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来源:刘润(runliu-pub),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前阵子,我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了。
11月14日,学习时报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作者所在的机构,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它是国家发改委下的一个“国家级智库部门”,专门研究经济发展怎么改、怎么做、怎么更好。

大家也许还记得,8月份的时候,国家发布了一份针对“人工智能+”的行动纲领。当时我们说,那就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宏大蓝图。而这次这篇文章,更像是专门给我们普通人看的补充信息。
文章里,重点回答了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AI带来的就业冲击到底有多大?国家会如何应对?我们该做哪些准备?
如果搞懂这些问题,尤其对很多企业家生意人来说,帮助巨大。顺着国家指好的方向走,可能就会抓住时代的红利。要是走偏了,或许就错过难得的机遇。
所以,老规矩。今天,我会把这篇文章揉碎了,用最浅显的语言,梳理一遍。
01
官方定调,AI的就业冲击不可避免
文章开头,就回答了那个问题:AI到底会不会影响你的工作?
国家的回答是:有影响,而且非常大。
来,看原文。文章开头就直接定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就业影响评估和监测预警,综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新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
与早期自动化仅承担标准化任务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理解、推理等认知能力,使得其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替代与创造并存的双重效应。
这几句话,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什么意思呢?
“早期自动化”,说的是我们过去理解的“机器取代人”,取代的是手和脚,取代的是流水线上那些机械、重复的体力活。
但现在不一样了。
国家明确告诉我们,如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它长“脑子”了,它具备了“理解、推理”的认知能力。这就意味着,AI将开始取代“脑力”。它不再是只会拧螺丝的机械臂,而会写代码、会画图、会写文章,甚至帮你做决策等等。
说白了,过去只是蓝领工人群体不安全,以后越来越多的白领、知识分子也不再安全。
而最后那个“双重效应”,国家的说法是“替代”和“创造”。
未来的就业市场,AI才是大哥。它既能让你失业,也能让你就业。
开头这么几句话,也许,你也察觉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气息。显然,国家也有些紧张,还有些紧迫。为什么会这么紧张?后半段给出了解释。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直接关系经济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因此科学研判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双重影响,挖掘就业创造潜力,防范替代风险,构建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成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课题。
简单来说,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前提,就是保障就业。
确定了这个核心目标,那下一步,就是搞清楚,AI真的能帮你就业吗?又是怎么让你失业呢?然后我们才能精准出招。
02
真实的AI:“造饭碗”,也“砸饭碗”
先说好消息,AI确实在“造饭碗”,也就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第二段里,藏着四个巨大的红利信号。
第一,无死角全行业覆盖。
原文是这么写的: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制造业、金融、物流、教育、医疗健康、零售与电商等多行业就业格局。
说白了,从偏体力劳动的送快递、做零售、制造生产,到重脑力的金融、教育、医疗等,都受到这波AI浪潮的波及。
第二,非固定雇佣工作增多。
原文里,这部分写的非常长:
在积极层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云计算架构师、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等本领域新职业快速萌芽生长,也催生了平台就业、数字劳动等新形态、新职业,还推动了医疗诊断、教育培训等传统岗位升级,通过人机协同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工作安全性。
简单来说,就是新就业机会不光会是全职,还有很多非全职。
比如“平台就业、数字劳动等”,换成大白话就是“外卖接单”、“众包”、“数字游民”等,这类非固定雇佣关系的工作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多。
第三,国家认证的“新赛道”。
新工种有哪些?文章举了两个例子:
2025年5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示拟新增42个新工种,其中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工种。
注意这两个新工种:AI系统测试员,和AI动画制作员。简单理解,可以把前者看作是专门给AI挑刺,后者是指挥AI做动画。在国家的定义里,这就是“人机协同”。
为什么单列这两个出来呢?其实这是在打明牌,告诉我们,这可能就是现在最缺人的岗位。
第四,AI人才供需比1:10。
这段最后,提到了现在的缺口。有多大呢?看原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人,供需比例达1∶10,这体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就业领域带来的巨大机遇。
超500万人的缺口,1:10的供需比。
这是说,现在真正能胜任AI岗位的人才可能才50多万,而市场至少需要550万。
也就意味着,当下的风口就是学好AI。谁最先把AI 学会学好,谁就可能吃到这波红利。
但是。但是,硬币总有两面。
坏消息是,AI“抢饭碗”的速度,可能比你想象得要快得多。
文章里直接拉了个清单:
人工智能高暴露职业率先受到冲击,如制造业流水线工人、软件工程师、客服代表、文书助理、初级会计等,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
注意这个词:“高暴露职业”。说白了,就是“最容易被AI干掉的工种”。而这波冲击,已经开始了。
再看具体的。制造业流水线工人,可以被自动化设备取代,这个我们早有心理准备。但后面几个,“软件工程师、客服代表、文书助理、初级会计等”。这些,都是传统认知里的“白领”,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完全准备好。
这份“高危”清单其实在说一件事: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只要是标准化、重复性、可替代性高的,都可能被淘汰。
还有后面那个词,“供需错配”。什么意思?
