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镜像娱乐,作者Ashley,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第38届金像奖颁奖典礼落幕,一众奖项瓜熟蒂落。
黄秋生凭借《沦落人》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的是《三夫》曾美慧孜 。虽然《无双》的双男主都与影帝奖杯失之交臂,但拿下最佳影片的《无双》无疑是最大赢家,斩获七项大奖。
香港电影,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似乎从不缺好电影。这一点,杜琪峰知道,吴宇森知道,王家卫知道,徐克也知道。
无论是市井如《古惑仔》,还是浪漫如《重庆森林》、无厘头如《功夫》,油尖旺的狭窄街道,炫目的霓虹招牌,是永恒的经典。
周润发永远是记忆里手持双枪的小马哥,周星驰永远是能让人笑着流泪的尹天仇。华仔伟仔永远不老,哥哥永远风华绝代。
王祖贤、林青霞、张曼玉、朱茵、邱淑贞、张柏芝……一个个名字是否能让你想起曾经香港电影的风光无两?
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狭隘,可也最长情
总有人说,华语电影最高成就三大奖中,金像奖最狭隘。
是的。从一开始,金像奖就是狭隘的。
创立于1982年,每年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组织与颁发,采取奥斯卡式的工会投票制,旨在鼓励优秀香港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奖项,是香港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
工会投票制决定了评选主力就是那些人。在赛制中,第二轮决定性的投票由各个工会投出,各工会对对应的奖项会加权重5%。也就是说,如果导演协会投最佳导演奖,那么权重就是25%,其他工会是20%,结果难免受到资历影响,所以,我们看到的总是那些人:刘青云、梁家辉、惠英红、许鞍华、徐克……
而金像奖的参选影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中的两项:
1. 导演必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2. 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
3. 最少有6个主创人员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曾经将《霸王别姬》拒之门外的金像奖,近些年姿态更开放些,比如说,第三个规定曾经的数量要求是8个。
再比如说,2012年,金像奖增设“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2016年的最佳女主角,内地女演员春夏;2018年国语军事题材影片《红海行动》获得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8项提名。
但不管如何开放,金像奖始终立足香港电影。
每一年颁奖典礼台下坐着的,香港电影的脊梁,大多年过半百。
去年的最佳男主角古天乐,49岁。
今年的最佳男主角提名也很眼熟:吴镇宇、黄秋生、周润发、郭富城、姜皓文。
颁奖嘉宾更是如此。今年最亮眼的,莫过于《特警新人类》主演吴彦祖、冯德伦、谢霆锋、李璨琛一起颁发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响效果奖。
再次获得提名的郭富城,这次以电影《无双》入围,与同剧的拍档周润发、吴镇宇、黄秋生和姜皓文争影帝。虽然今年没能将最佳男主角收入囊中,但前年他已经凭《踏血寻梅》成功获封影帝。
已经获得过两届视后的香港女演员胡定欣和“新人”这个身份似乎已经毫无关系,但今年她还是凭着《逆流大叔》获得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的提名。虽然胡定欣入行16年,但这是首次登上大银幕。
台下是香港电影曾经的星辉灿烂,台上得奖的是耕耘多年的熟面孔。
从名单来看,这确实是香港电影一个自娱自乐的party。
总有人觉得金像奖圈地自萌,该学学金马奖的大气,对更多影片开放入选。殊不知,“香港电影”这四个字,是他们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
严苛的参选条件天然淘汰了一批好电影,是为了保证香港电影的纯粹与独立,也是长情的香港人对香港电影的捍卫。
是毫无悬念的一届
也是意义深远的一届
即将走过第38个年头,金像奖今年也多少想制造些“惊喜”。
去年国庆档的黑马《无双》,因为获得双男主最佳影帝提名,打破《卧虎藏龙》《无间道》《功夫》《十月围城》等电影16项提名的记录,一举获得17项提名。
斩获12.73亿票房的《无双》,是2018年度票房排行榜第14名,猫眼评分为8.9分,豆瓣评分也高达8.1分。
因此毫无悬念的,《无双》会包揽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多个奖项。
除了最大赢家《无双》,《逆流大叔》、《翠丝》和《沦落人》分别获得11项、9项和8项提名,很可能有黑马诞生。
金像奖仿佛想用《无双》破纪录的17项提名告诉大家,香港电影还在奋起,明天会更好。
但狂欢背后,还是透露出香港电影整体的没落。
奖项很多,但提名的影片来来去去都是那么几部。可选的香港电影实在太少了。
2018年,香港院线电影产量不到80部。周润发、郭富城、吴镇宇等中老年明星还在一线,90后的香港演员断层严重。
今年春节档,从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到成龙的《神探蒲松龄》,昔日的票房保证、港片巨星,一齐遇冷。《新喜剧之王》豆瓣评分5.7分,《神探蒲松龄》仅得3.8分。
集结了刘青云、张家辉、林嘉欣的《廉政风云》,讲的还是经典的廉政公署故事,麦兆辉自编自导,在本港夺得票房第一,却在内地遭遇惨败,累计票房1.14亿,豆瓣评分仅5.4分。
那个曾经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黄金年代,那个最大的华人年度电影盛事之一,或许只能留存记忆中了。
合拍片崛起,
香港电影人的北上之路
金像奖的影响力,来自于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和香港演员。
上个世纪80、90年代港片鼎盛时期,港片畅销日本、韩国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典型代表就是成龙。他的电影在台湾、日本的票房远远超过香港。
那时,香港是东方的好莱坞,港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绝对的票房优势保证了金像奖的含金量。
而时过境迁,市场萎靡,演员断层,香港影人的北上已然是大势所趋。
陈浩民、黄宗泽、佘诗曼等都是曾经在香港有过知名作品后来离开的演员。
不仅TVB的熟脸们纷纷进军内地,幕后的电影人也有了更多在内地拍摄的作品。比如陈可辛,从《中国合伙人》到《亲爱的》,无论口碑还是票房成绩皆不俗。比如周星驰、徐克、林超贤,在内地开公司,开工作室,与内地资本市场打成一片。
十多年来,香港电影市场靡颓,内地电影市场崛起,这番此消彼长之间,两岸合拍片风生水起,香港电影越来越呈现与内地电影融合的姿态。
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大热门《七月与安生》是合拍片,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许鞍华凭借合拍片《明月几时有》当选最佳导演,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中合拍片《红海行动》有8项之多。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合拍片拥有更多的观众,也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更多的收益。
“香港电影已死”的说法已经传了好几年,每一次出现危机时,这言论便不胫而走。
实际上,香港电影人已经做出了努力。
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张家辉这样说:“香港电影圈从来都有一个很强的应变能力,不管今天是合拍片,或者未来跟印度、非洲、美国合作,他们又做出怎么样的应变处理,我觉得香港人都特别快、特别有能力去适应每一个不同的环境。”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