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都给迈凯伦供应技术了

关注
中东大佬牵线。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能车参考(ID:AI4Auto),作者:杰西卡,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没想到,蔚来的技术,都反向输出到豪华超跑了。

消息并非坊间传言,而是CEO李斌亲自盖章:

“公司的主要股东阿布扎比收购了迈凯伦,事实上我们向迈凯伦输出了一些技术。”

图片

这意味着,在汽车百年工业里,仍然算新秀的中国新势力,第一次把核心技术卖到了全球顶尖的超跑阵营。

要知道,迈凯伦和法拉利、兰博基尼一样,曾经代表着欧洲跑车工业的天花板,如今却要向一家中国车企借技术。

换句话说,这是汽车市场时代转关之际,一次彻底的角色对调:

不再是中国车企追着国外技术跑,而是欧洲豪华跑车巨头,反过来要引进中国的智能电动化成果。

蔚来首次回应,向迈凯伦输出技术

蔚来和迈凯伦达成技术合作,实际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在外界传得沸沸扬扬,但蔚来一直没有正面回应。

直到最近,李斌才出面一锤定音,表示确实“向迈凯伦输出了一些技术”

并且这部分业务,已经构成了蔚来对外技术服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据他透露,在今年第一季度已有相关收入计入,并且第二季度收入更多,金额已达到数亿元

据了解,蔚来会向迈凯伦提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换电技术等。

图片

具体来说,合作内容包括授权智能电动汽车平台、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电机,以及电池技术

其中,电动汽车平台技术授权,是其合作的核心之一。

蔚来将提供整套电动汽车平台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软件及知识产权的权限。迈凯伦可以直接学习蔚来积累的底层架构,以及智能化成果,将其融入到研发、制造、销售体系中。

电池方面,蔚来还计划开发基于4680大圆柱电池的动力电池,搭载于迈凯伦的混动车型上,预计会在2026年开始小批量生产。

另外,此前暂停的蔚来46105电池项目,可能也将重启,由双方共同开发,可能会由亿纬锂能富士康代工,之后用于更高性能的顶级车型。

图片

不过,迈凯伦依然会坚持自主开发整车架构。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搭配有些新奇:一个国产新势力,一个欧洲老牌超跑,粗看之下似乎并无交集。

事实上,这场合作的背后,还有一位关键推手,就是蔚来的主要股东——阿布扎比政府基金CYVN Holdings。

2023年的7月和12月,恰逢蔚来先破后立、销量爆发的关键节点,CYVN先后两次对蔚来进行了战略投资,资金合计约33亿美元(约235亿元)。

交易过后,CYVN持有蔚来股份的比例超过了20.1%,一跃成为蔚来的单一最大股东。不过呢,李斌仍然是拥有单一最大投票权的股东,保持控制权。

图片

再说迈凯伦,大家想必都知道,是和兰博基尼、法拉利齐名的英国豪华超跑品牌。但和另两家不同的是,迈凯伦背后并没有过大型汽车集团的基金撑腰。

这就导致,在全球车圈时移世易的背景下,迈凯伦形单影只,所受影响也尤为明显。

迈凯伦一直在积极电动化转型,特别是2022年——现任CEO迈克尔·莱特(前法拉利首席技术官)上任之后。他曾透露,希望用电动SUV来拯救迈凯伦的销量。

但和其他欧洲老牌车企类似,转型进展并不顺利,业绩滑坡、资金短缺的困境始终难以摆脱。迈凯伦经历了多次重组、裁员、部分停产,甚至把总部大楼也卖了,都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直到2024年,迈凯伦找到了靠山。

去年3月,巴林主权财富基金Mumtalakat,通过资本重组全资拥有了迈凯伦。

去年年底时,CYVN入场,整体收购了迈凯伦的汽车业务,并获得了迈凯伦赛车部门的非控制性股权,成为迈凯伦的另一重要股东。

图片

之后,CYVN拿出了旗下收购的另一家英国“新势力”——Forseven,将其与迈凯伦进行了全面合并。Forseven在合并前,已经组建起了一支豪华团队,其中还包括前捷豹路虎设计总监。

这个团队已经研发了多款未公开车型,后续则会全力为迈凯伦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持,以打造新的电动SUV、电动豪华轿车等产品线。

这时的迈凯伦,有了资金和资源支持,打造超豪华电动跑车的心情更加迫切,然而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显然依旧不是这家公司的长处。

其实那个时候,CYVN就已经在交易公告中透露,新公司计划借助蔚来的电动化和前瞻技术,帮助迈凯伦尽快推出自己的电动化车型。

图片

当时还有外界传言,蔚来已和新公司签署了大约10亿欧元(约83.4亿元)的合同,用于技术支持和专利付费。

连点成线,让蔚来的技术出海,原来是早有“预谋”。

这其实也正是全球汽车风向逆转,中欧市场地位互换的缩影。

全球汽车市场时代已变

蔚来向迈凯伦提供支持,验证了蔚来的技术在海外获得了认可,并且在进一步验证,全球汽车市场的风向标,变了:

最前沿的汽车技术,现在正掌握在中国手中。

首先是汽车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们,有不少已经从早期的单纯产品出口,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技术输出,甚至是本地化生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企业是全球的绝对主力。

图片

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其不仅为全球各大车企供货,还直接在海外投资,在当地建设电池工厂。

这样不仅可以贴近市场、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把中国的电池制造技术和标准渗透到海外。

特别是对于电动化已然落后,急于追赶进度的海外车企,与中国电池巨头合作,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趋势,是在智能辅助驾驶和软件领域中,中国公司的技术方案,也在获得更多国际认可。

图片

例如Momenta,把高阶自动驾驶算法解决方案,输出了给BBA、Stellantis等欧洲汽车巨头。

地平线也在财报中透露,已经拿下了9家合资车企的合作,以及2家日本车企在海外的定点。

德赛西威、东软集团等提供的智能座舱系统、域控制器,也被搭载于大众等品牌的主流电动车型上。

再者,在整车制造、供应链体系等方面,中国模式也正在被模仿和复制。

除了比亚迪这样自建全球供应链的特例外,还有像沈阳金杯一样的企业,正在通过技术授权、建立KD散件组装工厂等方式,在越南等地区帮当地建立汽车工业。

“出海”不再是卖车,更像是一种生产技术和标准的输出。

图片

同时,国内的车企,也在被全球更多汽车市场看见并肯定。

比如第一个反向合资的零跑,比如现在向迈凯伦输出技术的蔚来……

不久前,早已有合作的小鹏大众,还官宣要进一步扩大合作的范围和深度:

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将突破纯电路线,全面覆盖大众在中国的所有车型,包括燃油车、混动车和电动车,为后者提供智能汽车的核心“大脑”。

图片

据新华社援引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调查数据,近七成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加大对华投资,其中超过78%的企业将重点投资研发领域。

该协会认为,跨国车企与中国的合作,正进入以研发为核心的“合资合作2.0时代”

中国再也不仅仅是汽车市场的接受者、学习者,而是成为了那个站在时代最前沿,能够输出技术,甚至制定标准的话事人。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