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未来,也许会属于非洲

关注
这是一个“年轻到可怕”的国家。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ID:runliu-pub),作者:二蔓,编辑:歌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是“内卷”,还是“迁徙”?

在世界的另一片大陆上,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

在东非的土地上,每年都有数百万头的角马、斑马、羚羊,要进行一场史诗般的迁徙。因为原本的水草不再丰美,它们必须要动身,去往下一片栖息地。但是,在这条路上,横亘着一条天河。马拉河。河里,是早已等候多时的鳄鱼。于是,每一头角马,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A)留在原地。继续内卷。和所有同伴一起,争夺越来越少的资源。在无休止的存量博弈中,慢慢饿死。

B)过河。迁徙。到对岸去。那里有丰美的水草,有全新的增量。但是,你必须接受在过河时,会有不小的概率,被鳄鱼撕碎。

2025年,很多人,也在面临这样的抉择。要么,原地卷死。要么,过河求生。

于是,我和“问道全球”的同学们,来到了肯尼亚。来亲眼见证“大迁徙”。来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

经过了长时间的飞行,带着一肚子的困惑,我们终于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大陆。虽然还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我们都有了一种强烈的感觉。

这个世界的未来,也许会属于非洲。

为什么这么说?

请允许我,和你分享。

01超过一半的人,在25岁以下

你知道,肯尼亚有多少人口吗?

大约5600万。

这个数字,只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规模的省份。但真正让人羡慕的,是它的人口结构。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肯尼亚0-14岁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8.7%。15-24岁的,约占19.6%。也就是说,这个国家,有超过一半的人,年龄在25岁以下。

这是一个“年轻到可怕”的国家。

走在首都内罗毕的街头,你看到的,是一张张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他们的眼睛里,是对未来的渴望。在老龄化的社会里,你是很难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的。他们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家里可能没有电视,但大概率会有一部手机。他们从小看着YouTube,玩着Facebook,渴望着和世界同步。

如果再把视角拉到整个非洲大陆,有预测说,到2100年,全球人口达到100亿的时候,非洲将会占到40亿。也就是说,在本世纪末,全世界每10个人里,就有4个是非洲人。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也很粗暴。因为,日韩不愿意生育,欧美不愿意生育。但非洲,依然愿意生育。

这就意味着,未来,更多未被满足的需求,在非洲。更多的劳动力,在非洲。更有可能爆发式增长的消费市场,在非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的未来,有可能是属于非洲的。

但是,我们来到非洲,不只是为了“看一看”这个有可能的“未来”。

就像一位同行的企业家忍不住感慨的那样,今天的非洲,就像是80年代的中国。我们现在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品尝第一口最新鲜的竹笋。

那么,这口竹笋,该怎么品尝?

最重要的,是理解,尊重,甚至拥抱它的“不同”。

02高速公路没人走,普通公路却水泄不通

从内罗毕的国际机场出来,我们见到了一条崭新、平坦、拥有现代化收费站的高速公路。

内罗毕快速路。

图片

收费站的指示牌上,印着熟悉的“ETC”字样。

这一刻,你会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就好像,并没有离开中国。

但奇怪的是,这条路上,并没有什么车。反倒是下面那条尘土飞扬的普通公路,挤满了各种各样的车,堵得厉害。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路,是好路。

这条高速公路,是中国公司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援建的。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出钱修路,然后在未来几十年的特许经营期内,通过收费的方式来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它让那些原本不可能建成的基础设施,变成了现实。

但是,它还是有点贵。

收费,大约是每公里1.5元人民币。从机场到市区的30公里,要花将近45块钱。要知道,在肯尼亚,很多人的月收入,可能也就只有1000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对他们来说,还是挺奢侈的。

于是,一个魔幻的场景就出现了。

一座为了“效率”而生的现代化设施,却因为“价格”而被大多数人放弃。

它用一种极其直观的方式告诉你,你不能用自己世界的那套逻辑,去想当然地理解另一个世界。

而在来肯尼亚的路上,我们已经被这句话教育过了无数次。

03你可以带水过安检,但要用膝盖开水龙头

比如,在埃塞俄比亚航空的飞机上,距离降落已经只有12分钟了,空乘们还在不紧不慢地为乘客添加咖啡。

在中国的航班上,这是不能想象的。我们习惯了,提前30-40分钟,就“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

