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新能源智能矿卡公司铱钼科技已完成超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助力碳佳迈向量产与商用化新里程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创新产品研发
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3.9万辆,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32.8%。今年前2个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77万辆,同比增长22.8%。(财联社)
偶然,还是必然?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今日(3月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综合这些因素和1、2月份的产销情况,我们综合研判,认为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生产和销售将实现稳定增长。为了维持这种好的趋势,工信部将着重从五个方面推进我们的工作。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要加快国内资源的开发,稳定国际合作供应,做好关键原材料的保供稳价。要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加强智能化拆解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水平。(第一财经)
赛力斯与华为在深圳签署深化联合业务协议。新平台下首款旗舰车型计划于2023年发布,将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并在后续陆续推出多款全新车型。赛力斯公司的联合业务目标是2026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100万辆。同时,赛力斯和华为双方还将进一步推进联合创新中心的成立。
过去5年赛道头部公司的变化分析和趋势展望
阿里国际站发布了最新的跨境指数,显示过去一年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海外商机快速增长了245%,需求市场主要来自欧美,其中英国、德国、爱尔兰、美国、新西兰是充电桩搜索热度前五的国家。据预测,海外充电桩未来还有将近3倍的需求空间,成为国内外贸企业的新机会。
经历了高速的增长之后,2023年双碳赛道还有哪些黄金的发展机遇?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天眼查上市公告显示,1月30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称公司2022年预计年度营业收入突破4200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60亿~170亿元,同比增长425.42%~458.26%。对于业绩增长,比亚迪表示,公司勇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推动盈利大幅改善,并有效缓解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板块盈利承压,但受益于海外大客户份额提升及业务结构优化,实现了业务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项目投资金额高达9.2万亿人民币(含台湾),新能源产业已经成新兴科技产业的重点投资领域。2022年中国(含台湾地区)新能源行业内投资资金主要流向风电光伏,金额约3.4万亿人民币,占比约为36.9%;储能投资总额2.7万亿人民币,占比约29.3%。锂电池储能投资总金额2.2万亿人民币,占比约为23.6%;氢能投资总额超6800亿人民币,占比约为7.4%。
随着全新新能源车型曝光,吉利品牌官宣即将推出中高端新能源系列。据悉,该系列聚焦新能源车型,会由多款全新纯电/插混/增程产品构成,将搭载最新智能技术和全新设计语言。
乘联会发布数据,预估12月乘联会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73万辆,环比11月约增长0.4%,同比去年12月增长约45%。全年预估新能源批发在649万辆,较2021年的331万辆,同比增96%。12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产销态势较强,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等领军厂商保持强势良好态势。近期14家厂商批发销量万辆以上企业的全月销量占比84%左右,这些企业的12月预估销量为61万辆,按照正常结构占比预测12月的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在73万辆,有希望创出乘用车厂商销量历史新高。(证券时报)
在新能源领域,创业者要把握真正的趋势,同时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并坚持长期主义。
1月1日,针对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终止,岚图汽车官方宣布将为用户提供限时90天的补贴。据悉,2023年3月31日前,全国用户购买岚图FREE全系车型都可无门槛享受30000元补贴。(贝壳财经)
2B市场的火带不动2C
银保监会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研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关政策措施。银保监会将继续引导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会同相关部委指导政策性银行用好金融工具,引导商业性银行保险机构同步跟进配套资金支持,加快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银行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大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12月22日发文表示,近5年来,我国城市快递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城市内短途派送运力需求持续大增,为具有零排放、适合短途配送等特点的电动物流车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2022年11月的新能源专用车市场销量2.8万台,同比增长63%。2022年1-11月达到22.9万台,同比增长71%,增速较强。今年新能源专用车走势已经大幅超强于传统轻型车市场。(证券时报)
日前,吉利汽车公告称,计划分拆旗下的高端电动品牌极氪在美国交易所上市。记者注意到,除极氪正积极寻求IPO外,包括广汽埃安、东风岚图、阿维塔等多个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都计划独立上市。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传统车企分拆旗下新能源品牌独立上市是一个风口,谁先成功上市,就有机会融到更多资金来发展,这对大部分车企而言都是一条适合的电动化转型之路;并且有利于提升子品牌自身价值,释放发展潜力。(中国证券报)
客服微信: cyzone2019
产品服务升级,如需试用本功能,敬请移步至睿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