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超10000家后,零食店的尽头是超市吗?

关注
零食这门生意,永远不是比“谁开得快”,而是比谁能笑到最后。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灵兽(ID:lingshouke),作者:楚勿留香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

5月26日一早,万辰集团(300972.SZ)发布公告称,董事长王健坤,解除留置,归位履职。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间新闻,在行内人看来,就像一块儿投入湖中的石头,泛起阵阵涟漪,打断了零食江湖的短暂宁静。

图片

当然,溅起的也许不止涟漪,而是暗流涌动的整个江湖格局。

就在不久前,万辰集团刚刚交出了一份堪称亮眼的2025年第一季度成绩单:营收108.21亿元,同比增长124.02%;净利润2.15亿元,同比暴增3344.13%。

这无疑是万辰在零食战场上吹响的又一轮冲锋号。

图片

另一家量贩零食头部品牌湖南鸣鸣很忙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鸣鸣很忙”)已在4月底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招股书显示,鸣鸣很忙2024年门店零售额(GMV)达555亿元人民币,全年交易单数超过16亿。

量贩零食蓬勃发展,但竞争也已白热化,各玩家纷纷尝试新玩法,寻求新的增长点。

图片

与此同时,零食企业的业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今年零食企业一季度的业绩也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情况。

2025年第一季度,曾经的“零食一哥”良品铺子,在却亏了3600万元。营收17.32亿元,下滑29.34%,净利润同比减少157.85%。从营收净利双增到“门店减值、品牌跌价”,良品铺子只用了三年时间。

图片

三只松鼠虽营收微涨2.13%,至37.23亿元,看似稳健,但净利润同比下滑22.46%,盈利能力摇摆,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来伊份营收下滑1.23%,净利润大跌近八成,华东大本营“失守”,门店在收缩,或成为其转折点。

相对稳健的是盐津铺子和好想你,前者靠量贩渠道打出25%的增长,风格稳中带韧;后者虽营收下降16%,但净利润反增216%,靠的是产品结构调整后的盈利修复。

零食行业的春秋,来得比想象中更快,也更狠。

图片

这些变化,有一个共同的背景是:整个食品饮料行业在回暖,但零食企业并非个个都能“享受春光”。

据《食品内参》统计,73家食品上市公司中,55家业绩出现了下滑,乳制品是重灾区,而零食企业分化加剧——“优等生”依旧能跳舞,“中游玩家”已经开始掉队。

零食赛道,已然进入淘汰模式。

2

这场业绩大分化,最根本的分野,不是品牌,不是品类,而是渠道模式的分野。

从另一个角度看,渠道已成为最大的胜负手。这场“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一场渠道革命。

量贩零食——这个从三四线城市、县城、社区门口生长出来的新物种,不靠广告、不靠IP,只靠“极致性价比”和“SKU炸裂式增长”,就把零食行业从头改写。

换个说法,彼时谁拥抱了量贩零食,谁就获得了逆风翻盘的机会。

从“陆小馋”起步到统一品牌“好想来”,万辰集团只用了不到三年,就将量贩业务从年营收6千万元拉升至超300亿,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108亿营收、2亿利润的“开门红”。

图片

鸣鸣很忙同样疯狂。2024年全年营收393亿元,GMV超555亿。截至2024年12月31日,鸣鸣很忙共有14394家门店,覆盖全国28个省份和所有线级城市,其中约58%位于县城与乡镇,深入渗透下沉市场。

还有盐津铺子,被称作“量贩零食背后的大赢家”。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5.37亿元,净利润增长11.64%。公司2024年销售额中约25%来自量贩渠道,直接受益于门店爆发式增长。

但随着量贩零食竞争的越发激烈,头部两大玩家在门店规模超达万店后,开始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

很多零食企业选择了一条“超市化”的道路。

2024年开始,一场新战役悄然打响:量贩零食正在从“零食集合店”升级为“省钱超市”乃至“批发超市”。

2024年6月,“零食有鸣”在成都开出首家“批发超市”, 到12月,零食有鸣批发超市全国门店数突破1000家,成为业界首个千店品牌。

图片

同年,国庆期间,零食有鸣正式进军“硬折扣全品类批发超市”新业态,开出了189家门店。商品上,批发超市SKU数超3000+,除包含零食品类,还增加了纸品日化、日用百货等非食品类。