图片

比如,在埃塞俄比亚转机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地把瓶装水拿出来,准备扔掉。但安检人员挥手示意,你可以直接带进去。

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铁律”,也可以是另外一套。

这些瞬间,都在不断提醒我们,规则,常常只是一种被验证过的“选择”,但不一定是唯一的“真理”。很多我们以为的“国际惯例”,可能只是“中国特色”。理解这些“特色”背后的取舍,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学习。

而在抵达肯尼亚之后,一个更有意思的设计,出现在了路边的公共洗手池。

图片

这里的很多水龙头的开关,并不在上方,而是在水池下面,设计成了一个可以用膝盖往前一顶就出水的装置。

这个简单的设计,充满了解决问题的智慧。你洗完手,就不用担心因为再去触碰开关而弄脏。它告诉我们,创新,并不一定是高科技。对生活最细微的观察,同样能诞生伟大的产品。

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这些生活的小细节里,也体现在肯尼亚的另外一个名字里。

这个名字,叫做,欧洲的后花园。

04欧洲有70%的鲜花,都来自肯尼亚

是的。欧洲的后花园。

这是一个比喻。也是一个商业事实。

肯尼亚,是世界第二大鲜花出口国。它地处赤道,却因为平均1600米的海拔而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所以,是种植玫瑰的绝佳之地。今天,欧洲市场上,有70%的鲜花,都来自这片东非的土地。

这个简单的数字,刷新了我们对肯尼亚在全球分工中角色的认知。

它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等待救援的大陆。它早就深深地嵌进了全球化的供应链里。而且,是在对物流、冷链、品控都有极高要求的鲜切花领域里。一朵在肯尼亚农场清晨采摘的玫瑰,可以在48小时之内,出现在荷兰的鲜花拍卖市场,然后被送到欧洲任何一个城市的人的手中。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真的很难想象,遥远的非洲,其实也有机会和我们产生紧密的联系。

因为鲜花,已经让肯尼亚进入了全球的农业供应链。

但是,真正让中国企业家感到兴奋的,是这里一个“中国式”的成功密码。

05能插5张卡的手机,成为了非洲之王

在内罗毕的街头,有一个品牌的广告牌,无处不在。在市场占有率上,苹果和三星,都不是它的对手。

这个品牌,叫Tecno,来自中国的传音控股。

十年前,第一次听说传音的故事时,我听到的版本,是“专门为非洲用户优化美颜算法,能拍清深肤色用户的五官”。

但这次来,我才知道,这很可能不是它成功的核心。真正的核心,是它有两个“杀手级”的功能。

第一,是多卡槽的设计。

在肯尼亚,不同电信运营商的套餐极其复杂。什么白天包,夜间包,家庭包。为了省钱,一个人有好几张SIM卡是常态。传音的创始人,亲自在非洲的大街小巷跑了无数遍,亲眼看到人们在没完没了地换卡。于是,他们推出了能同时插4张,甚至5张SIM卡的手机。

第二,是超大的扬声器。

非洲的很多公共场所,环境嘈杂。两个人说话,都像在吵架。传音手机的扬声器声音巨大,确保你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听清电话。

这两个功能,其实没有一个能称得上是“高科技”。但它们确实是本地用户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

在商业的世界里,技术的比拼,首先得是洞察的比拼。

传音的胜利,就是一个关于“精准洞察”大胜“技术迷信”的故事。

而在它的背后,中国力量,也在这里规划着更大的布局。

06图纸阶段,房子就已经卖完了

在内罗毕,你会看到大量的建筑工地,和一座座正在拔地而起的高楼。

但是,这些房子,其实并没有在售。因为全部都卖完了。

什么时候卖完的?