企业要掌握AI技能的人,但市面上太多只会传统技能的。这就叫“供需错配”。
在AI时代,这种“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将被急剧放大。
这还没完,后面有句话更扎心。
替代效应正从低技能岗位向中高技能岗位蔓延,同时基础设施与培训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放大了就业市场的分化风险。
注意看那个“数字鸿沟”,就是在说,会不会用AI,将决定你的效率、收入、职场地位等等。
再直白点说,社会贫富差距,很可能会因为AI的发展,被硬生生拉大。
这么看,AI带来的这股冲击确实很大。那我们准备好了吗?
03
当前的三大短板
接下去,文章给了非常坦诚的回答:
当前,我国就业制度与政策体系的优化进程滞后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难以对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生态系统性重塑进行前瞻有效地应对。
省流:没准备好。而当前,还存在三个明显的“短板”。
短板一,法律没跟上。
看原文: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面对平台用工、数字劳动等新就业形态,传统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已显模糊,导致劳动者在社会保障及职业安全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存在缺失。
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假设你做了个在网上帮人训练AI模型的工作。那请问,你算这家公司的员工吗?公司要给你交社保吗?你的劳动时间有保障吗?
在现在的法律下,这些都很难界定,非常模糊。
再看下一句:
算法管理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工作强度与绩效评估的公平性质疑,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
看着有些难懂,我给你举几个身边非常常见的例子。
送外卖,你必须在算法给出的时间里完成订单,至于你是闯红灯,还是逆行,算法不在乎。开网约车,打开APP,你会看到每天要求接的单数,要开路程量,至于你身体吃不吃得消,算法也看不懂。
这些都可以叫作“算法剥削”。平台或公司,利用“看不见的算法”,让你工作更累、收入更低、选择更少,你的工作完全被算法“牵着走”。
过去,我们经常看到这些问题被拿出来讨论,但很多好像都是不了了之。而这次的文件其实就是把这些事放到了台面上。以后,必须要管。
短板二,预警能力弱。
二是就业风险的综合治理机制存在短板,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岗位替代、技能过时等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及快速响应机制尚未健全,跨部门协同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对结构性失业风险进行早期干预。
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缺少一套有效的预警系统。能快速且及时知道,AI会对哪个行业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就像是明年AI能完美替代所有翻译,而今天我们还毫不知情。可真等到那一天到来,只会有无数人瞬间失业,一个行业突然就没了。所以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行业预警系统”。
短板三,教育迭代慢。
三是教育培训体系与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速度脱节,现有教育课程更新缓慢,职业培训的覆盖面与针对性不足,使得劳动者技能更新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供需错配,终身学习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学习成果难以与认证、就业紧密衔接。
最值得注意的,在这里全文第二次出现“供需错配”。什么意思?
企业想要会AI的人,学校还在教传统知识那老一套。结果就是,毕业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
好,当前的三个主要短板都找到了,接下来是不是该补?那该怎么补?
