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OKR失败之后,老板应该明白的道理

2019-09-23
并不是OKR不适合中国的企业

fd0d83b26015c573a07fbabd371ef539.jpg

OKR是最近关注组织的创业者,不会忽视的话题,有很多企业把OKR投入到了实践。但是无论大小公司,我们都观察到了不太给力的结局,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提炼了以下四种推进OKR的错误做法。

最近听一个朋友介绍康德,康德说人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感性,靠感觉,被动的去认识这个世界;

第二个阶段,知性,可以去做一些分析了;

第三个阶段,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是少数人才有的能力,它要求知识的“彻底性”;

第四个阶段,德性,我出于道德而遵守道德准则,没有别的目的,因而是自律的。

朋友说,在中国一直是崇拜理性,靠强人来治理社会。

这个社会性格在企业组织里也有明显的体现——老板是最聪明的,他的认知维度是最高的,他的知识是“彻底的”,其他人由于认知受限,只能跟随和听从,这样效率最高。这样的一套思维模式,导致了很多公司引进OKR之后,往往以落败收场。

1

杜绝一言堂下的“O”

老张的公司非常成功,已经在港股上市,团队班底十多年了,一直跟着老张。为什么大家愿意跟着老张,因为老张的决策,之前证明都是对的,而且大家跟着他分到了钱。所以尽管他有一言九鼎、朝令夕改的风格,但是大家还是对他很信服的,没办法,他就是智商高,比一般人强。

最近老张感受到公司确实大了,如果还是按照之前,他说了大家照办的路子走,行不通了,刚好市场上再次刮起了“OKR风”,以老张的学习能力,突击看了四五本书,基本上就融会贯通了,清明小长假之后,老张把自己理解的OKR开始在公司推行,召集了公司将近五六十人的中高层团队,一起规划各自的“O”和“KR”。

这才到6月份,公司内部已经有共识了,OKR基本作废了,咱还是继续听老张的吧。

那么明确第一点,一言堂的公司,是不适合OKR的。为什么?因为OKR的一大作用,就是激发大家的能动性,去挑战不可能。而一言堂的公司,习惯以及有思考能力的,只有老板一个人而已,其他人已经学会了或者说只能老板说什么,大家做什么。如果老板不改变,一个工具而已,大家也是很难改变的,即便是曾经非常优秀的公司。

2

忍受其中的反复

老王的公司,跨越互联网和制造业,团队规模千人以上。从2016年开始,老王就考虑到必须要用管理有杠杆作用的管理工具,把整个系统管理起来。2017年开始,管理层开始选定OKR,因为这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创新业务,必须要把每一个细胞激活,公司才有在执行上超越竞争对手的可能性。

但是推行了一段时间,公司对这个东西是否有价值产生的怀疑,创始人老王也觉得,这个东西真的能产生价值?但是团队的管理又是迫在眉睫,在业务、组织、资本的多重压力下,老李得了神经痛,嘴巴都合不上了,医生要求,必须放下工作休息一段时间。

没办法,为了能活着,老王把工作交待给团队后,去了一趟大理。在四顾无熟人的大理,老王梳理自己的困境,其实最紧要的就是把团队激活,这样事情才有人来做,他看书,思考,看书,思考,最后坚定下了决策,OKR必须搞下去,它符合公司尊重人才,以及创新型业务的需求。

回到公司后,老王召集全公司管理层开会,宣布坚定不移的推行OKR,全公司拥抱OKR。尽管这个决策做了之后,在推行过程中,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老王都扛住了,因为他知道,搞定了,大家学会了,自己才能真正“轻松”。

这个磨合期大约经历了三个季度,终于老王的公司OKR得以真正推行下去。

那么明确第二点,任何管理体系的实施,都很难一帆风顺和一步到位,OKR也是。最重要的是CEO是否真的相信,因为除了CEO没有人有这个权力去推行和支持这个事情。

3

要有在线系统支撑

OKR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只要管理者有决心,哪怕是一张白纸,也可以帮助团队规划自己的“O”和“KR”,但是随着团队大了以后,如果个人的OKR只是停留在每个人的文本文档里,就很难做过程管理和追踪。

