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百年巨头的狭路相逢,彭博击败道琼斯及路透集团的故事——《布隆伯格自传》读后小记

2019-11-05
布隆伯格认为,欣欣向荣的彭博与那些胆怯的、衰败的公司不同之处,在于公司上上下下的人。

编者按:本文系创业邦原创作品,作者南立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布隆伯格自传》是最近看得比较过瘾的一本书,整本书叙述的逻辑很清楚,故事性也很强。书中对学业、职场、创业、政治和慈善的自我回顾,对生活、家庭和亲人的积极态度,对商业上的战略和竞争、收购与内部创新的总结,以及对上市或是保持私人公司的深入思考,对于我们这些创业中的人而言,都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1.png

《布隆伯格自传》

在不到20年间,他从零开始创办的一家金融和商业信息公司,打败了两家百年巨头道琼斯与路透集团。字里行间难免不经意间透露出一种自信、智慧、强悍及霸气,作为一个曾经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一个39岁开始创办公司的创业者、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三次从政的政治家,布隆伯格确实有这个底气。当然,也可能因为是自传,所以不一定能够客观,我们看不到B面。但至少,从他勤奋积极的人生中遇到一两朵自己所需的火花,也已足够。

小公司击败百年大巨头

陷入中年危机的布隆伯格之所以选择创业,实属无奈。当年,他被工作了15年的所罗门公司解雇,带着1000万美金的分手费,开始了创业。那是1981年10月1日,39岁的布隆伯格带着4名前同事开始出发。没想到的是,创业第二天,有位同事就跑来找他,希望获得比其他三人更高的报酬,倔强的布隆伯格当然不会答应。所幸的是,剩下的三个同事则一直留在公司。在布隆伯格写这本自传的时候,他们三位已经在公司待了快40年。

三位同事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从零参与创办的彭博,竟然有一天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金融、财经信息服务提供商,在全球180多个国家有19000多名员工。在《福布斯》2019全球富豪榜上,布隆伯格以555亿美元的身价位居排行榜第9位,排在他前面一个是身价623亿美元的马克·扎克伯格,排在后面一个是谷歌创始人之一的拉里·佩奇,身价508亿美元,目前也还是高于我们的两位科技富豪马云(第21位,373亿美元)和马化腾(第20位,388亿美元)。

2.png

布隆伯格和新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在一起,从左至右依次是迈克尔·布隆伯格、查克·泽加、施刚达、邓肯·麦克米伦

布隆伯格和硅谷的那些创业者不同,成立之初没拿到VC的钱。他也讨厌VC,告诉大家要把银行和风险投资家当成最大的敌人。他觉得现在社会,即使成熟企业做6个月规划都难,而让人讨厌的VC却要求创业者做5年的计划,这不现实。他坚持认为:“创业之初,在没人知道产品长什么样子,有没人买的情况下,谁会做收入预测呢?”

原来,他刚出道时就被一位知名VC否决过。那位投资人在两家成功公司担任董事,认为他们根本干不成。但内心高傲的布隆伯格认为那个VC自以为是,生于富豪之家而不劳而获,还指指点点告诉创业者该怎么经营公司。一气之下,不差钱的布隆伯格就用自己的离职补偿金开始了创业之旅。

即使发展壮大之后,布隆伯格也继续跟资本保持距离,不让彭博走向公开化的资本市场。出乎意料的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彭博竟然能成功打败两家同样在金融信息领域存活了一百多年的巨头上市公司。反观彭博的强大对手,一个是创办于1851年1月的路透社,这家公司1984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分别上市,另一家是创办于1882年的道琼斯,在1976年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

“固执”的布隆伯格坚持认为,不上市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因为上市公司必须得有具体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能中途改变方向,而未上市的彭博则没有这个顾虑。现在来看,从财富值和公司规模来说,是否上市确实对他和公司都没太多影响。

