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造的下一个“英伟达”,将是系统级企业

关注
AI+制造正迎来爆发,谁能找到长坡厚雪赛道,谁就能率先登顶。

当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制造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这条“AI +制造” 的攀登之路,既有技术突破带来的机遇高峰,也有场景适配、成本控制等陡峭挑战。从智能工厂的效率提升到AI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创新,从机器人的场景落地到垂直领域的盈利突破,每一个细分方向都藏着产业升级的关键密码。

华登国际合伙人苏东,长石资本创始合伙人汪恭彬,盛景嘉成主管合伙人王晓辉,东方富海合伙人、上海管理总部总经理王兵,金沙江联合资本管理合伙人王国成,水木创投创始合伙人吴勇围绕《勇攀AI+制造之巅,创业公司的新机会》展开圆桌对话,共同拆解最新趋势与投资逻辑。

以下是各位嘉宾在创业邦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大会上的对话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image.gif

AI如何赋能制造?

主持人:在AI趋势之下,制造+AI细分赛道也更繁杂,不同领域对AI+的需求差异很大,请问当前哪些细分领域对于AI改造的需求是最迫切、商业化空间最大的?

苏东:我认为智能制造是AI最重要的落地场景之一。生成式AI与制造的结合可以分为三类机会:第一,数据与软件协同。上一代AI已经在设备智能化方面发挥作用,现在更关键的是打通制造环节和数据,通过数字孪生、ERP系统等平台,让生成式AI参与生产管理和缺陷检测,实现从交付结果到工厂工艺的全流程优化。第二,制造反向赋能AI。以英伟达产业链为例,高计算芯片、高压直流电源、液冷系统等环节的需求巨大,制造的创新为AI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第三,生成式AI的长思考能力。如果未来AI能够形成更强的自主推理,将帮助工厂从计划到生产再到交付实现真正的闭环,而不仅仅停留在软件辅助。

汪恭彬我们从2017年开始投资硬科技,早期更多关注工厂自动化设备及其产业链,但当时自动化还未结合AI。走访企业时,我发现同样的两条产线,设备与人员一致,却可能有5个点的毛利率差异,这对AI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需求:能否通过一体机或AI找出差异原因。

我们关注两大方向:一是AI基础设施,手机和汽车仍是最大的AI终端,上游芯片、材料等仍有巨大机会,我们已布局硅光芯片等项目;二是自动化程度高的工厂如何借助AI提升生产效率,例如让“有脑”的机器人更好结合场景,提高工具和效率。

王晓辉:AI现在正成为新一代基础设施。回顾互联网发展规律,硬件基础设施成熟后,会出现关键的载体,然后才是应用爆发。在PC互联网时代是电脑,移动互联网是智能手机,而在AI互联网时代,载体将更加轻便、沉浸、方便,为新产品提供机会。以AR眼镜为例,我们从底层IC驱动芯片、显示芯片到光机、波导镜片、全息镜片及整机进行了布局。很多产品已相对成熟,如声音处理等,显示本身也是有潜力的赛道。我相信在AI推动下,这类载体将带来上层应用和商业模式的爆发,尤其在AI制造方向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点。

王兵:我们今年在具身智能领域布局较多。我认为,具身技术的发展路径是先工业、再商业、最后家庭。家庭使用的人形机器人还较遥远,但工业应用即将临界。未来1-2年,很多类人形或人形机器人将进入工业领域,处理传统自动化难以完成的任务,如3C产品组装或非规则柔性物品处理。我们布局了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垂直行业机器人,以及具身算法和数据。灵巧手是关键,一旦达到接近人手水平,将解锁大量工业场景,这是我们近期重点布局的方向。

王国成:因为我有设计院和传统制造业的背景,我对制造业有直观理解,也和很多投资项目关联紧密。我投过一个项目,通过低代码和模块化设计,用AI生成70%-80%的图纸,解决了电梯制造等设计重复性问题。在建材行业,我们用AI替代专家系统优化燃烧条件,还投资了数字孪生和工业智能体项目,用工业视觉做表面缺陷检测,甚至材料合成也能用AI,这都是垂直领域的应用。从去年起,AI公司开始盈利,工业垂直应用增长快,创业机会很多。

吴勇:我们过去10年做AI投资,涵盖语音、具身智能、灵巧手、机器人、医疗诊断、药物筛选和汽车设计AI工具等。AI在政府和环保场景能显著提升效率。算力是基础设施的重要方向,在算力、光模块、互联互通、算力共享方面,我们也在布局。总体来看,AI在各行各业都具前景,目前还在萌芽阶段,哪个领域能先产生巨大价值仍在探索。

如何判断创业企业的技术路径?

