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ID:runliu-pub),作者:二蔓,编辑:歌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英伟达,最近可有得忙了。
7月31日,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网信办对英伟达,进行了约谈。约谈的核心,是要求英伟达就对华销售的H20算力芯片存在的漏洞、后门等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说明,并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
之后,英伟达多次回应。8月6日,还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一篇长文。这篇由英伟达首席安全官署名的文章强调,英伟达的芯片中,没有后门、终止开关、监控软件。
目前,对英伟达的审查,还在进行之中。不过,这确实已经不是英伟达第一次接受监管审查了。
2024年12月,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因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决定对英伟达进行立案调查。在美国,有报道称,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在对英伟达展开反垄断调查。在法国,竞争管理局还曾对其办公室进行过突击搜查。
看上去,英伟达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那么,英伟达是不是真的犯了什么事儿?否则,怎么会这么受人“关注”呢?
嗯……这个那个……我给你讲3个故事吧。
01苹果的“世纪对决”
2015年12月2日。美国加州圣贝纳迪诺。
一场袭击,震惊了世界。14条无辜的生命,戛然而止。
在血腥的案发现场,FBI的探员们,找到了一部属于袭击者的iPhone 5C手机。他们相信,这部小小的手机里,一定藏着解开整个案件谜团的钥匙。
但是,所有的探员,都被手机密码挡在了大门之外。而且,一旦输错10次,这扇门背后的所有秘密,都将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化为乌有。
于是,一纸公函,被送到了位于库比蒂诺的苹果总部。
一开始,很多人都觉得,这事儿还不简单吗。协助FBI,破解手机,抓住坏人,天经地义。但是,当苹果的工程师们看到FBI的真正要求时,他们都傻眼了。
因为FBI要的,不是让苹果帮忙“撬锁”,而是要求苹果动用自己最顶尖的工程师,为FBI专门开发一个,从未在世界上存在过的,特殊版本的iOS操作系统。这个被内部称为“政府系统”的东西,要像一个幽灵一样。它的唯一使命,就是绕过iPhone自己所有的安保系统。它要能废掉“输错10次就自毁”的武功。要能拆除每次输错密码后的时间延迟。
你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FBI就将得到一个“破解神器”。他们可以把这部iPhone接上超级计算机,用每秒百万次的速度,去疯狂撞击那扇密码之门。几天之内,任何密码,都将土崩瓦解。
这就不是“协助”了。这是在要求苹果,亲手为自己的保险箱,配一把能打开所有同款的“万能钥匙”。
苹果的CEO,蒂姆·库克,陷入了一个地狱般的两难困境。
一边,是FBI,是司法部,是遇难者家属,是汹涌的民意。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恶狠狠地对你说,怎么?你是要包庇恐怖分子吗?
另一边,是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一旦“万能钥匙”被创造出来,它就再也回不到潘多拉的魔盒里。今天,它可以用来追捕恐怖分子。明天,它就可以用来对付任何一个普通人。
库克知道,一旦他点头,就等于承认,你买到的iPhone,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属于你。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直有人攥着一把备用钥匙。
那段时间,苹果总部的会议室,就没有关过灯。最终,库克还是做出了决定。2016年2月16日,一封《给顾客的一封信》,出现在了苹果的官网上。
政府说,这个工具只会用一次。但这是谎言!一旦被创造出来,它就可以被无数次地用在任何一部iPhone上。你无法保证一个后门,只在好人手里使用。
这都不是回应了。这是宣言。
接下来的几周,苹果仿佛站在了整个国家的对立面。媒体的口诛笔伐,政府官员的轮番施压,像潮水一般涌来。对簿公堂的戏码,也即将上演。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突然,美国司法部宣布,撤诉。理由轻描淡写。我们已经找到了第三方,解开了手机,不再需要苹果的帮助了。
风暴,停息了。
苹果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并告诉了世界,信任,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来的东西。
这就是苹果的故事。一个,关于“原则”的故事。
02 AWS的“借船出海”
2010年代初期。中国。
当时,中国的互联网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史诗级的大爆炸。无数的创业者,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但是,他们的商业模式、用户数据、核心代码,都急需一个稳定、弹性的“数字地基”。
而全球云计算的领先者,亚马逊网络服务(AWS),正是合适的“基建狂魔”。
可是,它进不来。
一道无形的墙,横在了它的面前。这道墙,由两种极其坚硬的砖石砌成。一种,叫数据主权。法律的红线划得清清楚楚,所有在中国境内产生的重要数据,都必须留在中国。另一种,叫牌照准入。提供云计算服务的IDC牌照,是极其稀有的入场券,几乎不向外资发放。
这就意味着,AWS独特的模式,在中国彻底失灵了。它不能像在欧洲那样,让一个德国的客户,把数据存到爱尔兰的服务器上。也不能像在美国那样,自己买地,自己建数据中心,自己拉网线。
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出现了。
中国市场,渴望AWS的技术。AWS,也渴望中国市场。但是,隔海相望。谁也过不去。
那,怎么办?放弃吗?一个时代,就错过了。硬闯吗?那将是粉身碎骨。
在西雅图亚马逊总部的会议室里,AWS的精英们,一定是把中国的法律条文,翻了无数遍。最终,他们设计出了一套特别的方案。
这套方案,简单来说就是,魂进去,人不进去。
什么意思?
