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未来的自动驾驶?我要的未来一定得是安全的

2021-03-22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领域风起云涌,造车新势力一波又一波出现又倒闭,搏杀到最后终于选出了决赛选手,造车整的和大逃杀一样。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半佛仙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领域风起云涌,造车新势力一波又一波出现又倒闭,搏杀到最后终于选出了决赛选手,造车整的和大逃杀一样。

传统车企也不甘落后,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出行平台。

各家都在宣称自己的汽车将会代表未来。

说的很好听,但大部分用户最在乎的其实并不是谁的汽车代表未来。

大家比较关心的还是自己开上你的车,自己还能不能有未来。

别管什么花里胡哨的科技,安全才是最最核心的科技,如果不安全,那科技进步就等于带你冲向阴间的路。

近几年的新能源汽车的大战让车企对“安全”这个关键要素的关注度大幅度降低,大家总有各种花里胡哨的技术,唯独不谈被撞飞了的时候怎么办。

甚至都不要说被撞飞,之前有车自己在街上跑着跑着就烧起来了,甚至连引擎都没启动,停在地下车库就把隔壁一起烧烤了,这种安全性能实在是有点太燃了。

车是有极限的,即使拆掉刹车也没法冲上火星,大家都醒醒吧。

现在自动驾驶技术开始日渐普及之后,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不管是在高速上停不住车只能狂飙到没油,还是空地之上强行制动撞出一脸血,这些上新闻的方法肯定都不是普通人想要的高科技体验。

大家都喜欢看新闻,不喜欢上新闻。

但有趣的是,不少用户也对安全这个属性讳莫如深,毕竟谁买车的时候都是按照永远不会车祸的预期来算的,刚买车就开始思考被撞了怎么活下来,一般来说都会被称为被迫害妄想症。

可是放下迷信仔细思考,没有谁会嫌弃安全属性太高了,对用户来说,安全就是一个我不说但你必须要做好的点。

车的成本是透明的,你研究的花活越多,安全投入就越少,但是我们要花活吗?

我们去和阎王爷玩花活吗?

用户嘴上不一定说,但真正需要的第一条永远是安全,安全,安全!

2

传统车企对“安全”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处理方案,到底车的哪个部位该硬,哪个地方该软,投入多少能多提高一些安全属性,这些都已经被工程师们打磨出来了。

新造车的安全还需要从头来过,安全隐患需要一点一点试错才能被排出来。

这不是人家不想做,实在是这东西需要更多案例。

典型的就是电池自燃问题,几乎是电动车的一大痛点,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车在车库好好停着突然就火了,更不希望着火的时候自己在车上。

而比这更复杂的点连老工程师都帮不上忙,因为智能汽车的核心不在硬件,而在软件。

汽车本身的硬件构造就足够复杂,软件驱动这套硬件更加复杂。

典型就是自动驾驶功能,大家都在吹。

但自动驾驶就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因为让汽车分辨复杂的路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也是阻止自动驾驶从L2级杀进L3的关键点,很多在人类看来非常普通的判断,放在电子系统里就变成了天文数字级计算的难题。

在复杂的光影条件下,远处有一个可乐瓶,可能系统会认为那里蹲着一只哥斯拉,然后二话不说帮你踩下刹车。

遇到一些做工特别有梦想的,搞不好还要现场变身大黄蜂,进入战斗模式。

另一边呢,可能你一进隧道,对前车的空间距离把握就完全失灵,前车已经紧急制动了,你的系统还觉得对方在全速行驶,然后果断的对对方的菊花发动猛攻。

像这种系统误判在行车过程中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错误,但造成的后果一点也不微小。

