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500万网球人口,藏着多少掘金机会?

关注
不拘一格降人才,网球大国家队来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体育大生意”(ID:sportsmoney),作者:马莲红,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8月20日,国家体育总局网球中心印发《网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措施》。这是中国网球史上少有的“大动作”文件,涵盖了大众普及、青训体系、职业赛与产业升级,提出了“大国家队”“大青训”“中国赛季”“青少年四大满贯”“城市周周赛”等新举措。

这让人想起十年前的马拉松。那时,跑步还是小众爱好者的圈子运动,46号文发布后,田径中心全面取消赛事审批;而今天,马拉松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标志,赛事经济的外溢效应更是遍布全国。中国网球,能否走出同样的道路?

从“有没有人打”到“能不能打好”

截至2024年,中国网球人口达到约2519万人,较2021年增长28.03%;全国已有网球场地约5.38万片;市场化网球培训机构(门店)5592家,教练员总数约4.4万人。

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网球已经有了“根基”。但放在14亿人口的大盘子里,网球仍然是“小众运动”。与羽毛球、乒乓球动辄上亿的群众基础相比,网球尚未完成真正的大众化。

在这背后,场地是最直观的门槛。一个合规场地的缺乏,高额费用,往往就能劝退潜在的参与者。

中国网球协会近年的努力,也多半集中在“破门槛”上。比如,推广造价更低的网球墙——顾名思义,用“一堵墙”即可成为免费的练习场;鼓励建设“网球公园”,让普通市民在社区就能接触网球;启动“小网球工程”,通过更小的场地、更轻的球拍、更软的球,把网球变成儿童游戏,让1-3岁的孩子也能轻松体验。

此次改革文件更是把“大众入口”放在优先位置:

一是实施网球健身工程,推动城市、乡村、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网球,提升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

二是加大场地设施供给,推行“社区网球空间”,盘活资源并开放惠民;

三是扩大网球人口,鼓励中小学开设网球课程和社团,完善协会会员服务体系,培养师资与指导员;

四是完善赛事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分级赛事与积分机制,打造大众品牌赛事,推广便民办赛模式。

同时,不久前配套发布的《大众网球赛事活动运营服务规范》也为鼓励民间赛事规范发展指明方向。

网球要成为“全民运动”,就必须像马拉松一样,先降低准入门槛。跑步靠“一双鞋”入场,网球则要靠“场地+赛事”的普及来奠基。

青训:人才从哪来?

在《措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青少年”。原因很简单:没有源源不断的青训梯队,职业网球只能昙花一现。

从数据看,中国青少年网球的底子依然薄弱。截至2024年,全国注册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仅5402人,和庞大人口基数完全不匹配。在国际赛场上,差距更清晰:根据ITF(国际网球联合会)数据,进入世界青少年排名前100的中国球员只有5人,且全部是女子选手;男子最高仅排在143位。

问题出在哪里?

体系零散:中国没有像法国那样依托俱乐部培养的传统,也没有美国那样依靠NCAA提供“学业+竞技”双轨保障。

赛事割裂:青少年赛事数量不少,但缺乏统一积分和权威分级,导致“打了也没用”,缺少向上的通道。

教练不足:全国4.4万名网球教练中,真正能培养顶尖选手的竞技类教练不足两万。复合型保障人才(体能师、康复师、营养师、数据分析师)更是稀缺。

星探机制不健全:天赋球员往往缺乏被发现、被支持的渠道,很多潜力在中途流失。

第四是产业转化不畅。制造环节有基础,但赛事经济薄弱,文旅结合有限。相比马拉松带动餐饮、住宿和旅游的外溢效应,网球赛事的“连带消费”尚未跑通,社会力量参与有限。

《措施》因此提出了一个清晰的“金字塔”:建设10个网球强省(市)、100个网球强市(县)、上千个青训中心和数万个青少年俱乐部。

针对短板,《措施》提出了几项关键补强:

大青训:建立U系列梯队、青训中心网络和星探机制,打通青少年通道;

赛事体系:打造青少年“四大满贯”,推行城市“周周赛”,整合职业“中国赛季”;

教练与保障:实施“工匠培养工程”,推动教练深造和随队实践,建设复合型保障团队;

