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落幕,谁是真正大赢家?

“‘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效应,重构了体育产业的商业逻辑——赛事不是目的,而是撬动全域消费的杠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袁一音,编辑:徐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3座城市,516名球员,85场热门对决,历时176天横跨7个月——2025年,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在泰州队的夺冠下圆满落幕。

决赛现场有创纪录的62329名观众。赛事累计吸引超240万现场观众与超20亿线上观看人次。从首轮场均上座7745人,到淘汰赛场均4万人,持续攀升的人气印证了空前的号召力。

然而,“苏超”的影响早已超越赛场。它以“业余球员+城市对抗+全域联动”的机制创新,证明了群众体育可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为全国输出了一套全新的赛事经济范式。

在这场现象级的狂欢背后,还有哪些深层效应?

重构赛事商业:江苏经济成大赢家

苏超真正的胜利不止于赛场,还在江苏经济的账本上。

传统认知里,票根是消费的终点;但在苏超的玩法里,票根才是流量转化的起点。“十三太保”的同步共识,让一张小小的门票,裂变成了连接住宿、餐饮、交通、零售等场景的“通行证”。

每到比赛日,各主场城市通过在街区、商圈设置巨型屏幕、美食市集和文旅摊位,打造出众多“第二现场”,承接主赛场外溢的观赛热情。配合多部门的协调策应,各景区门票免费、酒店折扣、“文旅+交通”联票等措施,将观赛人群高效转化为旅游消费群体。“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效应,重构了体育产业的商业逻辑——赛事不是目的,而是撬动全域消费的杠杆。

图片

江苏,市民在饭店内观看苏超直播

数据显示,苏超前六轮赛事在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大场景中,合计实现服务营收近380亿元,同比增长42.7%;1—8月,全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四分之一决赛日,盐城在发放400万元消费券,联动超过2000家商户;国庆中秋期间,三场淘汰赛推动南京、徐州、南通三地主场的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其中外地游客181万人次,增长13.4%。

疯狂的破圈效应,推动了赛事赞助思路的转变。过去,区域赛事的赞助多由本土企业包揽,然而苏超从最初的6家本土赞助商起步,迅速扩展至包含全国性大牌在内的30多个合作方,并形成了多元、开放、共存的赞助新生态。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常州一家烧烤店,赛事未火时,它以1.5万元低价赞助获得了广告位;赛事爆红后,主办方坚守契约精神,未涨价也未撤牌,让小店与商业巨头同台亮相。这一案例也成为苏超商业伦理的经典美谈。

流量的转化还延伸至城市IP的塑造与产业机遇。电商平台上,“苏超”定制球衣、应援T恤持续热销;直播间里,水蜜桃、“叫南哥”帆布包等特色产品销量激增。赛事甚至拉动了产业链上游——有草坪供应商透露,今年7月订单同比增长了20%。

图片

苏超文创销量火爆

透过足球的影响力,苏超还成了招商引资的柔性平台。常州借此组织“外企友人看苏超”等活动,邀请来自20多个国家的250余名外企高管,以“赛事观摩+城市考察+合作洽谈”的模式,将世界第一大运动的热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机遇。

图片

“外企友人看苏超”,图源:常州发布

为了将短期热度固化为长期动力,江苏省在政策层面迅速跟进,已将“苏超”纳入《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从偶然的爆款事件升级为稳定的政策红利。

对其他省份而言,苏超提供的不只是模板,更是一种方法论:以赛事驱动,将消费促进、产业联动与城市招商融为一体,构建区域经济的特色内循环路径。

从地方到全国,从业余到专业

苏超的一鸣惊人,源于它对两件事的把握:既以“人情味”打破了体育的精英壁垒,又以“专业度”筑牢了赛事顺利推进的根基。

“人情味”首先藏在参赛阵容里:65%的选手来自教师、学生、快递员等各行各业足球爱好者,淮安39岁村支书戴虎替补登场打进第100粒进球,苏州高二学生寇程仅用1分17秒创下最快进球纪录。这些普通人的高光时刻,更易引发广泛共鸣,为赛事注入了贴近大众的底色。

更有意思的是,直到赛事举办4个多月后的9月底,江苏体育局发言人仍笑着表示,冠亚季军的奖金数额还没定,奖杯也还在设计中。如此有别于传统赛事对冠军荣誉或商业功利追求的“松弛感”,更凸显了苏超作为群众体育的纯粹性。

然而,仅靠人情味并不足以支撑“网红”的长期价值。苏超能够节节攀升乃至品牌沉淀,还在于将职业标准系统性地融入了业余赛事的运营框架。

比如,苏超创下了多个标志性的“第一次”: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央视转播的地方业余联赛,首个在淘汰赛启用VAR(视频助理裁判技术)的业余赛事。移师职业体育场、邀请中超名哨执裁关键场次等举措,共同打破了“业余等于低标准”的固有认知。

