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终于开始修仙了

关注
百年老电。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橙子 半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01

最近奔驰终于开窍了,搞了一场纯电耐力赛。

成绩如下。

图片

连雷总都高呼666。

图片

(来自微博账号雷军&张抗抗KK)

一天跑5000+公里。

用不了一礼拜就要环游地球。

果然,闪电战这玩意儿,德国佬玩起来都快肌肉记忆了。

02

关于奔驰狠狠堆料猛冲记录这一行为,很多人觉得不务正业。

不好好研究怎么卖车还在这整花里胡哨的,都快要成新能源杂牌了。

还在概念车呢?

不不不,奔驰这才是玩明白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务正业了。

这几年的市场是什么情况?

是大家什么狠活都上了。

下赛道和越野已经是最保守的一类了。

有直接有出门撞大运的。

有河里扎个猛子的。

有水泥墩子找动物的。

有马路牙子一过五的。

还有直接高空坠落的。

不知道的还以为都接受了红牛的赞助,全都在冲着不要命去扑腾。

二手贩子都直呼开眼了。

论特调车还得是原厂调的好。

那对于奔驰来说,不装了,摊牌了。

长衫一脱,直接西装配黑丝。

不就是比谁操作更6,比谁更极限么?

那就青春没有售价,铁腚赤道直达。

我7天跑了40000+,平均每小时300+。

就问你怕不怕?

这时候就非常魔幻了。

那就是奔驰这个记录其他车企要不要认。

认了,奔驰原地升天,直接雷电法王。

不认,就说明你们搞的极限操作也是扯淡,都是光屁股的,谁也别笑话谁了。

相比较之下,只能捏鼻子认了。

这种感觉就像是,众人约定好谁先爬上这个山谁就是神仙,结果奔驰打开了任意门。

我知道有人会奇怪,奔驰拿这种虚名有什么用,电车销量不还是不行。

讲真,对于现阶段的奔驰来说,销量只是浮云。

讲故事讲百年老店都不够劲了。

如何成为【百年老电】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三叉星辉的信仰还在,销量是迟早的事情。

他们最怕的就是没有虚名。

03

维持品牌信仰,就是靠所谓的“虚名”。

奔驰不同于其他品牌。

别的品牌打价格战没啥包袱,奔驰一旦进入价格战,就坏了菜了。

因为,奔驰最值钱的是品牌本身。

买奔驰的人,要的就是一种尊贵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怕贵,怕不够尊贵。

这种感觉是不能随意打折的,因为如果别人觉得你不够尊贵了,你就一无所有了。

当年那个雨夜的高架,楚子航他爸为啥开的是迈巴赫?

因为奔驰尊贵。

以及更重要的,那个车不是他的。

换我开别人的车,我恨不得站起来踩。

如果他爸当初实在点,开的新能源,弄不好奥丁还追不上他呢。

万一这个新能源支持外放电,弄不好奥丁变奥利奥了。

又如果开的是柴油百吨王,撞上之后楚子航楚天骄啥事没有,但奥丁之后直接改名为奥了。

而楚天骄估计还以为是遇到减速带了呢。

楚子航也不绷着脸了,直接就是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最喜欢的歌是【人生啊能不能放过我这一次】和【我们都在用力的活着】。

但,如果有的选,楚子航他爸还是想开迈巴赫的。

这就是品牌的重要性。

所以,奔驰的底线就是品牌的尊贵。

如何体现尊贵?

光吹不行,还得参数上一览众山小。

大G怎么这么牛?

就是那么多年人家过不了的地方我能过。

能过就是能过,所以大G才能含泪赚那么多,虽然买大G的人一辈子可能只在城里开车。

但能过,就是能过。

04

所以这时候,奔驰终于意识到,自己跟同行卷性价比那是没意义的,也卷不过。

就像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是不会跟初中生打架的。

打赢了算我欺负小孩。

打输了我没脸活了。

关键是论打架,我亚健康社畜哪里打得过初中生?

最终大概率是不仅没脸活了,还要挨顿打,还得背上欺负小孩的罪名。

奔驰也悟了,为啥要和他们卷产线?

自己本来就是玩品牌溢价,那要拼就拼极限。

既然大家现实中都用不上,但我奔驰就是比你更科幻。

都喜欢看满电能跑几千公里的神话。

奔驰直接给你上40000+,直接绕一圈香飘飘出来。

对奔驰而言,祖传科技+新能源,堆几台破纪录的电车才需要几个钱?

还没有一个月的广告多。

和价格战动辄几十亿亏进去比,这点钱,就跟没花一样。

谁再说我奔驰的新能源是杂牌,直接把雷军老师的微博链接发给他。

看看什么叫百年老电?

只要你现在买了奔驰的车,哪怕是油车,也没有新能源敢乱说你杂牌了,因为微博真的很管用。

反正现在油车的利润还行,奔驰苟住就成。

时不时更新一下赛况,维持一下自己的高端形象。

偶尔更新一下EQ系列的产品线,证明自己还在。

还是那句话,既然大家都这么狂,拿着极限当日常。

那我奔驰的纪录,你们怎么都得认。

等到有一天,新能源的发展也到瓶颈了,电车和油车一样,也开始分三六九等了。

到那个时候,奔驰再掏出不断打破世界纪录的自家电车,微微一笑,大哥大姐们看一看,瞧一瞧。

还得是品牌调性玩的高。

这就是,百年老电的策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