还在图纸上的时候,或者刚刚挖了个地基的时候,就已经卖完了。

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幕,是无比熟悉的。因为我们在90年代末,就见过这样的场面。

这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人们对资产增值的强烈渴望,是一个经济体向上发展的信号。同行的向导,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套近250平米的精装公寓,售价约133万人民币。如果出租,每月租金可以达到1.5万到1.8万,保证8年回本。

但与此同时,这里的金融环境又极其“割裂”。

一方面,商业贷款的利率高达17%,中小企业极难获得发展资金。另一方面,银行的存款利率,却能达到7%-12%之高。

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境,在这里被压缩到了极致。

但无论如何,不管是盖楼还是修路,中国的资本和技术,都在深刻改变这里的天际线。

不过,想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你还得记住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存法则。

07一个人穷的时候,是没有志气的

“在肯尼亚,请你们记住一句话。你们,是行走的人民币。”

这是同行的向导告诉我们的第一句话。也是最重要的一句忠告。

每天出门,把护照锁在箱子里。吃早餐时,也把随身小包带上。不要把任何贵重物品摊开在酒店房间里,去考验人性。

因为,一个人穷的时候,是没有志气的。

你摊开来诱惑他,他不拿,都觉得心里痒痒。干了五六年的保姆,突然有一天偷走你家里的现金,都是很正常的故事。

这些话,听上去很刺耳。但确实也是对当地社会现实的客观尊重。

贫穷,会考验人性。但优越感,会隔绝人性。

承认这里的风险,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在这里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课。

因为,这就是肯尼亚复杂的经济现实。

而比经济更复杂的,是这里的地缘政治。

08文化上青睐西方,经济上依赖中国

在肯尼亚,你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一方面,这里的人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他们看美国的电影,听欧美的音乐,用西方的社交平台。从心底里,他们更崇拜和向往西方世界。这和这个国家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图片

另一方面,他们生活中目光所及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高速公路、铁路、港口、高楼大厦,又几乎都来自中国的投资和建设。

“我全都要”,就是很多非洲国家的生存智慧。

文化和价值观上,与西方保持亲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最务实的问题上,又紧紧拥抱中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理解了这层复杂的关系,你才能看懂在这里做生意的“棋局”。

但要真正下好这盘棋,最关键的,还不是你的棋艺,而是你的心态。

09只带“好奇之眼”,不带“偏见之镜”

我们去看一个新世界,很容易就会犯一个错误。

那就是,下意识地去“比较”,而不是去“发现”。

这条路,还没有我老家宽。这个东西,中国早就有了。

然后,在所谓的“收获”里,装下满满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最后,因为“收获”实在太多了,竟再也装不下一丁点的“智慧”。

带着好奇之眼,你会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带着俯视之心,你会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所以,这次出门,我再次反复提醒自己,只带“好奇之眼”,不带“偏见之镜”。

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傲慢,还是谦卑。是封闭,还是开放。是出来了,还是依然在家。

那么,当我们带上了“好奇之眼”,我们看到的非洲,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10非洲粗糙,但生生不息

第一天的行程结束,我们看着远处的城市灯火,聊起了对肯尼亚和非洲的感受。

它很矛盾。

它有现代化的酒店,也有破败的铁皮屋。有昂贵的高速公路,也有拥堵的土路。有全球顶尖的鲜花产业,也有最原始的贫困。有无限的商业机会,也充满了现实的风险。

它不完美。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它很粗糙。

但是,在这种粗糙之下,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脉搏。一种,强劲的,野蛮生长的,不可阻挡的,生生不息的脉搏。

风平浪静的港湾,是出不了什么机会的。波涛汹涌的蓝海里,才有机会。

非洲不是一个供人观赏的盆景。非洲是一片正在被开垦的,充满生命力的热带雨林。

你不能西装革履地站在旁边指指点点。你必须换上雨鞋,拿起砍刀,亲自走进去。

这,才是“问道全球”的,真正的意义。

最后的话

“问道全球”肯尼亚站,就这样开始了。

但是,出去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去,而是为了回来。

看日本是如此。看美国是如此。看非洲,亦是如此。

图片

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猎奇。更不是为了施舍同情。我们是带着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经验,带着今天中国商业世界最深的困惑,来寻找一个答案。

我们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过去,也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我们看到了野蛮生长的巨大机会,也看到了潜伏在暗处的种种风险。我们看到了商业逻辑最朴素的本质,也看到了人性中最真实的光辉与幽暗。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