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一家E-bike攻下北美,年营收7亿

关注
过去四年,北美是星途创新单一大本营,今年决心打开欧洲市场。

图片

「出海进行时」是创业邦推出的原创报道栏目,旨在挖掘中国创业公司出海的故事。以独特视角和深度报道,展现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拼搏与创新。

作者丨赵晓晓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Heybike

在E-bike最火的 2021年,深圳有不少E-bike公司成立,或者代工转型做品牌,星途创新(Heybike)属于后者。它的成长不慢,但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到现在也没有太多人知道这个品牌。

E-bike(Electric bike),即电动助力自行车,指需要用脚踩踏电机来提供辅助动力,让骑行变得更加轻松。与普通电动车的核心区别是,前者是“放大骑行”,后者是“替代骑行”,用户完全不用费力,是一种纯粹的代步工具。

星途创新的前身是英飞诺,主要给欧洲E-bike企业做代工,更早的起点是在国内电商平台上卖滑板车和平衡车。这跟创始人的经历有关。

2016年,房惠民从山东的一份体制内工作辞职,回到深圳自建工厂,生产销售滑行类两轮车。2018年,房惠民接到一笔欧洲E-bike企业的代工订单,切入这条赛道。2021年,行业来到最高点时,房惠民决定转型做品牌。

图片

星途创新创始人之一房惠民

Heybike这个品牌上线后,公司只用了7个月时间,就卖出1.5万多辆E-bike,一年后在亚马逊上E-bike品牌里排名前三。星途创新联合创始人李一帆预估,按销量算,2024年在北美能排到前三,公司销售额超过1亿美金。

过去四年,E-bike市场已经经历了一轮洗牌,有些企业退出,也有更多强大的竞争者进入。

成立至今,公司没有融资,且只做海外市场,很少在国内有宣发,但它的用户数已经有17万,并已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目前北美是星途创新最大的单一市场,销售额占到80%。今年公司调整了战略,欧洲市场上升为主要市场,下半年星途创新的几款E-bike卖进了德国的法兰克福和荷兰。未来两年,公司的目标是拿下欧洲。

01从卖滑板车、平衡车,到卖E-bike

E-bike是个只在海外火的品类,例如北美、欧洲,还有日本,且这个品类最早先在日本出现。欧洲是因为有成熟的骑行文化,市场规模最大,北美则是市场增速最快的市场。

市场研究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 (MRFR)的研究显示,2024年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估计为238.2亿美元。欧洲地区以2024年约9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居于领先地位,预计到2035年将增长至185亿美元。亚太地区紧随其后,2024年规模约为65亿美元,预计到2035年将上升至150亿美元。北美市场在2024年的规模约为47.5亿美元,并有望在2035年达到90亿美元。

E-bike这条赛道在2017年左右开始被行业关注,国内最早一波E-bike制造商,大都通过代工切入海外E-bike市场。

当时热度最高的是摩拜联合创始人徐洪军二次创业成立的洪记两轮,公司成立不久就拿到10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也有直接做C端的,比如2018年成立的Fiido、2014 年成立的大鱼智行,后者在2017年刚转型E-bike,在此之前,大鱼智行主要专注生产单轮平衡车。

星途创新(此时是英飞诺)的起点也是滑板车和平衡车。2016年,房惠民从山东体制内工作辞职,回到深圳自建工厂,主要设计、生产、销售滑行类两轮车,是最早一批切入两轮车市场的公司,早于小米和九号公司。

房惠民经历过工厂合作的形式,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都无法保证,这是他一定要自建工厂的原因,话语权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机会到来前就能先做好准备。

2018年,房惠民通过朋友介绍接触到一个法国E-bike客户,后者想在国内找一家代工厂,房惠民则顺势切入E-bike这条赛道,不止做代工,公司也会做一些产品设计和研发。