苏东:我们关注的初创公司不仅限于智能制造,要善用大厂、大模型能力,同时建立壁垒。在落地商业场景中,数据积累和飞轮机制很重要,实现按客户需求付费的闭环。初创公司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如阿里、Deepseek、谷歌或OpenAI,并深度挖掘客户价值。路径稍长的场景更优,因为模型能力不能完全覆盖,需要人工参与,这能积累小模型能力,降低API调用成本,形成良性闭环。

汪恭彬:对于to B的AI+制造企业,我看重的是能否真正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具备一定的乙方思维。相比2017、2018年,今天对创业者和投资公司的要求都更高。我觉得三类能力都很关键:第一,战略能力,是否可以判断市场和未来天花板;第二,组织能力,可以组建强团队并善于协作;第三,技术能力,要有独占性。总的来说,满足客户需求最关键,同时建议选择毛利率合理、不太卷的行业。

王晓辉:在前沿科技领域,技术路线的选择非常关键。以AI眼镜为例,要实现更沉浸式体验,需要微显示,而微显示有多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比如亮度、视角、体积和成本差异。作为投资人,我们通常会选择一个过渡路线,同时布局终极路线,利用中国制造能力把中间方案成本降下、良率做上、效果实现。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这意味着要深入分析、研究,并与客户和行业专家调研,做到“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降低布局风险。

王兵:我们看项目主要有几个判断标准。第一,赛道要“长坡厚雪”,也就是说希望它能持续增长10、20年甚至更久,比如GPU或人形机器人,能长期高速发展。第二,在这些赛道里找到最好的团队,包括创始人的技术背景和团队的磨合度。第三,迭代速度非常关键,比如英伟达能快速推出新产品,通过高速迭代击败竞争对手。最后,我们偏好系统型企业,不只是硬件、软件或算法强,而是三者兼具,并且有完善的生态能力,我们希望投资的企业在该领域能成为类似英伟达的存在。

王国成:关键是找到好的方向和赛道,以及优秀的团队和领头羊。领头羊是主导的“火车头”,而团队要融洽、能力互补。除了资本支持,我也愿意提供一定的能力赋能。

吴勇:现在行业发展太快,迭代速度也很快。新产品出来可能有数百家公司在做,但最终能活下来的只有少数。关键是看谁能找到真实的应用场景、团队优秀、方向正确、速度够快。作为投资人,我们要选择最好的团队和方向,才能找到在竞争中存活的同路人。

关于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

9月24-25日,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 在杭州拱墅举行。本届大会由创业邦主办,由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指导,拱墅区委人才办、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管委会联合主办。近3年,大会全力以 “AI + 科技资本” 为主线展开,汇聚众多优秀的早期人工智能及硬科技科技公司、知名投资机构、产业大公司。本届DEMO CHINA以“觉醒·共生·超越”为主题,现场揭晓了《2025值得关注的AI创变者》《2025值得关注的硬科技创变者》两大企业榜单,汇聚机器人*智能硬件、AI创新应用、智能制造、医疗科技等前沿科技赛道126家早期企业同台竞技。同期还发布了《2025最受赞赏的风险投资机构榜》,吸引213家投资机构齐聚杭州。致力于打造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早期科技企业展示及链接平台,十余年来,DEMO CHINA吸引47000 +创业企业报名,1506家企业登台展示。其中,623家企业成长到 A 轮以后,327家企业参与后进入下一轮融资,35家企业成功上市。

瑞兽分析海报.jpg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