面对初期用户“抢票难”的反馈,组委会启用了全省统一的“预约+摇号”购票平台,用公平机制解决体验痛点;尝到节日办赛的甜头后,又马上决定把下届赛程提前至5月,充分覆盖“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这一系列高效响应,也对应了苏超是盘活区域文旅生态升级的枢纽。

图片

苏超购票平台,图源:网络

设定商业规则时,苏超也展现出清晰的边界意识。据港媒报道,苏超有“商业合作三不原则”:不允许城市符号被商业化捆绑、拒绝博彩类赞助干预比赛、严格控制广告时长。这些规则看似是限制,实则是“双重保障”——既不让商业利益破坏“普通人参与”的纯粹性,也不让“松弛态度”变成“无序运营”的漏洞。

实际上,虽名为业余,但职业联赛的四大收入支柱——转播权、赞助、周边开发与比赛日收入,苏超都已搭起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从某种程度上说,苏超的崛起,还标志着“主办方”角色的阶段性觉醒。过去,地方政府在体育赛事里多是辅助,承担成本却难分享核心收益,投产比倒挂,导致体育发展没得到足够重视;如今他们发现,绕开传统体系后,完全能开辟独立的产业通道,把税收、消费、城市品牌价值等核心收益留在本地。

这一转变的深层动力,来自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大众对体育需求的升级——它倒逼了办赛者“良性内卷”:必须创新、廉洁、服务到位,否则就将被市场淘汰。这也是对过去垄断模式下“混日子、换汤不换药”状态的颠覆。

归根结底,“人情+专业”模式的起点与归宿,均是真实的公众需求。苏超的实践印证了,精准对接并服务于“球迷至上”,一项赛事才能找到可持续的生命力。正是看似矛盾特质的融合,成就了全国性传播、品牌影响力提升与联赛模式雏形构建的多重突破。

图片

大屏显示球赛观看人数

每个省市都想拥有一个“苏超”

苏超的成功,掀起了全国性的群众体育赛事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江西、内蒙古、四川、重庆、河南、湖南等省份乃至数十个地级市,均推出了各自的“某超”“某BA”赛事。辽宁甚至提出了“推动举办东北地区城市足球联赛”

在借鉴江苏模式的基础上,各地赛事均注重本土化创新与市场化实践,围绕社交传播、票根经济、品牌赞助与市场运作等核心展开。

从实际效果来看,“赣超”与“浙BA”的表现相对良好。数据显示,“赣超”首轮场均现场观众达1.3万人,直接门票总收入约50万元;进入淘汰赛阶段,单场观众数更是突破5万人,接近“苏超”单场6.1万人的纪录,显示出强劲的群众基础与市场吸引力。

相应地,首轮开赛后,“赣超”联动江西全省景区接待游客量突破12万人次,带动的综合消费收入达门票收入的40倍以上。其中,滕王阁景区凭球票提供八折优惠,客流量环比上涨27%;鹰潭乡村民宿预订量激增300%,效应显著。

图片

江西开行球迷观赛专列

不过,效仿容易,扎根难。苏超的成功,离不开江苏各地相对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便捷的高铁网络,以及出圈的“十三太保”热梗。而其他省份在推进类似赛事时,普遍面临区域经济不平衡、商业价值持续激活难度大等现实挑战。

比如,“豫超”曾因转播效果与场地条件受到观众吐槽;“川超”则因筹备时间紧张、地区间经济与足球基础差异等问题一度延期。尤其是地理与交通限制,更成为不少地区的“硬伤”,比如四川的阿坝赛区,地处高原,从成都前往需4小时车程;广东粤东西北地区的高铁覆盖率亦不及苏南。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为一场球,赴一座城”的跨城观赛体验。

尽管存在挑战,但区域性赛事依然展现出另一重深远价值:不止于消费拉动,更在于夯实足球运动的本土根基,为年轻球员和青训成果提供了宝贵的“半职业”成长环境与检验平台。

以南通队为例,这支苏超常规赛冠军队伍,平均年龄仅20岁,阵中35名球员均来自同一家本土青训俱乐部,创始人为圆足球梦,曾数次变卖房产坚持投入青训,历经十余年耕耘,终为南通点燃了足球的星火。类似效应也出现在“赣超”中:513名参赛球员平均年龄23岁,60%为学生身份,多数人持有国家一、二级运动员证书。

由此可见,区域赛事要想找到自己的“爆款基因”,不能仅停留在复刻“苏超的样子”,更需在市场化运营中找准经济、交通与文化的结合点,依托赛事体系反哺本土足球人才培养,形成经济与体育“双向奔赴”的可持续生态。

最后:

或许我们不必执着于寻找“下一个苏超”,更应着力让包括苏超在内的地方赛事,跳出“网红周期”的局限,沉淀为可持续的区域发展引擎。

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的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已达42.3亿平方米,较“十三五”末期显著增长36%,公众日益多元和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汇聚成一股强劲的内生动力。

当赛事不再是单纯的商业符号,而成为连接人心、联动产业的纽带,我们便能看到更具活力,也更贴近民生的体育经济图景。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