李一帆在这个阶段加入星途创新,成为联合创始人。他是新能源材料专业出身,有多年短途出行类目海外市场的运营经验,曾在一家工厂从0到1搭建了海外的产品线。

图片

星途创新两位创始人 左房惠民 右李一帆

国外也在加速转型,有些年头的自行车制造商,比如创办于2007年的美国西雅图独角兽RadPower、荷兰的Pon Holdings、VanMoof,也是在这个阶段才加了条E-bike的生产线。类似转型模式的公司还有台湾的捷安特。

疫情爆发后,人们开始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E-bike市场需求也跟着爆发。据德勤数据,2017年-2021年,欧洲和北美市场的E-Bike销量由250万辆提升至640万辆,4年时间增长了156%。另一组数据是,2021年,北美市场只有100个E-bike品牌,到2022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

最大推动力来自政府补贴。例如,2021年11月19日,美众议院通过拜登的《重建美好未来法案》,购买两轮电动车可以拿到新车购买价格30%的税收抵免,电动自行车的优惠上限是1500美元。

这是国内大多E-bike公司成立的背景,比如Urtopia、Velotric、Tenways等都在2021年或者前后成立。2021年也是全球VC投资高峰和新晋独角兽增加最多的年份。徐洪军的洪记两轮在2020年推出C端业务,徐洪军当时说,“2B是赚快钱没有前途,还是要做2C、品牌化。”

资本入场也很快,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E-bike相关融资事件有13例,融资金额过亿,其中欧洲最大的一笔融资是高瓴领投资荷兰的VanMoof公司的1.28亿美元C轮融资,以及美国最大一笔是RadPower一年完成3.04亿美元(1.5亿C轮和D轮1.5亿美元)融资,最后一轮为美国横跨一二级市场最大基金Fidelity领投。

其他入场风投机构还有红杉、顺为、黑蚁资本、光合创投、DCM中国、腾讯、华映资本等。他们一致看好的是,“绿色出行的趋势”,还有消费趋势的改变:“回归户外”、“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数据也证明了E-bike这个市场会有一个快速增长,“当时北美E-bike的覆盖率只有不到1%。”李一帆说,“刚在北美流行,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

图片

赶上行业起步的风口,并有条件顺势而为,对一家公司来说比拿到钱还要兴奋。

2021年,房惠民带着团队转型做品牌,星途创新(Heybike)这个公司和品牌正式成立,在亚马逊上迈出做品牌第一步,7个月就卖出超1.5万辆E-bike,正反馈来的很快。

02在细分市场找到突破口

按使用场景分,E-bike可以分为山地自行车、城市休闲越野车、越野自行车、城市自行车、紧凑自行车等10多种类别。

李一帆和团队打出去的两款产品是城市通勤车和可折叠胖胎(轮胎宽度在3.8-5英寸之间)电动车,定价不超过1000美元,避开了跟主流头部品牌的竞争,在细分市场中找到了突破口。

当时市面上的E-bike电动自行车要么是专业型的,用户局限于硬核玩家,价格也高的出奇,至少在5000美金以上。刚成立的新品牌大多先选择聚焦户外,价格在1500美元-2000 美元。

“探索需求未被满足的那批用户。”李一帆说。

星途创新的通勤车在舒适度和车身重量上做了提升。相比大多品牌照着传统自行车架子造车,李一帆和团队调整优化了整车的性能和参数,例如,把车架尺寸往小调一些,座椅调整角度后是直立的骑行姿势,车把弯度幅度调小等。

图片

减轻车身重量的方法是,把用在汽车上的T800级碳纤维用在E-bike上,但工艺不能直接套用,星途创新团队研发了一年多,从预浸料温度到树脂配方,再到编制结构都要重新调试。

“传统铝合金车架重4.4公斤,我们研发的碳纤维车架能做到2.8公斤。”李一帆说,“但车的性能不变,最大承重400磅(181公斤)。”

图片

星途创新还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发“三电系统”的E-bike出海品牌之一,三电指的是电池、电机、电控,这让公司有更强的自主性与系统整合能力,能快速适配海外市场的迭代需求。第一批上线的两款电助力自行车,李一帆和团队对电池和电机容量做了扩充,续航最大能到100公里。

