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插队”的核心,是精心设计的“公平感”

关注
所有“付费优先”模式的成败,都取决于一个核心“如何精巧地管理用户的”被剥夺感“。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ID:runliu-pub),作者:海盐,编辑:歌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前两天,网上有件事吵得很凶:

湖北恩施大峡谷,推出了VIP“优速通”服务。但只过了33天,就突然下线。

因为骂声,实在太大了。

我看到有网友解释说,这两年恩施大峡谷的排队问题饱受诟病。所以今年8月,推出了VIP“优速通”。一张680元的成人票,包含370元的恩施大峡谷“大联票”,和地面缆车、客运索道、接驳车等在内的快速通行。

其实,这就是一项“付费优先”的服务,因为让人觉得不公平,而被叫停。

图片

是的,不公平。

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出现了。迪士尼、环球影城,不也有“优速通”吗?而且卖得也不便宜,为什么它们就能卖得风风火火,还没被人追着骂呢?怎么到了恩施大峡谷这,“优速通”就不行了呢?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他们在日常经营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比如,做软件开发的,纠结要不要给付费最多的客户“优先响应”,而让其他用户多等两天。

比如,做线上社区的,犹豫要不要只把深度干货发给高级会员,而让普通用户看精简版。

比如,做社区健身的,盘算要不要让私教客户提前预约团课,而让普通会员延迟抢课……

他们和恩施大峡谷一样,都是想做一个新系统,但是都很纠结。既担心对用户区别对待,更害怕伤了一波人的心。而恩施大峡谷“优速通”这件事,就像是这些创业者的缩影。它展示了,如果“抄错了作业”,会是怎样的结果?因为最重要的,是背后对人性的洞察。

成功的“付费优先”模式,不止是卖“付费插队”。它最厉害的,是从心理上消解用户的“不公平感”。

怎么理解呢?得先弄清楚“付费优先”的本质。

01“付费优先”的本质,是把时间和便利明码标价

“付费优先”这门生意,本质上就是花钱省时间,买更多便利。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商业模式无处不在。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比如,主题乐园。

像迪士尼的“尊享卡”,或环球影城的“优速通”。多花几百块,买一张“优速通”,你就能直接绕过长长的队伍,跟着工作人员直接进去玩项目。这种不排队的体验,确实很爽。

比如,机场安检。

你去机场坐飞机,登机时会有专门的“头等舱通道”。有时候,甚至看不到头等舱的人。等你上了飞机,才发现他们早就坐好了。凭什么?就凭那张更贵的机票。

比如,网约车优先派单。

你打开打车APP,一看发现排队63个。往下一滑,有个醒目的“添加更多车型”,更贵了,但能打到的车更多了。或者,还有“加价派车”,可能你多付10块,就能立马从排队63,变排第3。凭什么?就凭你多花钱让平台优先给你派车。

还有一些,藏得更深。

比如,医院的特需门诊。比普通门诊贵上好几倍,买来的是跳过排队,直接见专家,得到更精细的问诊。

比如,银行的VIP。正常流程是取号排队坐着等,但VIP会有专门的窗口,甚至专门的工作人员。

比如,快递的加急。现在寄文件,会习惯找顺丰。比起普通快递,可能要多花一两倍的价格,但却能从三天送达,缩短为一天就到。

你看,主题乐园、机场、打车、医院、银行……它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把“优先权”打包成产品,卖给你。

它们的底层逻辑,其实都一样:

通过价格歧视来筛选客户,为有能力支付溢价的客户,提供时间效率和更多便利。

说白了,就是通过设置不同的价格,进行“用户分层”。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这太高效了。为商家创造了新的利润空间,也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刚需。理论上,这是个“多赢”的局面。付费用户花钱换时间,商家赚更多的钱,而普通用户……好像也没损失什么?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好像”上。

这个商业模式,建立在“打破公平”的基础上。

02“付费优先”的收益,建立在对“公平”的打破之上

“付费优先”这个商业模式,有个天生的“原罪”:

它所有的收益,都建立在对“排队”,这个全社会默认的、最朴素的公平规则的打破之上。

我们从小接受到教育,是“凡事讲究先来后到”。而排队,就是这种朴素公平观最直接的体现。但是呢,“付费优先”却明晃晃地告诉所有人:只要花钱,就可以插队。它挑战的,就是大家心里那杆最敏感的“公平秤”。

恩施大峡谷精准打翻了那杆“公平秤”。试想一下,你已经排了两个小时,又累又热,眼看快到你上车,结果来了个戴着“优速通”手环的人插到你面前。工作人员反倒拉住你,“那是VIP”。你会是什么感受?

