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合作用是万物生长的能量源泉,也是光合创投坚持的投资理念:不仅是资源的提供者,更是创新生态的共建者。作为深耕中国科技赛道的头部基金,光合创投正在通过“光合作用”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创业邦将陆续刊载光合创投的投资专栏「光合说」,分享投资背后的故事。
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研究异种移植的科学家们10月初齐聚日内瓦,在第18届国际异种移植大会上,共同分享异种移植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他们的工作曾一度被视为科幻小说的素材,利用动物器官来替换人类衰竭的器官,在过去被认为是个天马行空的想法。然而,随着科学家们持之以恒地探索,他们距离缓解全球供体器官短缺的世界性之困又近了一大步。
作为中国异种移植领域的佼佼者,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奥格”)是亚洲唯一,全球第二例患者移植时间超过6个月,全球第三家进入猪到患者临床研究的公司。中科奥格董事长潘登科在大会上就基因编辑供体猪的培育进展及未来方向做了主题发言,演讲结束后,海外同行纷纷向他道贺。
“我们获得了国际认可,中国在异种移植领域的贡献成功突破了零,中美两国正在共同推动异种移植的临床转化。”那一刻,潘登科底气十足。
“采用基因改造猪器官的异种移植手术已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国际异种移植协会主席穆罕默德·莫希丁博士也在大会现场表示。
美国FDA在今年年初批准使用基因编辑猪肾移植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注册性临床试验。紧接着,由中科奥格提供肾源的亚洲首例猪肾脏异种移植病人顺利完成手术,目前术后观察已超过8个月,展现了中国的基因编辑供体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今年9月,中科奥格完成了由光合创投联合领投的数千万元融资。
“异种器官移植是目前我们唯一看到的,在技术方向可以实现,有望解决人类因为器官衰竭而死亡的问题,是我们非常看好的一个大方向。中科奥格是目前这一领域国内最为领先的公司,团队的技术门槛非常高。”光合创投合伙人高健凯表示。
在目前全球30例猪-人器官移植案例中,中国团队完成12例,其中中科奥格参与10例,占比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在美国,数项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由生物科技公司United Therapeutics主导的一项研究中,第一名受试者刚刚入组并接受了十基因编辑的猪肾移植。
“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点,我们已经通过少量移植手术证明,猪的器官能在人体内正常工作。”哈佛科学家大卫·库珀博士说,“接下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移植案例,他们的结果会越来越好。”
种种信号显示,异种移植已开始全面进入临床转化时代。
01异种猪器官为生命供源
事实上,在成立中科奥格之前,潘登科已与克隆猪和基因编辑研究打了10多年的交道。
2002年,潘登科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动物遗传与繁殖学博士学位时,为自己的毕业课题选择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方向:体细胞克隆猪。
2005年潘登科成功培育了中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猪,为后续利用基因编辑猪实现异种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
博士毕业后,潘登科加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基因与细胞工程室,专注基因工程猪的研究。
“潘老师每天早上5点半就进实验室了,不到半夜他是不会出来的,天天就在实验室泡着。”农科院畜牧所的老同事说当时只要想找潘登科,去实验室准能找到他。
猪与人的器官大小、生理功能非常相似,但人体免疫系统始终会对异种器官产生排斥反应,很容易导致移植失败。
“异种移植早期国内很多人不相信这个事,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只觉得是个方向。我初步判断自己的技术是有可能解决基因带来的排斥问题,这个事可以做。”潘登科回忆。
为了攻克排斥难题,潘登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一方面“敲除”那些触发人体免疫排斥的基因,另一方面“添加”有助于免疫调节的基因,从而提升异种器官与人体的兼容性,培育适合进行人体移植的供体猪。
2010年潘登科成功培育了GTKO基因敲除猪,解决了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这一首要问题。之后在2010年至2018年间,他又陆续完成了10余种基因编辑猪的构建及验证,也因此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科奥格自主培育的基因编辑猪
供体猪的基因改造,不是编辑基因越多效果越好。
美国目前是十基因编辑,而潘登科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六基因编辑猪,敲除了三种会引起人体“超急性排斥和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猪抗原,转入两种“人补体调节蛋白”和一种“人凝血调节蛋白”这三种人类基因。通过筛选最关键的基因位点,避免因过多干预引入未知风险。同时精确调节转入基因的表达水平,中科奥格的猪肾-人移植研究取得了与美国同行目前使用的十基因编辑猪相当的存活时间。
“过度编辑会影响供体猪的正常生长,不可预知的基因变异可能性也会增加。但也不能过少,否则也会导致移植失败。” 潘登科认为,“要以最少的基因改动,实现最好的效果。”
高健凯评价道,跟国际同行相比,中科奥格的优势在于他们选用相对小型的猪种,更匹配中国人的需求,在基因处理上可以免去一些额外的基因编辑。此外潘老师对自己的技术也有自己的思考,哪些基因需要编辑,哪些需要敲除,有自己的技术路径考量,而不是盲目跟着国外的方向走。
02推动异种移植走向产业化