人和机器,对于物品的判断逻辑是有偏差的。

而且自动驾驶最大的难题还不是机器的技术。

而是我自动了,但拦不住别的车和行人乱动。

安全大过天,是汽车行业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

新技术很酷炫,但要在安全的基础上才有剩下的一切。

对安全的追求是没有上限的,你做的和别人一样那就算懒惰,要做的比别人更强,才是真的用心,用了良心。

3

3月18号,R汽车在深圳开了一个发布会,发布了自己的新智能架构平台R-TECH高能智慧体,把R汽车这个招牌立了起来。

这是R汽车又一次在智能汽车的领域落子,各种前沿技术的堆叠展示了上汽在智能出行领域的决心。

这次公布的R-TECH技术品牌,最大的卖点在于整车的扩展性,按照他们的说法,

“硬件可插可换可升级,软件可买可卖可定义,电池可充可换可升级”。

说专业点叫模块化,说简单点叫乐高化。

这也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相比起这些东西,真正重要的是老牌车企对安全性的执着追求。

R-TECH主打的功能,是名叫PP-CEM™的全栈自研的高阶智驾方案,全称是 “Pixel -Point cloud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Model”。

这套系统的核心特点,是进一步加强了汽车的感官。

传统汽车的感官就是驾驶员,驾驶员能看到的就是汽车所能得到的一切,到了智能汽车时代,汽车自己对周边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相应的有了报警和自动泊车之类的功能。

但是要想实现自动驾驶,现在的感知能力还是太弱了,毕竟人类本身的生理就是一种奇迹。

不是没有人研究怎么把汽车的感知能力再提高一层,激光雷达就是其中的一条关键路线。

在激光雷达的研究上,有这么一个天才少年,叫做奥斯丁·罗素,这个人非常bug,他没有上过高中,不是因为他考不上,也不是因为他穷,而是因为……他忙着去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贝克曼激光研究所打工。

在激光研究所度过了高中时光之后他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然后因为成绩优异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10万美元,拿到钱之后的奥斯丁二话没说,直接退学了。

拿着这笔钱,奥斯丁建立了自己的公司Luminar,这一年他17岁。

Luminar最大的成果是成功将激光雷达的核心部件之一的接收器的成本价砸了下来,从几万美元直接砸到了3美元。

去年这家公司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一天暴涨30%,让奥斯丁在25岁达成24亿富翁成就。

Luminar最新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号称能在短时间内生成精细的车载三维立体点云信息,探测距离高达500米, 超300线。

这一次的R-TECH平台上就搭载的就是Luminar的新款激光雷达,这是这款激光雷达第一次大规模商用。

而这还只是R-TECH感知系统的六分之一。

除了激光雷达,整个平台上还搭载了4D成像雷达、5G-V2X、高精地图、视觉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总共六种感应装置,构建了一个“六重融合式感知体系”。

平台整体研发成本,超过200亿。

其中的4D成像雷达,不但可以测速度和距离,还能测高度,探测精度非常亮眼,按照发布会的说法,“探测距离超过350米,连140米外的可乐罐都能探索到”。

以后自动驾驶的时候再也不会神秘刹车,然后看着空无一人的街道懵逼,然后看着雷达显示怀疑有鬼。

高精度的感应器为汽车增加了眼睛耳朵,还打开了第六感,这些感应设备收集到的信息会被汇总,输入到核心Orin芯片里。

这块芯片的来历就很有名了,那就是刀神英伟达。

英伟达的芯片成为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学习的通用神器,车载人工智能芯片是英伟达的重点项目。

老黄就畅想过汽车业的未来发展,认为未来的汽车会以成本价出售,主要盈利方式是卖软件。

不谈他对不对吧,反正不管他赚车场的钱还是矿工的钱,这个技术实力在这里。

Orin芯片能提供500-1000+tops的算力,得到数据后可以迅速分辨路况,不管是雨天还是雾天都能达到高精度的环境分析,实现感知即融合。

更好的感知系统,毫无疑问是自动驾驶安全性提高的关键部分。

另一方面,R汽车努力解决了另一个安全上的痛点,那就是电池。

作为一个强调智能化的平台,R-TECH的动力系统全程联网,随时将电池的健康状态上传到云端,让云端服务器对电池进行持续的健康检测,实现了L0级别热失控管理,把电池因为电芯问题导致热失控而自燃的概率无限的压低。

