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家公司年报出炉:十大盈利行业、十大高增长行业、十大高薪行业....

关注
“商业从来不仅是‘生意’,我们在财报数据里读到的,其实是人的意志,是一群人面对不确定世界所做的选择与坚持。”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 钱汐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份大考卷,交出了经济的新线索。

5月初,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2024年的年报披露已经收官,它们既是对过去一年的集中回顾,也是一份面向未来的线索汇总。

我们梳理了这份覆盖面极广又复杂的“成绩单”,其中提炼出几个值得留意的信号:

市值前500的企业平均市值为1483亿元,较2023年增长了241亿元,马太效应加剧;

◎ 半导体以19.3%的营收增速领跑二级行业;

◎ 超七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净利润规模前十名多为金融巨头;

◎ 各行业人均薪酬约20.27万元,较2023年小幅上涨;

◎ 在一众出海的上市企业里,表现最亮眼的“选手”来自日常消费零售赛道,境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63.8%。

或许,这些数据在2025年的当下看,显得略有些“过时”,但企业的增长从来不是孤立事件,它既回应了过去,也指向了未来。

今天的文章,我们将从市值、营收、净利润、员工数量、人均薪酬、研发投入、海外收入七个维度出发,对A股和港股共计6000+家上市公司的2024年度财报进行梳理盘点,试图照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冷与热,也为普通人把脉未来行业动向。

01 2024年度中国市值500强企业

上市公司的市值涨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的冷暖。

2024年,A股和港股市场的市值分布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据Wind数据,市值排名前500的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1483亿元,较2023年增长了241亿元。其中,信息技术、金融板块表现突出,市值上涨的企业数量分别增加16家和11家。

从榜单整体来看,在11个Wind一级行业中,信息技术行业以21.2万亿元的市值登顶,超越金融(20.8万亿)和工业(17.5万亿)。

细分至二级行业,银行(14.19万亿)与软件服务(8.24万亿)仍稳居第一梯队。半导体(4.8万亿)以黑马姿态,一举超越石油石化(3.98万亿)。

注:一级行业是对经济活动最基础的分类,用于将国民经济中具有共同特征和属性的产业群体进行宏观划分。它涵盖了广泛的经济活动领域,通常基于产品或服务的性质、生产过程特点、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分类;二级行业是在一级行业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行业类别,聚焦于更具体的经济活动或产业链环节。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有64家企业首次跻身市值500强,近4成来自制造业和硬科技赛道。在这些新面孔中,既有地平线机器人、老铺黄金等新上市便崭露头角的公司,也有力帆科技、泡泡玛特等市值排名大幅上升的公司。

此外,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广东、上海分别有109家、67家和57家市值500强企业,占据了全国的45%。其中,北京增加5家,广东和上海分别减少3家和8家。

02 2024年度十大高营收行业

大象起舞时,小而美的新生力量正以燎原之势改写游戏规则。

数据显示,A股和港股的5839家上市公司去年总共实现了77万亿元的营业收入,其中近三成来自建筑、石油石化、银行行业。

这类传统行业是经济压舱石,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钢铁、建材、房地产等重工业集体失速,营收增速分别为-8.3%、-8.1%和-5.1%,几乎全线负增长。

“旧支柱”支撑大盘的同时,新产业正拉动增长。

具体来看,半导体行业以19.3%的营收增速一骑绝尘,是二级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其次是耐用消费品行业,增速超过了12%。

汽车板块维持高景气,营收增速近10%。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对整体汽车行业的拉动作用显著。

进一步从企业来看,年营收突破千亿的企业达到了129家,超7成来自传统行业,其中能源企业占比最高、建筑与金融企业紧随其后。

不过,从营收增速看,增速TOP50企业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工业与材料等板块。

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点:处于技术密集型或政策支持型赛道,具备“从小到大”的爆发潜力。比如医疗创新、生物科技、新能源设备、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企业,在过去一年获得大量资本青睐,叠加政策扶持或供给短缺的助推,从而实现大幅增长。

03 2024年度十大盈利增长行业

翻看各上市公司2024年财报,“盈利”成了共同的主题词。

统计数据显示,超七成上市公司实现了年度盈利,共计2879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其中,增幅超过500%的有82家,增幅为100%—500%的有547家,增幅为50%—100%的有434家,增幅在50%以内的企业则有2240家。

图片

分行业来看,消费领域复苏明显。食品饮料赛道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在归母净利润规模上,它和可选消费零售的排名前十一位。

实际上,个体的增长也反映在宏观层面。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9万亿元,同比增长3.5%。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幅最高,达12.3%;其次是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幅达11.1%;通讯器材类(手机、电脑、手表、手环等)增长率与粮油、食品类则并列第三。