答案,就在8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里。基于这份文件,才有了接下去的四大对策。
04
国家的四大对策
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给出了四大对策。对我们来说,这些是要看懂的风向标。
对策一,创造新岗位。
第一句,就表明了态度:
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创造效应,探索促进就业的新增长方式和增长点。
大白话就是,既然防不住AI,那就主动拥抱它。
怎么拥抱呢?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进和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等各领域的模式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支持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催生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积极引导产业向人机协同方向转型,科学调节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切实提升就业稳定性与容量。
国家会大力支持AI产业。要让AI走进工厂、商场、社区等等具体场景里。说白了,就是鼓励大家去创新、去创造。
但,有个重要的前提,“人机协同”。
意思是,国家希望大家把AI做起来。但是,一定不能只有AI,没有活人。
最终的效果,是让人和机器配合工作。
对策二,完善法律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以后法律制度会不断完善之类。但是,有几句尤其值得普通人注意。
避免数字鸿沟、算法歧视等问题。鼓励企业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更合理的工作制度……实施精准就业过渡援助计划,针对不同人群建立失业救助和再就业援助制度……
我试着总结出,和我们关系最大的两点:
1、给算法“戴手铐”。
以后禁止利用算法出现压榨劳动者、年龄歧视等现象。
2、建立兜底机制。
如果你不幸被AI取代,国家会给你补贴,并鼓励你去培训,学习新技能。
对策三,健全预警系统。
建立就业风险预警系统,这条对策其实就是针对性地解决痛点。不过,有一条很值得关注:
制定产业政策时同步评估就业影响,对就业替代风险大的领域预先制定方案。
什么意思?
这是说以后出台什么产业政策,必须先算账:这政策会不会让人失业?有多少人失业?如果很严重,那必须要想好退路。
这也叫“政策前置”。提前定好政策,让产业按定好的方向走,最大程度预判风险,减少损失。
对策四,改进教育体系。
教育会怎么改?影响最大的是两点。
1、能被AI取代的高校专业,将被取代
看这句:
支持高校自主优化学科专业,开设相关专业应用课程,强化校企协同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探索共建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合作形式,加强相关特色专业建设,打通企业技术人才与职业院校讲师转换通道。
对高校,意味着砍掉那些会被AI替代的专业,增开AI相关专业。对老师,要既会教书,还懂企业实战。
2、技能可能比学历更重要
再看这句:
建立全国统一的终身技能账户,推行“微认证+学分银行”制度,完善学习、认证、就业衔接机制,帮助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未来,可能学历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技能”。
以后,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毕业生去应聘,企业在乎的可能不是“毕业于985、211”,而是看你有没有具体的“AI技能证书”。怎么看呢?打开那个国家建立的“学分银行”,里面将记录着你考的每一张证、参加的每一次技能培训。这些学习成果将像“学历证书”一样,被国家认可,也将成为你简历上的硬实力。
这就意味着,国家在鼓励你“终身学习”。
AI发展实在太快了,学校课本知识很难快速跟上,所以学校的教育很可能会变成辅助。要跟未来就业挂钩,更多的需要靠你自己去主动学习。
你看,“终身学习”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你保住前途的手段。
最后的话
呼。这份文件分析完了。你是什么感觉?
我的感觉是,非常紧迫,但心里有底。
这篇文章是官方写的,遣词造句之间,都透着强烈的紧迫感。
但是,又正是因为出自官方,让我们看到国家正在行动。一手抓技术发展,一手抓社会兜底。国家把正在做的事,统统告诉了我们。
国家担心的不是“AI让你失业”,而是“你的转型速度,跟不上AI的发展速度”。
所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想抓住时代机遇,走在正确的路上。靠的就是关注、解读这些官方文件。如果你看懂了,那现在可能就可以做些准备。
最后,我试着把我的三点想法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第一,不要站在原地,赌“AI离我很远”。
第二,不要对抗趋势,而要成为AI趋势的一部分。
第三,不要停止学习,让自己不断进化。
你的路,就在你脚下。关键是要迈出那一步。
与你共勉。加油。
参考资料:
1、《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2、《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