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ID:runliu-pub),作者:二蔓,编辑:歌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5月19日,雷军发布了一则长文。
在这则长文里,雷军站在小米创业15周年的节点,回忆了11年来自研芯片的研发历程。而其中的一段表达,引起了人们的剧烈讨论。
现在,我们终于交出了第一份答卷:小米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力争跻身第一梯队旗舰体验。
之后,雷军微博称,小米玄戒O1,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3nm旗舰芯片,已开始大规模量产。央视新闻也公开认证,这是中国内地3nm芯片设计的一次突破,紧追国际先进水平。
是的。3nm芯片。这是什么概念?
所谓的“几纳米”,指的是芯片上晶体管栅极的最小线宽,是衡量芯片制造工艺先进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字越小,意味着单位面积内可以集成的晶体管越多,芯片的性能通常也越强,功耗则可能越低。从28nm、14nm、7nm,再到5nm、3nm。每一小步,都意味着物理极限、制造工艺、良品率、研发成本的巨大飞跃。如果简单换算成一组你更有体感的数字,那就是,“研发投入超135亿,团队扩充超2500人”。
也因此,小米将成为继苹果、高通、联发科后,全球第四家发布自主研发设计3nm制程手机处理器芯片的企业。
雷军的坚持,终于迎来了回报。
于是,很多人惊呼,太厉害了。3nm。上来就是王炸。但是,也有不少人担心,小米这颗同样顶尖的“玄戒”,会不会像华为那样,遭到美国的制裁?目前,又为什么还没有遇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小米足够幸运吗?
嗯。好问题。没人希望小米遭到所谓的制裁。但是,理解背后的逻辑,会帮助你理解今天这个复杂的世界格局。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些粗浅的理解。抛砖引玉。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小小的概念。
小米造芯片,和我们印象中的芯片制造,是同一回事吗?
其实,不完全是。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有三种主流模式。第一种,是像英特尔那样的,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制造)模式。从设计、制造、封测,再到销售,一手包办;第二种,是像台积电、中芯国际那样的,Foundry(代工厂)模式。只负责制造,不负责设计;第三种,是高通那样的,Fabless(无工厂设计公司)模式。只专注于芯片的设计和销售。制造、封测等环节,就外包给代工厂。
那么,小米的“玄戒”,是哪一种?是第三种。Fabless模式的产物。
这就意味着,小米投入的百亿资金和数千人力,攻克的是芯片“设计”这一环。
当然,这本身就已经是极高难度的挑战了。这需要电路设计、架构优化、算法集成等等深厚的知识积累。听着就已经让人头大了。
但是,想要把图纸变成现实,还需要台积电等代工厂的“制造”能力。就像顶尖建筑设计师的蓝图,最终能否实现,也得看施工队的水平。
所以,当我们在说,小米“造”出了3nm芯片的时候,更准确的表述其实是,小米“设计”出了一款基于3nm工艺的芯片,并交给了具备相应制造能力的伙伴(目前主要是台积电)进行“生产”。
可是,我听说,美国实施出口限制之后,台积电为中国内地客户生产芯片,有着诸多的麻烦。为什么小米成了“例外”?
原因很多。但有这么4个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最主要的。
1)实体清单。
什么是实体清单?
我们在昨天的文章里聊到过,简单复习一下。这是一个由美国商务部BIS维护的黑名单。一旦某个“实体”被列入这个清单,就意味着,任何美国技术、产品、服务的供应,都将受到严格的限制,需要获得BIS的许可。而对于清单上的大部分成员,BIS在审批许可证时,通常都会采取“推定拒绝”的政策。也就是说,原则上不批。
但是,小米目前并不在“实体清单”里。
这是小米能从生产设备和部分材料、软件涉及美国技术的台积电,获得3nm代工服务的大前提。
2)国家安全。
我们昨天也聊到过。在“泛安全化”的视角下,“国家安全”的边界,在美国的实践中变成了一根很长很长的橡皮筋。大量所谓“可能用于军事目的、威胁美国科技领先地位、涉及敏感基础建设(比如5G通信设备)”的技术和产品,都可以被贴上“威胁国家安全”的标签,受到最严格的审查。就比如,核心业务之一是电信设备的华为。
而小米,虽然体量巨大,但主营业务是消费电子产品。
所以,在所谓的“国家安全”评估中,处在了低敏感度的位置。
3)管制规则。
美国的制裁,有着大量复杂的细则。又想精准打击。又想避免误伤自身产业链。就比如,针对先进制程芯片,美国设置了具体的“晶体管数量”门槛。也就是,禁止为中国代工超过特定数量晶体管的先进芯片。这个特定数量,目前是300亿。
而根据报道,小米玄戒的晶体管数量,约为190亿个。
4)消费电子。
目前,美国管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用于数据中心、AI训练、超级计算等等,这些被认为和国家战略竞争力更直接相关的,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芯片。相比之下,智能手机SoC虽然也追求高性能,但应用场景主要还是在消费端,因此获得了一些喘息的空间。
所以,与其说小米成为了“例外”,不如说小米通过自身的产品定位、技术参数、非实体清单身份,暂时避开了凶狠的制裁。
这是精准舞蹈。而不是全面放水。
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小米自身的努力。
比如,在技术路径上的选择。
据称,玄戒采用了ARM最新的公版CPU/GPU内核。这就避免了自研指令集和核心架构的高风险和长周期,也降低了敏感性。外挂联发科或其他厂商成熟5G基带的方案,也大大降低了研发难度,避开了基带技术的敏感性。对晶体管数量的控制,也是关键一环。
比如,在合规层面的积极应对。
2021年,小米曾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中国军方关联企业”的投资黑名单。但是,小米迅速通过法律途径,起诉美国政府,并最终成功迫使美方撤销认定。这次胜诉,也为小米后续的全球业务,包括芯片合作,扫除了障碍。
再比如,低调的对外姿态。
在玄戒正式官宣之前,我们几乎完全不了解研发进程。也许,这也是避免过度刺激外界的一种方式。
好了。现在,你应该已经理解“小米为什么没有遭到美国的制裁”了。简单总结一下,这背后,是小米对规则的深刻理解,是自身对技术的选择,是持续的投入,是积极的抗争,是低调的姿态。
那么,未来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希望雷军和小米一切顺利。因为这一路走来,真的挺不容易。
2014年,小米成立全资子公司松果电子,正式开启“澎湃”芯片计划,开始探索深水区。
2017年,小米发布了首款自研SoC“澎湃S1”,采用了28nm工艺,并搭载在了小米5C手机上。这也让小米成为了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全球第四家拥有自研手机芯片的手机厂商。然而,S1在性能、功耗、频段支持上存在的短板,让小米5C仅有几十万台的销量。澎湃S1,成了一笔昂贵的学费。
2018年到2019年,澎湃S2项目也经历了挫折。小米,暂停了“大芯片”SoC的研发,转身投入了“小芯片”。
2021年,雷军拍板,重启手机SoC自研。
之后,研发投入超135亿,团队扩充超2500人。而玄戒O1的正式亮相,就在明晚(5月22日)。
是的。哪有什么“足够幸运”。有的,只是试错,失败,再试,再失败,再试。
当然,玄戒O1到底表现如何,高昂的研发成本能否收回,还得看市场的检验。
但是,11年来的坚持,终于还是迎来了光。
一道不一定耀眼,但一定照亮了前路的,光。
祝福。祝福雷军。祝福小米。
祝你们,终能抵达心中的彼岸。
加油。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