04 2024年十大海外业务高营收行业

出海早已不是新故事,但它正成为越来越多公司增长的新动力。

我们统计了3369家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的境外业务收入,2024年这些企业合计实现海外收入8.9万亿元,占其总营收的近五分之一。某种程度上而言,出海已从局部趋势转向普遍动作。

变化最显著的,是“出海内容”的转型。过去,走出去的是工程队、制造商、矿企;今天,则是日用品、服务和生活方式。企业正从“工具出海”升级为“生活方式出海”,中国品牌逐步走入全球消费者的生活。

财报数据亦是印证了这一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海外营收增速最快的赛道是消费领域。具体到二级行业,来自日常消费零售、消费者服务、耐用消费品和家庭用品的企业境外业务营收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63.8%、28.7%、22.89%和16.69%。

图片

此外,在医疗设备与服务领域的企业,15.81%的海外营收增速同样亮眼。

05 2024年十大增员行业

我们统计了5707家披露了相关数据的A股和港股企业,这些企业2024年雇员总数是3546.21万人,相较2023年增加约60万人。

从行业分布来看,信息技术、材料和可选消费成为过去一年中增员最多的三个板块,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8%、1.5%和0.6%。细分至二级行业,半导体、家庭用品和硬件设备领域的企业扩招幅度领先,分别同比增加8.9%、3.4%和3.2%。

图片

其中,半导体行业的热度尤为突出。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座”,半导体行业不仅支撑着消费电子、汽车、AI等下游产业的爆发,也吸纳了大量工程师、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

至于企业增员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源于资本动作,例如亚信安全因并购亚信科技,员工数大幅增长;有的源于业务需求,比亚迪2024年末员工总数达到96.89万人,较2023年净增26.54万人,成为A股上市公司中员工数最多的公司。

与此同时,一些国资背景和民营制造龙头在地方政策拉动下,也在发挥“稳就业”功能。比如汽车装备制造业的潍柴动力新增近5万名员工,成为“吸人王”,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一些基建、交通、环保等传统行业。

06 2024年十大高薪酬行业

从整体看,2024年各行业员工人均薪酬约20.27万元,较上一年的19.65万元小幅上涨3.16%。这背后既有积极的一面——平均薪资稳步提升,也藏着分化的现实:不少企业虽然整体薪酬看似可观,但实际高管与基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悬殊。

图片

高薪行业依旧集中在科技与金融板块,半导体行业以36.21万元的人均年薪位居前列,电信服务(30.14万元)与软件服务(25.22万元)同处于第一梯队。

这些行业不仅有技术红利支撑,也在AI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扮演关键角色。翰德数据显示,当前AI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增长明显,其中算法工程、基础设施等方向最为抢手,招聘同比增长约25%。

如果从增速来看,耐用消费品行业的人均年薪增长率达到6.8%,居全行业之首,造纸与包装、家庭用品、汽车与零配件等也均实现5%以上的增长。相对而言,房地产与工业行业则继续承压,企业员工的人均年薪分别下降1.59%和1.3%。

此外,尽管近年来金融行业因“降薪”话题频上热搜,但其薪资水平依旧可观。非银金融和银行业人均年薪分别为48.75万元与43.93万元,是仅有突破40万元的两个行业。不过,这一高薪光环背后,增速却几乎原地踏步,同比增幅不足2%。

07 2024年研发投入前十行业

2024年,上市公司们的研发总投入高达1.76万亿元,但这笔巨额投入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

从行业总投入看,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工业、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

其中,工业和信息技术合计占据了全市场超过50%的研发投入,可见制造与科技领域依旧是中国企业研发主力军。而可选消费行业受到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化等因素带动,也进入研发密集区。

图片

从研发强度(研发费用占比)来看,半导体以15.09%高居所有二级行业之首,软件服务(11.30%)、国防军工(9.14%)紧随其后。相较之下,日常消费零售(0.26%)与银行业(基本为0)几乎处于研发空白地带。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研发费用增速前30的公司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有色金属、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

不过,不少行业“看起来花钱多”,但效率并不高。比如硬件设备领域企业研发虽投入超2500亿,但占比只有6.76%;而软件服务行业的企业虽然总投入较小,却以轻资产模式实现高密度创新。


最后,在眼花缭乱的数据下,我们不由感慨,商业从来不仅是“生意”,我们在财报数据里读到的,其实是人的意志,是一群人面对不确定世界所做的选择与坚持。

希望这些选择和坚持,能成为企业穿越魔幻2025的底气与动能。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