OKR的管理理念并不复杂,所以也不需要复杂开发,或者去购买昂贵的目标管理软件,甚至有些管理软件,还会把OKR的精神带偏,比如引导团队做任务的层层分解,最后变成了任务摊派。OKR的在线管理其实很简单,简单的系统工具就可以做到。如果自己公司的开发资源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规划开发。如果没有开发资源,日报工具就可以实现。

老王公司的OKR得以最后推进下去,也得益于他们自己开发的OKR系统的帮助,能够做到个人OKR的跨时关联,一个人的周计划要跟他的季度OKR关联,季度OKR要跟年度OKR关联。系统上都可以高效检查。同时,老王要求大家的OKR彼此要做支持,不能喝酒的时候是兄弟,一看OKR的规划,我根本不支持你,那不是真兄弟。在系统上会看到,有的人的OKR是孤立的,不能跟别人产生协同,那么在公司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这种OKR的价值不大。

4

持续的跟进

企业的底层有四个要素,第一是文化,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相信什么样的理念,他们想服务谁;第二是愿景,这群人准备走向何处,以及走多远;第三是战略,他们的取舍,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第四是管理体系,也就是落地前三项的工具。

OKR只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不能完全替代掉管理。OKR也是不万能的,它不能代替正确的判断,强有力的领导和创造性的企业文化。但如果这些要素能够到位,OKR就有发挥的土壤。

OKR的精髓在于执行,在于跟进。如果只是在季度末和季度初才想起来OKR,那么其实OKR失效的可能性就很大。在美团早期的伙伴们的眼里,阿干的管理,就是六个字的精髓“早启动,晚复盘”,从而阶段性成就了一家公司。

在舵舟服务的很多高效公司,日报被运用成特别有效的过程管理工具。很多公司也推行过日报来做过程管理,但是三大原因导致最后放弃:

1.老板一开始支持,后面自己不写,也不看了;

2.大家写日报的方法是错的,写成了流水账,只写今天干了嘛,这种信息对于信息互通和决策,帮助是不大的。

3.日报之间是孤立的,没有反馈。

能够很好支撑OKR的日报写作方式是什么呢?

第一,写法上,每天的安排,有没有跟你的周计划相关,周计划又是跟季度OKR相关的,不要是零散的动作;

第二,每个人学会理清:我责任之下最重要的事儿,然后把分支都归属到最重要的几件事下面。你每个月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每周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可以低于三件,但不能多于三件。

第三,写一个任务的时候,不是写动作,比如我今天开了会,开会不是目的,你开会达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你的目标的意义是什么,这才是信息传递的价值所在。

当类似于日报这样的管理工具用好了以后,不仅能很好的支撑OKR的推进,还能够清晰的辨别人才。如果一个人连目标无法理解,他在日常推进的时候,自己写日报都非常难受,写出来的东西,大家看着也难受,连自己最重要的事情都说不清楚。

5

用好OKR,方便你我他

我们并不缺少目标,但我们的团队一直在不断地相互背离着。在任何时候,组织当中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在做着错误的事情。对我们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知道这些错误的事情到底是什么?用好OKR,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这个问题的。

回到刚开始提到康德的朋友,我问他,是不是中国公司的组织,就适合“理性”治理呢?他说不是的,当我处于高位,我不愿意跟你平等对话,你就只能听从,因为资源在我手上,你没有办法。但是当我意识到,跟你平等对话,能够激发你,从而让组织更好,我这么做了,其实人是可以马上就被激发出来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大。

并不是OKR不适合中国的企业,也不是中国的员工思考的能力差,而是作为公司的高层,对于组织的成长,有没有深度的思考,理解,以及真的相信,并愿意承担过程中的成本。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