在选择创业方向时,马上进入不惑之年的他,没有跳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也不想回到老本行——做个经纪公司,和老朋友们竞争。综合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之后,他确定要为金融机构提供实时的债券信息。布隆伯格发挥了销售的特长,把机器预售给美林,但货到付款。有了这个合同,他们几个人就动手开发。

3.png

彭博产品

跟今天的创业者一样,他们坐着出租车,带着完工的样品去交活儿。但不一样的是,他们幸运地成功了,造出的第一批产品是22台终端机。为此,美林后来还成为了彭博的股东,当然,后来股份又被布隆伯格分批买了回去。从买盒饭、招聘员工、签署每一份合同……布隆伯格基本上都是事必躬亲。从做债券信息开始,他们后来又增加股票的实时信息,同时不断迭代产品。到20世纪80年底末,彭博已经在纽约、伦敦、悉尼和东京建立了办事处,拥有遍布40多个国家的5000多个客户,业务每年增长25%-30%。

20世纪80年代,德励(Telerate)成为彭博终端的主要竞争者之一。1985年,道琼斯收购了德励部分股份,并不断增加到股份92%。90年代中期,已经套现的高管基本没有斗志,收入急剧下降,并且拖垮了道琼斯公司。以至于到了1998年,道琼斯不得不将德励再次以10亿美元的价格卖出,元气大伤的道琼斯公司于2007年被默多克收购。因为在彭博终端机上也会播放道琼斯的新闻,同时《华尔街日报》还在免费用彭博的数据,1988年的《华尔街日报》上刊登了布隆伯格的专访,相当于帮他打了很大的免费广告。深谋远虑的布隆伯格害怕被道琼斯公司断供新闻,就拉着曾经专访过他的马特,于1990年建立了彭博新闻社。

1990年,道琼斯公司也意识到了危险,声称不再安装彭博的终端机,《华尔街日报》发了个声明正式向彭博宣战,反而提升了彭博的名气。另外一家公司拓新(Quotron)当时市场占有率超过60%,于1986年被Citicorp收购。被收购后的业务也是糟糕得一塌糊涂,Citicorp又将其转卖给路透社,还给路透社倒付了1亿多美元。路透利用这次收购建立了自己的数据部门,但最终还是决定退出实时股票债券数据这一细分赛道,这个部门于2007年又被黑石收购。在竞争激烈时,路透社高傲的高管曾经把新开发的系统称之为“布隆伯格杀手”,而这又一次提升了彭博的声誉,等于免费帮彭博做了宣传。

2007年,路透和彭博的另外一个早期竞争对手汤姆森集团合并。这样一来, 彭博早年的重量级对手随着收购案而灰飞烟灭。可见,收购对大公司也并不一定合适,尽管小公司创始人能够变现,但收购的产品和服务很难持续具备竞争力。尽管彭博是20世纪80年代最小的公司,但也是唯一一家保持原样而且一直不断快速成长的公司。创始人布隆伯格认为,其实面对巨头并不可怕,如果拼资本肯定不行,只能拼智慧和更好的服务,找准差异化竞争点,小公司还是有机会的。但如果创业者进入的行业是众多斗志昂扬的小公司,那反而更麻烦。

历史总是似曾相识

历史总是有些惊人的巧合。跟保罗·朱利叶斯·路透(1816~1899)和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一样,布隆伯格也是犹太人。路透出生于德国,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或许因为都有犹太人的基因,他们天生的商业嗅觉非常灵敏,在公司经营上,都非常强悍,总能在关键点上做对决策,在政治、技术变革引起的商业变化的大时代中,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同时对产品和服务一丝不苟,能够把公司做大做强。

和约瑟夫·普利策、查尔斯·道(1851-1902)相仿,布隆伯格也是个成功实现美国梦的代表。用他的话说,美国是个充满奇迹的国家。1942年,布隆伯格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爸爸是马萨诸塞州梅德福镇牛奶厂的会计,犹太裔。书中透露,他的祖父母从东欧(有可能是俄国)移民到美国,他的外祖父母则出生在美国。母亲则是一个思路独立且开明的女性,他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勤奋工作、不断学习的精神,以及有雄心壮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些让他一生受益。

