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房救企到冲刺IPO!清华博士创业13年,翼菲智能仍在亏损

关注
从卖房救公司的清华博士到冲刺IPO的机器人新贵张赛创业13年,终于带领翼菲智能站在了港交所IPO的门口。尽管他们有明星投资方的加持,但公司依然面临持续亏损、大客户依赖、新赛道激烈竞争等挑战。

tido_art_large_digital_stock_ticker_board_on_skyscraper_facade__0fe90362-b0ae-43a0-80ac-9866083969c8.png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子弹财经(ID:zidancaijing),作者:星空,编辑:蛋总,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近年来,随着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工业机器人及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显示,该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316亿元增至2024年的5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8%;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16亿元,2025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6.7%。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创业公司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翼菲智能”)开启了冲刺港交所IPO之路,在今年6月30日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拟在主板上市,农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客观来看,当前的翼菲智能既带着光环,又存在隐忧。

一方面该公司的创始人是清华高材生,还获得过峰瑞资本、七匹狼集团等知名机构投资,公司营收也呈持续增长态势。

但另一方面,翼菲智能却存在3年亏损近2.4亿元、客户集中风险、产能利用率不饱和却募资扩产等隐忧,让翼菲智能的IPO之路存在不确定性。

清华博士曾卖房救公司,获峰瑞资本、七匹狼投资

天眼查显示,翼菲智能成立于2012年6月。最初是由张赛、张健、张立、金喆和杨栩5人联合创办,当时的持股比例分别是张赛持股21.72%、张健持股30%、张立与金喆两人各持股21.7%,杨栩持股4.88%。

张赛现年41岁,本科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专业,毕业时总学分排名年级第一,原本有机会被清华保送直博,但张赛却放弃保送机会,选择去国外看看。最终拿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在该校机械专业硕博连读。

但2007年当张赛硕士毕业后,他再次做出关键选择,认为自己不适合做科研,毅然选择放弃读博机会,回国工作。2007年到2012年,张赛在震雄机械担任CPS推广部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注塑机械设计及精益生产管理。

2012年,张赛放弃高薪开启创业,同年他带领翼菲智能团队成功研发了第一台并联机器人样机。

并联机器人是指使用连接至共同基座和工具中心点的多个手臂,并在有限的工作空间内实现高速和高精度运动的机器人。

据张赛后来回忆,当时全球也只有3家公司在做并联机器人,分别是瑞典的ABB(艾波比机器人公司)、日本的FANUC(发那科机器人公司)及美国的Adept(爱德普机器人公司),翼菲智能是国内第一家做并联机器人的公司。

招股书披露,翼菲智能在2014年实现了并联机器人的首次销售,同年也获得了深圳市佳士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600万元天使轮投资,翼菲智能的投后估值是2000万元。

2015年,翼菲智能又获得了上海东数、常春藤创新、星之文华等机构联合投资的1800万元PreA轮,投后估值7500万元。

acid_monkey_mini_robot_sketch_pencil_illustration_style_black_a_00635292-1e33-4ad5-84f1-4029698d9d2f.png据张赛对媒体透露,2016年,翼菲智能公司曾遭遇一次现金流断裂危机,几位合伙人之间也产生分歧,最终是由张赛卖掉自己的房产,凑钱回购了其他合伙人的股份,才将公司继续做下去。

招股书显示,张健、张立、金喆和杨栩四人在2016年5月到6月相继退出股东行列。

而就在2016年6月中旬,张赛带领翼菲智能获得了峰瑞资本、启迪之星、初者之心、润浙投资及上海灏德共计930万元A1轮投资,公司投后估值为9300万元。

此后,峰瑞资本又多次参与投资翼菲智能,信中利资本、宽带资本、七匹狼集团、清控银杏等机构也相继入股。

2024年12月,张赛又在他的母校清华大学获得了先进制造工学博士学位。

上市前,创始人张赛直接或间接控制着翼菲智能25.07%的投票权。他与济南梓遒、济南云帆及济南知秋为该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团。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国有资本玉环国投持股9.69%,成为翼菲智能的最大外部股东。

此外,宽带资本持股约8.69%,清控银杏持股约5.15%,峰瑞资本持股约6.44%,七匹狼集团通过泉州晟联持股0.52%,Ivory One持股约2.16%、佳士机器人持股约2.56%,国科盈峰持股约1.23%。

招股书还披露,翼菲智能在上市前,有过多次股权转让记录,不少投资者已经提前退出,包括上海沁捷、润浙投资、深圳润鸿投资、深圳易一、济南宇章、蓝图天兴、枣庄瑞景、杭州皓睿、上海东数、前海蓝点、王娇娇、李春帆、君利联合及常春藤常州。

其中王娇娇、上海东数、前海蓝点三个股东是在2025年4月25日股权转让时彻底退出的;常春藤常州则在2025年5月27日转让其所有持股;李春帆与君利联合是在2025年5月28日退出翼菲智能股东行列。

换言之,在翼菲智能递表前夕,仍有6位股东选择提前套现退出,这些股东变化也显现出资本耐心与回报预期之间的微妙博弈。

3年亏损近2.4亿元,存在客户集中风险

据了解,翼菲智能的业务主要是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与商业化。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其工业机器人已经发展出多个系列,包括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六轴机器人、圆晶搬运机器人等。在此基础上还提供基于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