2024年末,万辰旗下“来优品”首家超市门店在合肥亮相,主打“零食+生活必需品”,向“折扣超市”模式靠拢。

赵一鸣零食在今年1月22日宣布,省钱超市新业态上线,SKU增至3000,品类覆盖百货日化、鲜食冻品。

图片

三只松鼠也不甘落后,一边砍掉亏损的直营门店,一边通过并购“爱零食”“爱折扣”进入硬折扣零售赛道,还喊出“60天开200家”的豪言。

甚至来伊份也在2024年底加入战局,与养馋记合资押注“零食+社区”模式,试图用量贩零食反击失守的华东市场。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门店红利放缓,单店增速逼近天花板,只能靠“品类延伸”与“客单价提升”继续突围。

3

从业态上看,这是一次行业性的“升维打击”。不再是开店快就赢,而是谁的场景更贴近日常,谁的动销效率更高,谁就能活下去。

但问题的关键是,超市化,不只是SKU变多那么简单。

零食集合店SKU在1000个左右,而“省钱超市”SKU动辄3000个,商品管理难度、物流效率、资金周转压力都将陡然提升。

对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丰富度”是诱因,但真正愿意为非零食品类买单,还得看品牌的商品力和运营力能否全面匹配。

图片

对“超市化”后的零食企业而言,你需要懂生鲜的保鲜、日化的复购、冻品的流转、选址的流量逻辑。这是一场从“零食集合店”向“高复购民生超市”的跨界跳跃。

而这背后,是一套全新的供应链系统、选品逻辑与经营节奏,难度倍增,失败风险也随之上升。

显然,这条路,并不好走。

2025年,行业进入淘汰赛。开店不再是胜利的保证,规模也不再是护城河,真正能活下来的,必须是拥有长期盈利模型的公司。

这个行业,正在被彻底重写。

“超市化”也只是零食行业转型的第一步,它本质上是渠道效率提升的阶段性成果,背后是零售供需两端深层逻辑的变化。

图片

这种发展和演进可能呈现几个方向:

一是,从“零食集合店”向“社区综合折扣店”演化。

从“只卖零食”到“零食+饮品+日化+百货+生鲜”,向“社区一站式消费”靠近。

二是,从“量贩模式”向“品牌力+选品力”的双轮驱动转型。

渠道红利耗尽后,品牌认知将再次变得重要。未来,头部企业会开始主动打造自有品牌、提高选品权重与议价力,并向消费者传达“我卖的东西不止便宜,还更好”的理念。

参考Costco、山姆的部分逻辑,甚至像山姆用“爆款+稀缺”的节奏打造品牌记忆。

三是,数字化能力将成为“决胜下半场”的基础设施。

门店的精准选址、SKU的实时动态、会员复购管理、价格调控能力、供应链数字中台能力,都会变成硬门槛。

谁能实现“千店千面”的精细化运营,谁能率先打通数据闭环,谁就可能跑出比拼规模更深层的壁垒。

四是,“低价红利”转瞬即逝,供应链与上游整合成核心战场

当“谁便宜”无法成为唯一卖点时,控制成本和提升效率的能力,将决定是否有资格维持低价。

五是,跨界融合和下沉加深,“零食+”模式继续延展

比如:零食+奶茶、零食+宠物食品、零食+药妆(参考韩国GS25、7-Eleven等便利店组合)等,量贩零食品牌将越来越像“社区生活方式平台”,而不是单一的商品通道。

当然,门店扩张已非护城河,唯有不断革新,精细化运营、供应链效率、品牌再定位,才能撑起一个“后量贩时代”的胜者逻辑。

王健坤归来,万辰也站上了高点,但这只是下半场的开始。

零食这门生意,永远不是比“谁开得快”,而是比谁能笑到最后。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