愤怒,生气,一种被公然插队的被剥夺感。

恩施大峡谷的“优速通”,就是把这种“不公平”,赤裸裸地呈现在每一位普通用户面前。

图片

实际上,这种“冒犯”早就出现过。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比如,视频平台的“超前点播”。

你为了看一部电视剧,开了一家视频平台的会员,好不容易追到结局,却发现明晃晃写着“付费15元,提前解锁大结局”。一瞬间,质疑和愤怒冲上心头。凭什么我都已经是会员了,还要再花钱?这打破的是消费者对“会员”这个身份的公平感。

比如,氪金游戏。

玩游戏往往遵循“Play-to-Win”的规则,玩得好,就能赢。但氪金游戏不是,比的是“钞能力”。你再辛苦磨练技术,也比不过那些充钱的大佬。在这里,充钱越多就越强。

比如,海外高校“赞助生”。

有些海外名校有这样一个入学渠道,以向学校捐款的名义换录取资格。这套在国外非常常见的做法,经常被看作“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你看,这些其实都跟恩施大峡谷“优速通”是一回事。给大众的“不公平感”太过强烈,自然引来强烈不满。

所以,这对所有想做“付费优先”的运营者,提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如何在一个本质上就“不公平”的模式里,建立起一种“公平感”?

想找到答案,就要将目光投向那些成功的玩家。

03成功的“付费优先”,都在精心设计“公平感”

那些成功的“付费优先”,都不是简单粗暴地卖“插队权”。

它们围绕“付费”这个核心,进行了一整套基于用户心理,重建“公平感”的精妙设计。

我查找了些资料,试着总结出4种主要策略,分享给你:

第一种策略:物理隔绝,眼不见心不烦。

这是最高明的一招。说白了,就是让你看不到有人插队,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强的“不公平感”。

不信你看迪士尼。

迪士尼有一项服务叫“VIP导览”。只要买了这项服务,就会有一位专属工作人员带你们玩转各种项目。你不用去排长队,取而代之的是员工通道、特殊电梯等“隐藏入口”。那些排队的普通用户,根本察觉不到有人“插队”。

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让付费用户“消失”在普通用户的视野里。让他们享受特权,同时享受得悄无声息。

第二种策略:话术包装,让“插队”听起来高级。

“付费插队”有点刺耳。那,有没有委婉的说法呢?

比如,迪士尼的叫“尊享卡”,环球影城叫“优速通”,医院叫“特需门诊”,机场叫“头等舱”……

这些名字,自带光环,听起来就能让你相信,这就是花钱能得到的高级权益。同时,也拉远了“插队”这种粗暴说辞的距离。

只要话术包装够巧,就能把“不公平”的内核,用一张漂亮的包装纸裹了起来。

第三种策略:规则重塑,把“特权”变成“商品”。

买机票的时候,你会清楚的看到,座位被分成经济舱、公务舱、头等舱等等。这些“特权”被明码标价,也让你清楚的知道,花多少钱能享受到多少特权。所以,当你付款的那一刻,就表示你默认了“付费优先”这套规则。

在看到头等舱优先登机时,你得第一反应不会是“有人插队”,而是觉得“人家买了头等舱的票,先登机,很合理”。

当“不公平”被商品化、规则化后,它在大家心中的感觉,就从“被侵犯”,变成了“可选择”。

第四种策略:免费方案,不花钱也能享受“特权”。

这类方案一直都有不少。我还记得上海世博会期间,像热门的中国馆,就是要预约的。当时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只有早起入园,进园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专门的地方预约当天的参观时间。

还有东京的迪士尼,如果想参观“任天堂园区”,要在进园后立即在APP上抽签,抽中什么时间,就什么时间去。

另外,包括东京迪士尼在内的很多主题乐园,都有“单人通道”。相较于正常队伍,单人通道排队时间更短。这就是让排队成了一个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结果。

这些免费方案都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不花钱,也有机会获得“优先权”。这样反而能安抚很多游客的心理。

你看,物理隔绝、话术包装、规则重塑、免费方案……这些设计都像一把手术刀,不是在切除“不公平”本身,而是在竭力消除用户心中那股强烈的“不公平感”。

最后的话

说到底,创造特权很容易。真正难的,是怎么让一部分人享受特权的同时,还守护好普通人心里的公平感。

我们常说,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有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这份对人性的洞察,会很自然地融入进产品细节中。

但是恩施大峡谷这次,就没做好。它想用“优速通”解决排队难的问题,这个出发点没错。但错在,只看到“付费优先”的形,而没理解背后的神。更没有学来那一整套管理用户“被剥夺感”的精巧设计。

如果没有强大的同理心,你洋洋得意的锦囊妙计,只会变成“冒犯”。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