1752199399239.jpg图源 | 翼菲智能官网

过去3年,翼菲智能分别服务了69名、158名及275名直销客户。客户所在行业主要包括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与新能源、医疗健康、快消品及半导体领域。

从翼菲智能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看,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翼菲智能的营收一直在持续增长,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营收分别约为1.62亿元、2.01亿元、2.68亿元。

同时,公司的营收结构较以往有所改善,2022年公司95%的营收来自机器人解决方案,而机器人本体的营收仅占5%。到2024年,机器人本体业务营收占比增至20.8%,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营收占比降到了79.2%。

忧的是翼菲智能过去3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分别约为5755.3万元、1.11亿元及7149.5万元,3年累计亏损近2.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约为5057.3万元、1.06亿元及5232.5万元,经调整后亏损总额仍达到了2.09亿元。

报告期内,翼菲智能的销售成本分别约为1.19亿元、1.64亿元及1.97亿元,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分别占公司同年总收入的73.4%、81.7%及73.5%。

该公司在招股书中坦言,他们实现盈利及可持续增长的能力部分取决于他们的销售成本管理。

翼菲智能的经营开支总额(包括销售及营销开支、行政开支及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也由2023年的44.8%增长至2024年的48.7%。

2024年,翼菲智能的经营总开支约为1.31亿元,2023年同期约为9015.4万元,同比增长了约44.9%,而同期的营收同比增速则是约33%。

显然,翼菲智能在2024年为换取营收增长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经营效率需要提升。

「子弹财经」注意到,客户集中风险也是翼菲智能面临的一大挑战。

过去3年,该公司的前五大客户贡献营收占比分别为83.3%、60.7%及50.1%。这意味着公司的营收高度依赖少数大客户。一旦这些大客户减少订单,或者出现合作关系破裂的情况,公司的营收有可能受到严重冲击。

报告期内,翼菲智能的第一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就出现了大幅下降,分别为71.2%、40.3%及23.7%,值得关注。

2022年至2024年,翼菲智能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总额从0.28亿飙升至1.38亿元,增幅约392%。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也从2022年的46天涨至2023年的65天,并进一步涨至2024年的120天。

尽管该公司表示这是为获客提供了更灵活的付款条款,但其回款能力下滑也值得管理层警惕相关风险。

过去3年,翼菲智能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分别为-4415.3万元、-8674.9万元及-6958.2万元,连续三年流出。

而且2024年末,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2289.5万元,同期的流动负债总额则有约3.42亿元,这些数据也说明公司的核心业务造血能力不足,现金储备薄弱。

产能利用率不饱和,进军具身智能赛道

客观来看,翼菲智能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招股书披露,翼菲智能此次IPO的所募资金,将会有部分用于2026年至2030年的生产线开发及产能建设。

不过报告期内,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并不饱和。他们在济南和杭州都有生产线,但不同系列产品的生产线利用率在2024年最高也才73%,最低甚至只有55%。

截至2024年底,翼菲智能的存货也有约1.4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为241天,显然其存货存在一定的积压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还要募资扩产,是否过于激进,是否会造成产能过剩,市场是否能顺利消化新增产能?对此,「子弹财经」试图向翼菲智能方面进一步了解,但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今年也是智能机器人量产元年,“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出现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翼菲智能也在今年开始了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

翼菲智能的投资方峰瑞资本的副总裁颜黔杭曾总结过,过去10多年,中国机器人赛道投资经历过3个阶段,分别是工业机器人阶段、协作机器人阶段和通用机器人阶段。

过去,翼菲智能在工业机器人赛道深耕多年,按2024年相关收入计,他们在中国轻工业机器人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市占率1.2%,距离行业第一的3.8%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今翼菲智能又切入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并将其看做是战略性产品品类扩展,但他们同样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已经有不少科技公司,如优必选、新松机器人、智元机器人、星动纪元、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等。

而且今年4月27日,优必选宣布已经与汽车厂商签订了全球首份小批量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为大规模量产奠定基础。

此外,从华为离开创业的“天才少年”稚晖君所创办的智元机器人,在2025年1月也已实现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量产下线。

而翼菲智能在招股书中披露,部分募资款项将用于开发人工智能及具身智能技术,包括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模态感知融合及智能规划决策算法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应用及营销。

显然,他们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还处于早期阶段。

从当前情况来看,翼菲智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并未做到行业前三,且存在大客户集中风险的前提下,没有选择集中精力在原来领域拓展更多客户、降低风险,而是选择涉足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这到底是在抓住新机遇还是面临一场豪赌,有待进一步观察。

而且目前翼菲智能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没有先发优势,未来如何与其他同行公司竞争,也值得持续关注。

翼菲智能在募资计划中还表示,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发展海外业务网络。

尽管其早在2016年就曾首次向跨国公司销售产品,但截至到2024年,其海外市场营收为2550万元,约占同年总收入的9.5%,也说明其海外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从卖房救公司的清华博士到冲刺IPO的机器人新贵,张赛创业13年,终于带领翼菲智能站在了港交所IPO的门口。尽管他们有明星投资方的加持,但公司依然面临持续亏损、大客户依赖、新赛道激烈竞争等挑战。

有句话说得好,叫“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翼菲智能此次冲刺IPO,真正的考验或许并不在于他们能否敲开港交所的大门。对于张赛及公司其他管理层来说,能否让公司健康持久地经营下去,拥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是最关键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