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潜atom”(ID:deepatom),作者:孟烦了,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数字人”要出现了第一股了,2025年10月底,数字人运营商硅基智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向“港股数字人第一股”发起冲击。
硅基智能以“硅基文明”作为核心理念,致力于通过AI技术打造“硅基劳动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人就是最主要的抓手之一。借助数字人这一产品,硅基智能在2025年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约为529万元。
“小而美”的硅基智能,通过聚焦大客户,暂时摆脱了亏损。不过,在数字人赛道逐渐红海化后,硅基智能还要面对盈利薄弱与竞争压力双重夹击。
八年三轮技术跃迁,资本“期待”上市兑现
2017年8月,连续创业者司马华鹏在AlphaGo引发的AI热潮下,带着“硅基文明”这一超前理念创立硅基智能。
彼时,大部分AI企业还在以计算机视觉为基础开启研发,硅基智能选择了差异性,选择从交互门槛较低且技术相对成熟的语音赛道切入,推出“硅基智能语音”平台,主攻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客服场景,以此验证AI替代重复人工劳动的可行性,不仅收获了首批标杆客户与现金流,还积累了市场信任。
2019年之后,伴随着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硅基智能推出首个AIGC数字人,正式进入虚拟数字人领域,将语音技术与图像技术融合,打造出“硅基数字人视频”产品,让“硅基劳动力”具备了具象化形象和更自然的交互能力。
2024年,在大模型的风口下,硅基智能推出多模态大模型DUIXONE,完成“生命3.0进化”。
在三次技术跃迁过程中,硅基智能形成了硅基数字人克隆凭条、硅基模型平台、硅基DUIX平台和硅基劳动力服务平台,商业模式从最初的“卖工具”逐步转向“卖结果”,提供完整的API调用平台,业务涉及DUIX智能交互、虚拟直播、视频生产以及智能客服等。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照收入计算,2024年硅基智能在中国的数字人智能体赛道排行第一,在中国数字人智能体行业中持有32.2%的市场份额。
伴随着数字人影响力的增长,硅基智能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从2017年成立后,硅基智能已经完成了8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了10亿元,吸引了包括腾讯、红杉智盛、招银基金、国新基金、澎湃资本、和君资本、深圳共赢等众多资本的入局。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9年完成1.15亿元的独角投资后,在2020的C轮融资中腾讯再次携手海松资本等再度投资,腾讯如今合计持股16.58%,为第一大外部股东;此外,在2025年5月,硅基智能获得嘉兴高新的2亿元D轮融资,投后估值来到了31.5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硅基智能的C轮融资还停留在2020年,时隔近5年,能够再度获得嘉兴高新的2亿元入股,可见资本对于其上市前景的认可。
虽然硅基智能已把“对赌”风险清理完毕,但腾讯、招银基金、国新基金、嘉兴高新持股比例分别高达16.58%、11.81%、6.80%和6.35%,对于硅基智能上市还是有一定的期待。
A面红利:“小而美”战略开辟B端增量市场
2025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硅基智能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孙凯表示,硅基智能的海外合作伙伴今年收入已超过1亿美元。不过,招股书显示和他说的有一些不同。
招股书显示,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硅基智能的营收分别为2.23亿元、5.31亿元、6.55亿元和3.26亿元;2023年后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38.12%、23.40%和11.26%,每年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
在百度、腾讯、京东、科大讯飞等众多巨头的布局中,硅基智能能够保持领先,一方面离不开技术的积累,另一方面在于小而美的灵活性。
作为技术型创业公司,硅基智能以数字人智能体为战略核心,已经完成了145项授权专利,其中注册发明专利数量137项。按照20年的有效期,硅基智能还可以享受很长时间的技术红利。

硅基智能作为中国数字人智能体领域的领军企业,通过聚焦B端市场的“小而美”战略,聚焦细分场景、主打轻量化解决方案,同时借助技术复用与灵活模式挖掘增量价值,当前正从细分场景适配、成本优化、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收获红利,在快速增长的AI市场中建立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针对中小B端客户预算有限、需求相对简单的特点,硅基智能推出云端订阅服务。招股书显示,硅基智能的产品单价在0.55万-2.5万元区间,这类产品可满足多数中小B端客户的基础需求,如基础版AI电话客服、简易克隆视频生成等。标准化产品能实现批量交付,避免了定制化项目的冗长周期,既提升了交付效率,也让中小B端业务的边际成本持续降低,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AI已经被纳入国家重点战略,政务领域成为数字人应用的重要试验田。许多地方政府的基层单位、街道办等,需要数字人来做政策宣传、办事指引等基础服务,这类“小而美”的政务B端需求持续增加。

