切入,精准捕捉并放大了这些真实、有趣的使用场景,开启了在小红书的“种草用增”之旅。这一策略,让闲鱼的NPS大幅跃升,人群资产规模显著提升;在心智增长的驱动下,高质量的付费转化持续释放,30天新客GMV ROI更是比过往高出不少。

此外,小象超市则聚焦小红书高净值美食用户,从夏季趋势生活场景切入,扭转用户认知,开辟生鲜与酒饮多品类的种草新通路。数据显示,其AIPS人群资产在60天内环比增长140%,CTR从8%提升至15%,近30天的NPS达到87,订单成本优于大盘。(数据来源:小红书灵犀平台,2025年7月1日-7月31日)

透过这些案例也可以发现,“种草用增”的本质,是品牌对用户行为、内容逻辑与消费心理的重新解构,也就是通过“理解人-影响人-赢得人”三步,实现高质量的用户增长。

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当用增逻辑从单点优化转向全链路协同,组织形态必然随之变化,而这也是“种草用增”落地的关键前提。这意味着,推广产品的思路从“单一内容/投放/竞价”转向以整体用户的LTV为统一目标,整合多种产品形态,找到更高效的增长路径。

同时,伴随种草用增逻辑的深入,一些品牌也开始设立专责于“种草用增”一体化战略的独立部门,既非传统市场部的延伸,也非用户增长部的翻版,而是两者的深度融合体,贯通内容、转化与留存全链路。

写在最后

如果说“种草用增”是用户增长的新起点,那么它最终指向的,是一场品牌与组织协同方式的升级。

归根结底,在存量竞争加剧、注意力红利见顶的当下,唯有真正理解用户、影响用户并最终赢得用户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