2016年,AWS正式宣布与北京的光环新网合作。后来,又在宁夏,与西云数据达成了类似合作。
合作中,两家中国公司,负责扮演“人”。他们在中国境内,投资建起一座座巨大而昂贵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柜、网络设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资产,都属于他们。他们持有那张宝贵的IDC牌照,作为法律上的“房东”,与中国的客户签合同、收租金。
而AWS,这家美国公司,负责扮演“魂”。他把自己全套的、与全球标准完全一致的AWS云技术、软件、API接口和运维体系,注入到了中国“房东”的身体里,以确保这具身体,拥有纯正的AWS血统。
一个奇妙的物种,诞生了。
当一个中国的程序员,在深夜里登录AWS控制台时,他所感受到的每一个按钮、每一行代码的响应,都和他在硅谷的同行,一模一样。
当有人支付账单时,收款方是“光环新网”。他的数据,正安安稳稳地躺在北京或宁夏的,由中国公司拥有的服务器机房里。
这套方案,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中国政府放心了。数据的“肉身”和“户口”,都在中国,完全符合监管。中国客户安心了。他们用上了世界领先的云,同时又100%合法合规。AWS也成功了。他在没有触碰任何红线的前提下,进入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AWS用一个“巧”字,顺应了规则,并告诉了世界,信任,可以通过精妙的设计来构建。
这就是AWS的故事。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
03微软的“玻璃房子”
时钟,拨回到更早的时间。21世纪初。
那是一个,整个中国都在“拥抱信息高速公路”的年代。从政府的办公楼,到银行的柜台,再到大学的机房。无数台电脑的屏幕上,都闪耀着同一个徽标。
微软的Windows。
这是一份荣耀。但同时,也是一份隐患。
因为,Windows,始终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箱”。它的心脏,那数千万行的源代码,被微软视为最高的商业机密,锁在了美国雷德蒙德总部的保险柜里。一个幽灵般的拷问,始终盘旋在监管部门的心头。
这个“黑箱”里,到底藏着什么?它有没有为美国政府,留下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后门”?在关键时刻,这个“后门”,会不会成为一把刺向我们信息命脉的尖刀?
这种担心,在当时,几乎是所有主权国家共同的梦魇。一个“消费者离不开,但政府又不放心”的麻烦,摆在了微软面前。
怎么办?
当时的微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如果,你真的担心,那么,我就让你看到,我的心脏,是如何跳动的。
于是,一个名为“政府安全计划”的构想,诞生了。
这个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微软决定,为中国这样的国家,专门建一个戒备森严,但又极度透明的“玻璃房子”。2003年,这个“玻璃房子”,在北京正式落地。它的官方名字,叫“源代码审阅中心”。
在这里,微软向中国政府指定的、经过最严格审查的安全专家,开源了他最核心的商业机密。也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完整源代码。
当然,这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开源”不太一样。专家们可以进入一个没有网络的、被严密监控的房间。可以在专用的电脑上,审阅、分析、编译、测试那些数千万行的代码。可以像侦探一样,用最先进的工具,去寻找任何可疑的漏洞,或者传说中的“后门”。但是,他们带不走任何一行代码。
可即便如此,微软的这个动作,也已经是商业史上的壮举了。
因为他主动把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被验证的“技术问题”。你看,我没什么要隐瞒的。我的一切,我的核心,我最大的秘密,都在这里。你随时可以来看。我随时欢迎你来看。我们之间,不应该有任何担心了。
这一招,直接融化了那层最坚硬的冰。
微软也用“开放”,换回了后续在中国的一系列发展,并告诉了世界,信任,不一定是给对方穿上更厚的盔甲,也可以是敞开自己的胸膛。
这就是微软的故事。一个,关于“诚意”的故事。
最后的话
好了。3个故事,讲完了。
不知道现在的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其实,英伟达遇到的一系列监管,面对的一系列麻烦,是注定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公司的成功,只需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当然,这已经足够足够难了。但是,还有一些公司的成功,必须还要获得各国政府的信任。
苹果,AWS,微软,还有今天的英伟达,都属于这第二种公司。
因为他们提供的,早已不是普通的商品。他们的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数字底座”。
你的操作系统(微软)、你的手机(苹果)、你的数据中心(AWS)、你的人工智能算力(英伟达)……当这些东西,渗透到一个国家金融、通信、能源、交通的毛细血管里时,它们就不再仅仅是商业问题,而是必然会成为国家安全问题。
所以,必然会带来担心,也必须对你进行严格的监管。不是针对。不是和你过不去。而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部门,都必须要履行的职责。
这件事本身,就是企业的一门必修课。
这是戴上皇冠时,必须承受的重量。
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