实现突破的地方还有车的折叠程度,当时市场上的自行车制造商追求的是,尽量折叠到最小。李一帆和团队调研后发现,北美大多消费者没有很深的骑行经验,对折叠车的需求是,汽车后备箱能放下就行,不用那么细致。

这样一来,星途创新能圈到更细分的群体,年纪稍微大一点的,非专业、休闲骑行的用户。而更轻、更舒适、更人性化、更简洁,也让星途创新的车更受女性消费群体的喜欢。星途创新消费群体定位是大众,并非是极限运动爱好者。

图片

李一帆有运营经验,品牌成立后他搭建了一个运营团队,会拍一些贴近生活的纪录片,让用户结识新朋友、组建骑行社群、分享生活故事,用真实故事向用户缓缓传递品牌故事。

这些收集到的故事,会投放到亚马逊最主流的流媒体平台Prime Video上,能被精准地被推到有需求的用户面前,用户点击或者浏览后,平台会给这些用户自动打上相应的标签,这些标签会成为用户洞察的来源。

“比如意外发现一群玩卡牌的年轻人对我们的车也感兴趣。”星途创新营销负责人说。营销团队也另外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平台上做宣发,搭建一个主流社媒矩阵,扩宽触达用户的途径。

2023年,星途创新累计用户近10万,2024年达到17万。

03欧洲是珠穆朗玛峰,也得爬

北美是星途创新的大本营,占总业务比例在80%以上。“今年我们去了欧洲。”李一帆说。

决定迈出这一步,从深圳到法兰克福,9123公里,团队准备了近四年。最早星途创新是以代工模式进入欧洲,但做2C,市场和打法都不一样。北美的E-bike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品牌认知度不高,适合快速进场。

欧洲市场相对成熟,竞争对手多,体量也大,是北美的5-10倍。在荷兰,有不少人一家三代都骑车,其他国家也至少有接近两代人有骑行经验,他们对产品要求标准更高,对一些品牌也有固定的认知。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荷兰企业集团Pon Holdings,2024年收入为117亿美元。它通过其Pon.Bike部门积极打造了一个电动自行车帝国,使其成为高端电动自行车领域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更大的挑战在于,欧洲市场分散,每个国家对产品的需求不一样,且反倾销意识强,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生产规范等都需要认证,相当于从产品、电驱系统、供应链到物流,都得重构。

“欧洲市场是每一个E-bike品牌心目中的珠穆朗玛峰。”李一帆说,如果想在E-bike这个赛道上站稳,必定绕不开欧洲,“在欧洲能被认可,那就能被全球市场接受。”

星途创新采用了慢打策略,2022年开始参加欧洲的各类自行车展会、CES科技峰会,带着在北美流行的车型,初试市场,也是为了更精准地搜集用户需求。

图片

区别于北美消费者,欧洲用户并不十分需要折叠设计,也不理解轮胎为什么要设计的那么宽,因为在欧洲大多城市,比如荷兰和德国,道路状况很好,公交车、火车上都有单独放自行车的位置,只有极少的特殊短途场景才会需要把车折叠起来。他们也不十分在意车身重量、续航能力,在意的是,骑行文化和感觉。

2023年,公司开始着手设计、生产,2024年新产品测试,今年8月正式在欧洲市场上线——Galaxy系列。

图片

重新设计、生产一辆车,骑行的脚感和性能要先跟上。李一帆和团队把适用于北美的轮毂电机换成中置电机,两者区别就在于,前者电直接作用在轮胎上,后者是电机驱动链条,辅助人脚去发力,骑行者能体验到自然踩踏的过程。

区别于北美粗旷的车型风格,欧洲以通勤、休闲为主,且车型划分的非常细。一个成熟的骑行家庭,每一个人的车都不一样,根据路况、骑行公里远近,车型各不相同,比如有10公里-20公里的短途车,也有能骑行三五十公里以上的车型。

