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你的公司怎样才能活?

2023-12-21
“计划毫无用处,但计划不可或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商业评论( ID:shangyepinglun),作者:本·普林(Ben Pring),Gartner公司研究副总裁,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未来已来,甚至将更为流行开来。在历经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以及科幻电影的银幕呈现之后,人工智能终于从梦想照进现实,准备闪亮登场了。

除非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否则你一定听闻过ChatGPT和GPT-4的大名。你甚至有可能捣鼓过它们,你的孩子肯定也上手过。那么,我们现在该何去何从?人工智能已经变得强大无比,这一点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

如果继续抱定它并不能改变一切的想法,那只能说,你太缺乏想象力了。不过,人工智能究竟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它来取得积极成果?

我们正身处重大变革时期的风口浪尖。这段历史终将载入未来“史册”——也有可能是“历史下载器”或者“植入芯片”等其他记录载体。身处这段历史,你的未来尚处于一片空白状态,但如何书写未来取决于你接下来的行动,取决于你的企业和个人在这场大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2017年,我曾与马尔科姆·弗兰克(Malcolm Frank)以及保罗·勒里希(Paul Roehrig)合著了一本书,名为《新机器时代我们如何生存》(What to Do When Machines Do Everything)。

彼时,新兴的机器学习技术刚处于萌芽状态,对于希望借用其惊人能量的企业高管们来说,我们的著作无异于一本攻略手册。时光飞逝,六年后的今天,随着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臻成熟,我又适时推出了这份“人工智能生存指南”框架,它由六个步骤构成。如果你和你所在的组织(以及你的至亲)正在思考如何游弋于这片未知的数字化领域,希望这份指南能有所帮助。

01绘图

这是一片未知的崭新领域,缺少可供使用的公开地图,所以我们必须亲自动手绘制。我们不妨效仿七年战争中法国人的做法:雇佣或派遣侦察兵进入森林,将那里的情况,譬如自然资源、掠食者和潜在据点等,统统打探清楚。

换作2023年,也就是说,我们要精挑细选,成立一个由内部最优秀技术专家组成的特别工作组,去探索每天(实际上可以说是每小时)都在涌现的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主动与较早接触过这些工具的分析师和学者进行交流,同时招募那些了解我们业务流程并能将其与对应新工具匹配起来的咨询顾问。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疯狂阅读各类相关资源,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到Reddit的机器学习分区,统统不能放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踏上人工智能的“君王大道”,去觐见这个新世界的统领人物。企业领导者应该主动去敲开大门,或者更确切点说,去敲开加州旧金山市第18街3180号的大门,向驻守在那里的OpenAI公司讨教一下,自己有哪些业务需要对方的帮助。

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已成为你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不能再等到下个季度。缺少地图,你不仅会迷路,还会输掉这场竞争。

02开发

“谁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谁就能统治世界。”2017年,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在地缘政治动荡的大背景下说出的这番预言,尽管听起来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但完全可以用来描述商业组织之间的人工智能之争。哪家公司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哪家公司就能统治世界。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少数公司肯定会在该领域占据领导地位(最近几年是谷歌,接下来的若干年可能是微软),但反垄断竞争法的存在可能会阻止任何一家公司完全控制人工智能技术。相反,会有若干家公司成为主导者。如果有可能的话,你的公司亦会是其中一员。

在过往每一个技术发展阶段,引领时代的关键工具的发明者,都堪称其研究领域的巨擘:惠特尼(Whitney)之于轧棉机,瓦特(Watt)之于蒸汽机,斯蒂芬森(Stephenson)之于火车机车,梅赛德斯(Mercedes)、本茨(Benz)和福特(Ford)之于汽车,盖茨(Gates)之于当下的图形用户界面(GUI)。

要想成为这片未来疆域的主宰者,最可靠的方式就是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者——你既可以自己直接进行开发,也可以与他人展开合作、组成联盟或者利用投资资金来共同开发。

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开发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依然为少数非常专业的软件工程公司所把持。不过,将这些大型语言模型与其他组件技术及流程进行整合和定制(这或许正是你们公司的专长所在),就足以让你的技能成为“组成部件”,加装在人工智能这个更宽泛、更复杂的“引擎”上。

不同技术领域(包括用户界面、数字化身以及集成、托管和管理服务)和不同业务领域(包括面向财富管理、医疗诊断和教育等方向的人工智能业务)的众多公司,都将面临上述机遇。越接近前沿专属人工智能的创造之源,对于你所在的组织就越有利。

03精通

套用《连线》(Wired)杂志创刊编辑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话来说,未来人类的工作将变成“X+AI”模式,其中“X”是人类所做的任何工作,“AI”就是人工智能所承担的部分。这句简单的格言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

无论你是程序员、医生、教师、行政人员抑或公司CEO,无论你身处汽车制造企业、银行、保险公司还是网络游戏公司,将人工智能引入日常工作、产品和服务之中,都将成为你冲击下一个业绩巅峰的必经之路。

在先前一篇名为《坏机器人误区》(The Myth of Bad Robots)的文章中,我概述了未来的核心要务在于,如何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来处理密度和复杂度越来越高的数据。