产业与文旅:强调赛事经济、主题小镇、跨界融合,把赛事和消费结合起来。

同期中国网球协会《关于征集数智化管理服务平台共建单位的通知》,该平台集成赛事组织、培训教学、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协会会员管理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各类资源高效合理配置,为顶层战略规划与重大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这其实是一种“足球式思路”——先把基数做大,再靠体系和筛选提高出星率。

职业化:持续“球星效应”

对大众来说,最期待的不外乎郑钦文、王欣瑜、张之臻、布云朝克特之后,更多球员能够打出去。

从青少年球员到职业选手,往往要面对巨额投入与收入不足的矛盾。一名青少年球员转入职业后,挑战立刻就来了:快速打出成绩,避免因为频繁参赛伤病,但如果没有快速打出成绩,就很容易失去赞助商、减少收入、团队减配、最后远离一线,越打越穷。

一位ATP低级别球员Simon Freund曾透露过每年的收入支出情况。每年硬性支出为13.5万美元:为了保住现有积分,球员需要不停地参赛,大多数人每年争取参赛的数量是25场,机票、餐饮、酒店这些费用都是常规的支出,但叠加起来每场比赛要花1000美元,所以一年25场比赛,每年就是2.5万美元,教练费用差别较大,一般在10万-20万美元,装备方面每年球拍、球鞋、网球线、网球服、补剂等,在没有赞助商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加起来需要上万美元。

但每年的预估收入却仅有5万美元:除了参加巡回赛、挑战赛,Simon Freund还代表不同网球俱乐部参赛,他通过参加赛事,每年能获得2万美元赛事奖金,这位球员同时也是一位博主,私人赞助+品牌赞助,每年收入为1万美元。为了保证自己有足够资金保障职业生涯,他平时还不得不通过做教练来赚钱,这部分收入通常有2万美元,大多数时候他需要动用自己的存款来平衡收支。

对于中国年轻球员而言,这种困境更为严峻:国内赛事奖金相对有限,如果没有政策补贴或家庭支持,很难坚持到出成绩的那一刻。于是,许多年轻球员会在权衡之后选择放弃走职业道路。

《措施》在这一点上提出了改革:努力培养10名以上高水平职业球员(世界排名前100)和高水平职业教练员, 100名以上活跃在国际赛场的职业球员和职业教练员,上千名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和专业教练员,数万名后备青少年选手及基层教练员。

鼓励省市网球队(体校)改革培养模式,探索成立职业俱乐部;成立大国家队,公开选拔、允许个性化团队,缓解顶端人才不足、培养教练员等的初步规划,并提出改革省队培养模式;总结推广优秀社会机构培养人才成功经验,探索建立社会培养人才反补机制;研制“家庭培养运动员指南”,为家庭培养网球运动员提供清晰的路径规划和专业指导,畅通人才成长通道。

这些措施能否真正落地,将决定中国网球能否出现持续的“球星效应”。

赛事经济:能否复制马拉松模式?

马拉松的成功不止在赛道,而在“赛道之外”。一场马拉松能带动酒店、餐饮、旅游,甚至成为城市品牌。网球是否也能跑通这条路?

不久前,中国网球协会启动了“中国赛季”。从9月14日的北京、成都、杭州,到11月2日的九江、香港,9站巡回赛贯穿整个秋季,包括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网球大师赛、武汉网球公开赛等重点赛事。官方预计,两个月内将吸引超100万人次观赛,带动关联消费20亿元。

不仅如此,“中国赛季”还尝试推出城市联票,鼓励观众像追演唱会一样“追赛”,让赛事成为一种“社交生活方式”。

但与马拉松相比,网球赛事要打通消费链路并不容易:马拉松天然嵌入城市公共空间,而网球更多集中在场馆。如何让赛事带动旅游、休闲、消费,还需要更多的“嵌入式设计”。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中国赛季”能够成功打造品牌效应,中国网球的产业化将真正找到“发动机”。

从大众网球、青少年成长再到职业球员,《措施》及配套政策给出了一系列初步规划,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网球的关键词不再是“有没有人打”,而是“能不能打好”,降低网球参与门槛、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构建自有赛事体系等,都将是决定中国网球“黄金发展期”的关键所在。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