于是同一个系列,李一帆和团队一口气上线了五款车型,覆盖城市通勤、户外、休闲等多个场景,轮胎的宽度从2.0到2.6,电机扭矩从80Nm-100Nm,甚至细分到搭载“2岁以下婴幼儿”和“2-6岁儿童”的系列,以及包含三轮车型和特殊骑行姿势的车型。产品定价向中高端靠拢,主力车型的价格区间在1600至2000美元之间。

图片

李一帆和团队的合影

欧洲市场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星途创新的用户群体——有1-2个孩子的家庭,父母年龄在35岁左右,这类群体有比较强的消费能力,更容易接受一些年轻化的设计。

营销上,团队复制在北美的打法,但预算更多倾斜在了亚马逊的Prime Video上。团队也在用新的方式切入欧洲,今年6月的德国法兰克福自行车展结束后,运营团队找了三位本地的艺术家参与后期的产品设计和推广。
星途创新现在主攻德国和荷兰这两个市场,目前经销商已经有30家左右。

04未来磨的是耐心

星途创新也遇到过麻烦,2021年的那波市场爆火模糊了公司的判断,海外仓库囤积了不少货,滞销。

但很快赶上一个巧合,2022年爆发了几波购物热潮,滞销的货反倒成了充足的备货。疫情后,美国进入通货膨胀期,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发钱解困,每当这个时候,星途创新的销量就会涨一波,所以团队就天天看新闻,什么时候又发钱,然后赶紧做好促销准备。

渠道上与大多出海品牌打法类似,星途创新也打通了线上线下,以自己的独立站为品牌阵地,再覆盖亚马逊、沃尔玛等电商平台,线下切入Target、Best Buy等400多家商超,同时拥有北美本土海外仓及售后服务体系。

星途创新也不是没有谈过融资,市场最热的那个阶段,也有不少投资人找来,但种种阴差阳错,都没有谈成。

“坦白说,当时大家对我们的评价相对一般,从背景上看,也不是资本最喜欢的那类初创公司,也没有很强的话题性,他们认为我们具备很强的销售能力,但可能在面对其他企业竞争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优势。”李一帆说。

2023年E-Bike赛道遇冷,欧洲E-bike销量同比下降7%。同年,VanMoof、Bird等E-bike巨头先后破产,保时捷背书的Grepy也退出了市场。美国的Juiced Bikes,是E-bike行业的开拓者,在2024年底以122.5万美元的价格被打包出售。北美最大的E-bike厂商Rad Power Bikes于2017年在荷兰开设了办事处。在经历了经济挑战和四轮裁员后,2023年退出了欧洲市场,专注于北美市场的销售。

洗牌过后,这个市场还在增长。李一帆认为,E-bike本质上是传统自行车的电动化演进,它的增长上限,取决于E-bike在整个骑行场景中的渗透率。“就算是欧洲这样成熟的市场,现在平均渗透率也只有25%,荷兰能到50%,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竞争也在加剧,很多外部巨头如摩托车、汽车厂商、手机制造商在跨界投入。

比如,国内新能源车企领克在德国的本地化操作,就先从适应欧洲的骑行文化开始,把E-bike搬入了店内。传音今年年中传出已成立事业部,瞄准两轮电动车市场。九号公司在今年宣布重兵布局E-bike赛道,目标是五年内做到全球第一。

其他品牌,如Tenways、Velotric、URTOPIA、大鱼智行等国内的E-bike品牌,在过去两年也都拿到投资,Fiido没有融资,但营收也有1亿美元,大鱼智行在美国和欧洲的市场份额也很高,它通过线下进入大型超市等渠道的策略,也取得很大的成功。

面对竞争,星途创新能做的就是研发跟上,根据用户需求迭代供应链,提升工厂产能。星途创新团队有300人,研发人员占比在20%左右,三成的研发预算投向新材料领域,除碳纤维外,去年公司启动了轻量化铝合金项目。

最近,李一帆刚和房惠民讨论了明后两年的计划,“要耐心的一步步攻下欧洲市场”。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