现在,对于这一核心要务的掌握,已经变成了强制性,而非可选性。作为个人或团体,你和你的公司可能并不会直接去开发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工具、技术或技能,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结合工作内容对这些工具、技术或技能进行部署和优化,都将成为你在这场人工智能竞赛中取得领先的关键要素。

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处理大量信息,同时更快地提供相应的法律见解,这样的法律事务所将成为市场的宠儿;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推断出微妙的流行风向,同时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这样的零售商亦能够成长为未来的行业翘楚。

另外,正如我们所经常强调的那样,人工智能本身并不会破坏岗位和组织,但运用人工智能的人员和组织,则肯定会摧毁那些回避人工智能的岗位和组织。

04迂回

多年以来,我一直是人工智能的爱好者兼布道者(我本科毕业论文的标题就是《论人工智能的哲学》——要知道,当时可是1983年!)。能亲眼目睹人工智能最终突破进入主流意识,我感到非常兴奋。

不过相比之下,我作为一个格劳乔·马克思(Groucho Marx)式叛逆者的历史更为漫长,正如这位前辈所言,“拒绝加入任何拉你成为会员的俱乐部”,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暴涨反倒激起了我的反传统思维。我不由得想起了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一句名言:每当人们赞同我的时候,我总感觉自己一定错了。

如果现在每个人都认为,未来趋势一定是“X+AI”模式,那么实际结果很可能并非如此。对于职场和企业而言,这种想法将演变为反向押宝人工智能,即在当下或者可预见的未来,明确围绕着人工智能力所不能及之处进行设计,创造出相应的岗位、产品或服务。实质上,也就是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不走寻常路。

例如:酒店及其员工可以在提供非技术类“体验”方面多下苦功,这当中或许就包括所谓的“数字戒毒”(远离电子设备)服务;百货商场可以着力提升无关技术的人工客户服务;财务顾问也可以在改善非技术类建议和担保的质量上多多发力。

在未来若干年里,人工智能将更多地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我们不应忽视的是,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达到1,35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软件市场,在4.5万亿美元的全球IT产业中,只占据了相对较小的份额,而IT产业本身又只是总值高达100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的一小部分。

也就是说,就一般性技术或者像人工智能这样的专有技术而言,无论其未来几年的发展速度有多快,在技术领域之外,仍有大把的机会在等着我们。

05中断

人工智能似乎带有某种“昭昭天命”的特质——无论我们个人或集体对其作何感想,这股自然发生且不可逆转的活跃势力,都会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事实是,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创造的产物,依然受到人类的控制。对于人工智能,支持者甚众,反对者也不少——出于各种原因,一些批评人士认为,我们应当暂停或停止人工智能的研发和部署,或者至少对上述过程进行立法约束。

有些时候,这些原因是出于哲学层面的考虑。人们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不受人类控制,从而导致我们陷入《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的结局。就像电影中人工智能角色哈尔的那句经典台词,“我很抱歉,大卫。我恐怕不能这么做”。

也有些时候是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譬如前面步骤2中提到的普京总统的观点。还有些时候与商业因素有关,人们担心,某项主导技术或许会造就一个占据主导的供应商,它具有不可超越的垄断地位。

就在本文付梓之时,所谓的技术裁军运动已经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意大利政府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安德鲁·杨(Andrew Yang)在内的一干资深技术专家、学者、政界人士以及投资者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呼吁暂停开发人工智能,并指出人工智能给人类所带来的挑战,“绝对不能全盘丢给非民选的技术领导者”。

你或你的组织也许有自己的理由希望中断人工智能开发。与这股新生潮流看齐,或许会让你觉得自己的举动无异于当年的“勒德分子*”,但事实上,它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人类的能动性依然是我们最深刻的品质。塑造未来的力量依然掌握在人类手中,也应当掌握在人类手中。

06隐匿

“强而避之”,这是《孙子兵法》中给出的关于对付强敌的建议,我认为说得非常精辟。对于许多组织和个体来说,唯一现实的选择便是尽可能地远离人工智能。保持小型化,保持模拟化,保持“离网生活”,保持本地化,保持家庭化,保持人文关怀。

从一个在科技行业摸爬滚打了40年的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上述想法可能近乎异端邪说,但其实它们源于这样一种认知:许多组织和个体根本无力抗衡机器,抵抗终属徒劳之举。

单单从自己的工作中,我就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还比不上一个机器人。我能做的事情,未来的GPT-5、GPT-6和GPT-7也都能够做,而且做得比我好。

虽然有不少个人和公司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工作(参见步骤2和步骤3),并达成生产率、充实感和财富值三者兼收的新境界,但对于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未来可望而不可及。

究竟是向着不可预知的未来进发,还是留在原地,好好利用现有机会?理解这些可能性需要一个清醒的头脑。这种时候,地图可就派上用场了。

07规划的价值

正如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总统曾说过的,“计划毫无用处,但计划不可或缺”。这句建议非常有用,尤其是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眼下正值这样的时刻。

遑论发展壮大,在人工智能时代,哪怕只是生存下来,机敏、勇气和古老的人类智慧均缺一不可。兹事体大。祝你好运,一路顺风——切记要随身携带这份人工智能时代生存指南。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