这种对安全的追求是隐藏在骨头里的,上汽在发布会上并没有着重强调安全性,但不管是感知技术的突破,还是电池安全的重视,都反映出作为老牌车企对安全性的关注。

这些技术表现出他们是搞事用了心的,起码态度很端正。

在花里胡哨的年代,愿意花大价钱来做安全的车企才罕见。

4

安全是R汽车的一大亮点,但R汽车并不是只有安全,从R汽车的设计思路上,可以感知到新时代汽车发展的方向。

造车思维要变,变得更有弹性。

有一句话叫做软件定义汽车——这句话本身误导性很强,让人认为汽车要搞网络化智能化,把自己变成一台行走的智能手机,某种程度上这个理解没问题,但是太浅薄,因为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要让汽车能够及时应对用户的需求,快速更变自己的特点。

软件定义汽车,最终的目的是让用户定义汽车。

这就决定新时代的汽车相比起过去标准化、整体化,更多依赖设计师个人能力的设计思路,要拥有更加模块化的思维。

模块化的关键,就是可取代,可定义,可升级,而这些都是R-TECH的卖点,利用R-TECH平台打造的下一代智能车,能做到AIoT硬件的“即插即用”与随时拓展升级。

电池技术进步了,我的电池电量还不足怎么办?

当场拔下来换就完事了。

在软件上,则可以由用户对系统进行重定义,将汽车的定义权交给用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而这些,将推进R汽车“用户第三方共创”的理念,吸引用户成为汽车的设计师,帮助汽车持续进化。

将工程师思维,转换为用户思维。

归根结底,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这已经不是一个天才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用自己过人的头脑就能预判到几年后的流行趋势,然后直接为用户定义什么是未来的年代了,新时代的用户需求变得更快,无数个头脑脑暴出的方案落地必须要快,更快。

这些用户的想象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用科技来兑现这些想象,这就是R汽车存在的目的。

让自己的进化,跟得上用户需求的变化。

5

这是一个科幻没落的年代,连好莱坞电影都不再拍硬核科幻片,几乎所有科幻作品的落点都变成了角色而不是技术。

但大众对未来还是有期待的,用户经历了这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必然会对下一个时代,对更高更优质的技术产生向往。

将这些向往变成现实,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科技发展的意义。

你要满足人,提供人们想要的服务。

虽然R-TECH已经足够让人惊喜,但这一次的发布会只是一个开胃菜,在4月,R品牌将会公布自己的首款跨界SUV——ES33的更多技术细节,等到明年下半年,这款车就能正式上市。

这款汽车作为基于R-TECH技术品牌打造的首款车型,一心一意践行着R汽车“科技兑现想象”的理念,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极为重视用户的意见,全程邀请1000名用户顾问参与研发,进行了1000小时的共创探讨,从外观设计到配置功能,甚至包括产品命名,全都是用户说了算。

每一个用户对未来的想象加在一起,构成了ES33。

R-TECH描绘的每一项技术,都将在ES33上第一次得到应用,它优异的气动性能外观结合跨时代的智能空间体验,改变了传统汽车的分类和定义,是一款兑现了用户想象,同时将超越想象新型智能车。

它将在明年下半年来到我们面前,而在即将到来的4月,我们将有幸进一步看到它展示自己构架的未来图景。

智能汽车的战火逐渐平息,最后的战场上站着的不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精锐,就是底蕴深厚的老牌豪门,R品牌的加入将会带着上汽的传承进入这个战局,而天才的技术和大厂的底蕴,势必会为这个市场带来新的变数。

未来到底会怎样发展,多说无益,看车说话。

车是拿来开的,路上才见真功夫。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