布隆伯格的出生地梅德福镇是波士顿郊区的蓝领集聚区。他在当地读的是公立高中,那儿的孩子没人上大学,学校主要做职业教育。布隆伯格高中时利用业余时间在一家电子公司兼职,结果遇到一位好心的技术天才,熟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就帮他推荐去那里读大学,于是他顺利进入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种好运气一直延续到他申请哈佛商学院。成绩本平平的他,最后一年奋发读书,原本成绩都拿C的他,通过努力全部拿到A。性格外向、喜欢交际的他一直是学校兄弟会主席以及班长,叱咤校园。结果,他顺利拿到了哈佛商学院的入学通知。

1966年从哈佛毕业时,他没有去高大上的高盛,而选择去了当时规模还比较小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做交易和销售。因为所罗门公司的面试官和执行合伙人都更加亲切和平等,虽然薪水低于高盛,但他从此一干15年,一周6天,每天12小时。他一直是明星员工,热爱他的工作,从销售到合伙人只用了6年,在公司里奇迹般上升。但最后几年,他因和新任直属上司不和被调去管理计算机部门,从此为创业埋下了伏笔。之后所罗门公司和另外一家公司合并,布隆伯格则在合并后被公司解雇。

路透、查尔斯·道、普利策、布隆伯格这四个创始人的父亲都很早就去世。道琼斯的创始人查尔斯·道的父亲在他六岁时就去世了。路透的父亲在他13岁时去世,普利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时病故,母亲另嫁他人,他因此在17岁时离开匈牙利去了美国。与他们相比,布隆伯格还算幸福,父亲在他拿到哈佛商学院录取通知的前一年过世,当然,他的母亲则是100多岁的高寿。或许因为父亲早逝,四人也都是家中的长子,他们都很有责任感,做事也更加拼命,无论在职场还是创业,他们都一往无前,不留退路,也没有靠山。

路透是电报时代的幸运儿,他抓到了从信鸽传输股票和债券信息的时代到电报时代的媒体巨大变革机会,也抓住从法国加来到英国多佛搭建海底电缆的通讯时代变革,在伦敦创办路透,传递股票信息,从而能成为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当面对哈瓦斯的飞鸽传信时,路透是电报这个新传输技术的最早采用者,而且他选取了不同的市场英国伦敦,而非哈瓦斯通讯社的大本营法国巴黎。当面临前东家哈瓦斯通讯社的竞争时,穷小子路透是光脚不怕穿鞋的。路透社传输的也是相对标准的信息,因此能够脱颖而出,并且伴随大英帝国的兴起,走向全世界。路透的儿子自杀离世后,孙子也在一战中阵亡,路透社被传承给了职业经理人罗德里克·琼斯,这家公司便从“王国”走向了“共和制”。琼斯隐退前则引入新闻社主协会和英国报纸联合社,它们各占路透社一半的股份,路透社变成了英国新闻界共有的财富。

道琼斯则和路透一样是从股票信息传递开始的,也是相对标准的信息产品,道琼斯抓住了美国资本市场及铁路和工业革命的兴起,用手抄的方法给客户提供股票和债券信息。伴随着美国经济繁荣和华尔街的信息正规化和透明化的进程,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具有巨大历史意义和价值的道琼斯指数,以及衍生了《华尔街日报》。查尔斯·道去世后,公司卖给了更有进取心的克拉伦斯·拜伦,由他的后人继承,并成功引入经理人,伴随着二战后美国的崛起,成功地在全世界扩张。

普利策也成功于美国南北战争后经济崛起的大时代,他抓住了美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大机遇,铁路和工业化带动了更多人对经济和政治新闻的渴求。但是仅仅作为媒体,在内容和政治评论上发力起家的《世界报》就更为辛苦。虽然普利策在印刷设备上进行了投资,但不具备垄断性,毕竟内容不是可以标准化的产品,又加上《世界报》是比较传统的私人企业,当普利策去世后,由于没有形成好的传承,他的媒体慢慢销声匿迹。