在潘登科看来,要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产业技术,推动基因编辑猪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当务之急就是要成立企业,招募人才,搭建规范的生产体系,建设产业基地。于是,他决定创业,通过市场化途径筹集资金、组建团队,全力推动技术走向产业化。
现在回望自己当年的创业决定,潘登科觉得自己颇有几分“无知者无畏”的勇气。那时的异种移植领域几乎一片荒芜: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可借鉴,专业人才屈指可数,各地政策也多处于观望阶段。
即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还是义无反顾一头扎了进去,身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太过冒险”。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言:“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只是纯粹地想做一件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
2018年,异种器官移植进入临床的讨论在国际上兴起,潘登科敏锐地抓住这一窗口期,带着科研团队来到成都,创办中科奥格,正式投身产业界。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鲜花,而是市场的冷遇。
一方面团队组建举步维艰。他曾邀请专业人才加入,但不少人认为这项事业至少“十年内看不到希望”,不敢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纷纷婉言拒绝。
潘登科明白,异种移植领域还太超前,甚少人能够看到其未来潜力。但既然已选择创业,开弓便无回头箭。
他将这段艰难时期比作红军退守井冈山,“人有时被逼入绝境,没有退路,这恰恰是最好的选择。”找不到现成人才,潘登科就培养自己的队伍。在中科奥格现有团队中,有不少人追随潘登科多年创业,从基础辅助工作做起,学习并逐步参与到关键科研操作中,再到如今成长为团队的核心骨干。
另一方面,基地建设从大家凑份子钱建起第一个猪场到2022年建成全国首家DPF(无指定病原体)医用供体猪培育中心,为临床提供了生物安全的医用供体。
“猪身上可能携带未知病原体,在器官移植后进入人类患者体内,可能引发致命疾病。”潘登科表示,在DPF基地中,技术人员通过剖腹产从相对无菌的子宫中获取猪仔,之后为其提供无菌的水和饲料,实现无菌培育。
此外,DPF基地也让中科奥格成功切入全球市场,有望成为异种移植产品的潜在供应商。潘登科表示,从DPF基地建成以后,公司便收到了来自日本、比利时、巴西等国的合作洽谈。
“眼下我们已经实现供体猪的自然繁殖和稳定传代,数量较少的改造,人源基因表达更好的效果,这是我们的优势。”潘登科一脸的自豪。
从源头的基因编辑,到中端的无菌化培育,再到终端的自我繁殖与体系化供应,中科奥格打通了异种移植供体猪的全产业链条,形成了完整生态闭环。
03改变器官移植未来的格局
高健凯直言,异种器官移植依赖多学科包括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种系繁育、洁净生产、临床实践,这些认知都需要长期积累。
“潘老师本人跨学科、跨领域的能力特别强,他不止是做一种器官移植,从早期做猪的克隆,到研究基因编辑;从如何做养殖,到临床前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异种器官移植免疫方案,还有临床的资源等等,每个环节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需要一个团队非常复合的能力,潘老师和他的团队在这些领域都有很深的积累。”在高健凯看来,公司的护城河很高。
光合创投副总裁王峙峤表示,潘老师在克隆、品系选育、生产这方面相当有经验。要做成异种器官移植,从基因编辑到克隆再到品系的培育,里面的技术认知和时间壁垒非常高。以基因编辑为例,他补充道,要将多个指定基因敲除且定向高表达多个特定基因,需要长时间实验以及非常高的行业认知和工程化尝试,没有10年以上的积累无法完成。
按照潘登科制定的三期战略,公司已完成一期(500头种猪繁殖)和二期(建成DPF基地),正步入第三期的规模化运作,探索商业化模式。

中科奥格DPF医用供体猪培育中心
目前,四川内江的DPF基地年产能约为100头,能满足公司未来三至五年的临床研究需求。预计到2027年左右,公司将进一步拓展至医用猪规模,满足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随着中科奥格在异种移植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公司也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成为主持国家卫健委关于异种移植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型组织方式项目”的企业。
此外,在制定行业标准方面,由中科奥格牵头,联合华西医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组建了四川省异种移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共同构建异种移植的基础研究、标准体系、监管路径等全套体系。
潘登科身边一位认识他30年的朋友回忆起2010年前后,异种移植领域曾涌入一批专家、研究人员,但最后坚持留下来做成的是潘登科。“他靠的是自己契而不舍,20年做好一件事的信念。”
听到朋友的评价,潘登科笑了,“我们这个早期最土鳖的团队坚持下来了。下一个阶段我们需要找人才,这个事情需要很多人一起才能做起来,希望有更多的团队投入到这个事业里,改变器官移植未来的格局。”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仅有不到10%的患者可以等到合适的器官。在中国,每年约有30万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需要移植,但器官供给仅2万例左右。
高健凯提到,“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当下器官短缺的最快方式,目前异种器官移植用的猪肾只是其中一个部位,猪身上的心脏、肝脏、皮肤、骨骼等,在未来尚有更多的应用待开发。我觉得这是一个平台性的技术,我们非常看好整个行业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潘登科的眼中,让异种移植从探索到可能再变为现实的梦想正在慢慢靠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