早在2019年,硅基智能就帮南京银行推出了数字员工男生“楠楠”和女生“晶晶”。2023年,司马华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计划在2025年为各行业提供1亿“硅基劳动力”。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5年10月底,硅基智能已向电信、金融、医疗、教育及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超过8万个硅基劳动力,距离目标依然有差距。
报告期内,五大客户分别为硅基智能贡献了56.4%、57.7%、78.9%、87.5%的营收,其中最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已经从2022年的16.6%飙升至2023年的64.4%,对于大客户变得更加依赖。
B面挑战:盈利薄弱与竞争压力双重夹击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数字人智能体市场规模20亿元,全球市场规模41亿元。尽管预计2030年中国市场将达155亿元,短期内市场需求尚未达到“百亿级”规模。这对于硅基智能来说,是个艰难的开头。
报告期内,硅基智能的亏损分别为1.1亿元、1.0亿元、1.1亿元、829.0万元,3年半累计亏损超3亿元。不过,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为528.9万元,扭亏为盈。
硅基智能将盈利归因于“战略聚焦大型客户,减少对资金流不稳定客户的投入”,这导致平均客户价值从2022年的38万元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13万元。这种销售策略的转变,让硅基智能的平均获客成本大幅提升,2025年上半年获客成本15.8万元,技术达到了2022年的2倍。

当前直观看来,对于大客户的依赖,并未让硅基智能运营成本下滑。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硅基智能的销售成本分别为1.37亿元、2.87亿元、4.30亿元和2.23亿元,逐年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硅基智能的研发投入为6653.9万元,较24年同期下滑18.95%。虽宣称拥有自研“炎帝大模型”及升级后的多模态大模型DUIXONE,但轨迹招股书招股书未充分披露核心算法专利细节,难以证明其技术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未来的挑战同样在于如何确保长期竞争力。
报告期内,硅基智能的流动负债分别高达9.29亿元、10.77亿元、1.9亿元和1.44亿元,在2024年解决赎回负债后,硅基智能的流动负债大幅度下滑。不过,2024年贸易应付账款依然高达1.16亿元,同比增长20.83%;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2352.7万元,同比增长51.13%。25年上半年,这两部分费用依然高达8711.1万元和3361.7万元。
截至2024年末,硅基智能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8221.6%,同比扩大61.82%;投资现金流净额-111.4万元,同比减少101.05%;融资现金流净额-141.9万元,同比减少63.98%;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82亿元,同比增长7.69%。好在硅基智能在2025年完成了D轮融资,让其在2025年6月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来到了3.04亿元,大大缓解了现金流压力。
当前,盈利根基薄弱的硅基智能,依然有一定的现金流压力。同时毛利率波动下滑,2023年达45.8%的高点后,2024年降至34.3%,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滑落至31.6%。硅基智能大客户采用的“竞争性定价”策略,让其毛利率下滑,但也反映出在逐渐变大的竞争压力下,硅基智能的议价能力下滑。
数字人赛道吸引力大增,百度、腾讯、华为等大厂凭借自身大模型技术和生态优势强势布局,魔珐科技等垂直厂商也在细分场景突围。大量玩家涌入拉低了行业技术门槛,同质化竞争加剧。硅基智能为抢占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让步定价,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在竞争压力之外,硅基智能的销售体系曾经出现了一些调整。2023年数字人直播风口时,抖音2023年5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承认数字人直播合法性,但严格限制AI驱动直播。在这个背景下,硅基智能主动减少代理商的依赖,2025年上半年代理商的贡献仅占总营收的1.7%。

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以及2025年6月30日,硅基智能的代理商分别为66家、251家、157家及89家。在竞争压力大幅增长之时,对于代理商的投入的减少,或让其他友商获得这一部分渠道。
当前数字人市场规模尚处于培育期,行业竞争与监管压力持续升级,硅基智能的上市之路既是对其八年发展的检验,也是行业商业化进程的重要试金石。未来能否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盈利能力,将决定其在AI数字人赛道的长期竞争力。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