所以当80年代初布隆伯格创办彭博时,虽然面对的是道琼斯和路透社两位百年巨人,也没啥可怕。历史永远在技术转换的当口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道琼斯和路透虽然都拥有庞大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但不免笨重,难以灵活应变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冲击。布隆伯格则抓住了证券业计算机化的浪潮,及时推出了自己的技术系统,为券商和金融机构提供债券和股票等实时的信息,并与时俱进,在数据的基础上反攻新闻资讯,在不同传播渠道和内容提供方式上不断前进,得以在后来的互联网时代稳坐泰山。

与时俱进的彭博

布隆伯格认为,公司必须增长,否则员工头脑和精神就会衰退,工作也会从乐趣变成痛苦。彭博的成长,就是靠扩展基础产品以及产品多元化。1991年年底,布隆伯格开始进军广播电视业务,并雇用了本来跑来劝说他收购电视频道的乔恩·弗拉姆,后者是金融新闻网电视频道的管理者。布隆伯格依托乔恩·弗拉姆建立团队,随后买下了纽约的一家广播电台,并开始制作早间30分钟的电视新闻节目《彭博商业新闻》,这档节目在全美播出,引起了轰动。彭博成为一家真正的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的公司。布隆伯格认为广播和电视增强了彭博终端机和出版物的吸引力,同时提供两种传播方式,一个是大众传播,一个是小众传播。大多数人每天都会用到这两种方式。布隆伯格非常清醒:彭博要做的是向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最合适的方式,而不纠结于部门的利益,或者短期的财务数字。

或许从道琼斯收购德励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所以,即使在彭博做大以后,布隆伯格也不喜欢收购,更喜欢自己做。他认为,并购真正的问题在于企业文化和技术都很难融合,收购方获得一项现有业务的短暂优势很快会消失。大多数情况下,两家好公司合并后,依然是独立经营的机构,只是通过共同的所有权相连。而经营不善的两家公司合并后,缺点叠加,经营效果更差。彭博历史上只有三次收购:一是购买老牌媒体《新闻周刊》,一个是购买能提供法律、监管和税务相关问题分析的国家事务局(现在被称作彭博BNA),还有一个是收购巴克莱风险分析和指数解决方案。这几家公司拥有永远无法复制的品牌知名度,或者无法买到的销售渠道,或者让他们有机会摆脱不好的供应商,否则布隆伯格更愿意选择用赔得起的小额资金去启动项目,通过创建公司获得增长,也使公司有机会把优秀的员工提升到新的管理岗位。

微信截图_20191105103018.png

布隆伯格在办公室指导工作

作为技术发展的受益者,布隆伯格深知技术变革的力量。彭博的核心竞争力是生产和分销世界上最准确、最可靠、最全面、最新的信息,而不是传播它的媒介。彭博有3000名记者和分析师,每天提供5000多篇报道。同时,他还创建了全球视频新闻网络直播,并开发了手机版。布隆伯格知道手机正在取代电视和电脑屏幕成为视频的载体,同时和社交媒体建立合作。他认为媒体格局已经碎片化,社会也是如此。媒体将继续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当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同时在很多网站上获得时,供给多就意味着价格低。“在未来,如果你提供的东西不是独特的,你就没有收取高额费用的能力。”

布隆伯格认为,欣欣向荣的彭博与那些胆怯的、衰败的公司不同之处,在于公司上上下下的人。和那几位前辈当年一样,他没有选择上市,而是选择作为一家私人公司。不得不令人敬佩的是,这38年来,彭博一直能与时俱进,没有被技术变迁所抛弃。这或许也是因为布隆伯格作为创始人尚在人世,虽然中间离开公司从政12年,但依然是公司的灵魂与支柱。作为私人公司的彭博,未来是否能够持续蓬勃发展和敏捷应对技术变革,恐怕要到布隆伯格先生百年之后,方能有定论。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