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全食在线(ID:iallfood),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最近,由于某餐饮品牌的公关翻车,大众对预制菜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影视圈有预制影帝、预制爆款剧集;现实中就有预制食品、预制菜。
虽然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我国对预制菜的标准也有非常清晰的界定,但由于部分商家用半成品佯装预制,并低买高卖;叠加食品安全等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大众心理对预制菜仍存在芥蒂。
最近,“预制奶茶”话题冲上热搜引发激烈的讨论,难道肥宅快乐饮也要翻车了?

评论区里,网友们炸开了锅:
这和我自己冲香飘飘有什么区别?
放了多久了?隔夜的还能喝吗?
所以我不是在买奶茶,而是在买“罐头”?
“预制奶茶”其实不是新鲜事。从“想把你捧在手心里”的优乐美,到一年被喝掉xx杯,杯子连起来能绕地球xx圈的香飘飘。某种程度上,其实“预制奶茶”陪伴了我们很久。

起因是有网友在小长假期间,碰见某茶饮品牌将奶茶提前做好封罐放进冰箱。一些茶饮品牌也曾将提前在店里做好的奶茶,拉个小车或者在街边支个简易的铺子,在街边摆摊售卖。前段时间全食在线报道过星级酒店纷纷出街摆摊,看来奶茶行业也需要摆台来吸引人流,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
其实,“预制奶茶”这件事本身是先有需求,后有市场。品牌摆台摊卖“预制奶茶”,主要有这么几点考量。
首先是节约时间。商家先把原料提前准备好,一榨,一冻,等天气热的中午一拿出来,消费者不用等待就能立即喝上。就比如在人山人海,游客乌泱乌泱的景区,恰好方圆十里又只有一家奶茶店,游客就不得不在在口渴与排长队买饮料之间二选一。这时候提前做好奶茶,放到保温箱里,能减少顾客排队等待时间,还能化解顾客烦躁的情绪。
其次就是场景方面,受店面限制,有的奶茶店可能辐射范围不广,可有效触达的消费者较少。这时候拉上个小推车或者上面安着透明玻璃的三轮车,恭喜你,这下你就有了移动“店铺”,街边吆喝摆摊,爽哉爽哉。

虽然预制奶茶对商家来说优点颇多,但面临的争议也不少。
小编在各个评论区上蹿下跳的像猹一样吃瓜,发现大众对所谓“预制奶茶”的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新鲜程度。要是现做现卖,或者提前几个小时,大众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是隔夜或者原料不新鲜不干净,可能大众的容忍度就没那么高了。所以商家在摆摊之前,最好立个牌子在旁边,写明制作时间,对产品质量表态,写明卖不出去奶茶如何处理。这样大众的抵触情绪或许会没那么大。
消费者的心态是复杂且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对“新鲜现做”有执念;另一方面,在特定极端场景下,消费者对“便利性”的需求会压倒一切。试想,在40度高温的游乐场,孩子渴得大哭,此时你是愿意排队半小时等一杯“现做”的,还是立刻从保温箱里拿到一杯冰镇解渴的?答案不言而喻。这种“即时满足”成为了预制奶茶最核心的生存土壤。

最后,“预制奶茶”可能也没那么好当。这东西有门槛,制作流程复杂、原料久放易坏的奶茶可能不好提前做好摆出来卖。能推车摆出来的都是简单好做、配料少的,可以规模化大批量生产的。因此,我们看到的“摆摊预制奶茶”多为柠檬水、基础奶茶等品类,绝非偶然。这些产品配料表简单,糖浆、茶汤、果汁等原料的稳定性高,不易在短时间内变质或产生风味分层。相反,那些加入了新鲜水果块、奶盖、糯米等复杂小料的奶茶,不仅制作繁琐,保质期也更短,几乎无法胜任“预制”的角色。这无形中为行业的“预制”划下了一条质量红线。
所以消费者其实也并不用过分担心“预制奶茶”品质,当然在这背后如何构建消费信任,就需要商家多琢磨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