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生意,正在被90后经销商重塑

关注
敢于打破旧有的框架,用更开放的态度迎接新的机会。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作者:张雨薇,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现在的生意,我看不懂了。”一位70后经销商老板,在交流时轻声说出了这句话。他说这话时,没有抱怨,也没有否定,只是带着一种朴素的、对时代变化的敬畏。

近几年的行业大会上,越来越多年轻的新面孔走上台前,分享他们的思路与经验;在厂家的经销商大会上,年轻人作为代表分享实操方法的场景也愈发常见。

这批90后甚至95后经销商带着数字化的思维、互联网的视角和年轻一代的直觉,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介入这个较为传统的行业。

这个行业,正在被年轻人重构吗?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01生意决策不再是“感觉对了”

而是“数据说行”

“如果当时不是看数据,而是凭销售情绪判断,可能早就把这个品砍了。”95后经销商李总回忆起那次调整,仍心有余悸。

事情发生在2023年初,李总代理的某品牌推出了一款大包装果汁。产品一经上市,市场反响平平——销量不温不火、终端反馈也很模糊。按照传统思路,这种产品通常会减货止损。但他没有急于做决定,而是仔细翻查后台数据。

结果让他眼前一亮:虽然整体销售不理想,但社区小店的动销明显优于商超,而且复购率正在稳步提升。

他迅速捕捉到其中的机会点,果断调整策略:将渠道重心转向社区终端,微调价格带,并加快促销节奏。三周后,这款产品的单月出货量同比增长180%,成功从“试错款”逆袭为品牌中的“腰部稳定款”。

更重要的是,李总将这一轮试水过程中的每一步——从选品判断、渠道铺货到调整复盘——全部标准化,整理出一套可复用的SOP流程,用于团队内部复制推广,提升整体选品效率。

“我接手父亲的生意后,第一件事就是引进进销存系统,让业务员用手机下单,所有出入库数据必须实时同步。”李总告诉我们,如今他每天的工作,已经离不开系统后台里的各类数据图表。


在过去,经销商做决策更多靠“经验”与“感觉”——这个品看着有“眼缘”,那个品牌去年卖得不错,于是就拍板进货、铺市。

但今天,越来越多的90后经销商正在告别“拍脑袋”式的判断。他们习惯用数据说话——从动销曲线、渠道结构、库存水平到SKU的效率评估,每个环节都试图用图表做验证、用报表做决策。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年轻经销商的办公室里都配有“数据看板”——有的挂在墙上,有的直接嵌在电脑桌面。可视化的数据,正在成为他们经营管理中的“第二双眼”。

从选品到铺货,从调价到促销,这代年轻经销商更倾向于依靠“看得见的数据”,而不是“拍脑袋的直觉”。

相比传统经验主义,这种以数据为基础的方式,也许未必更聪明,但它更稳定、更具可复制性,尤其能帮助他们在节奏加快、变化频繁的市场中,快速试错、减少弯路。

02新渠道不再“等等看”

而是“主动抢”

在渠道打法上,我接触过两个典型的90后经销商案例,他们的操作路径虽不同,但都展现出一种非常鲜明的“全域思维”。

第一个是华东地区的经销商卢总。2013年初入局时,行业格局早已固化:头部经销商把守大客户,品牌资源捉襟见肘,留给后来者的空间寥寥无几。

面对这样的困境,卢总将目光投向一个被本地先入局者视为“边缘市场”的新连锁渠道。果断对接,提供灵活定价和快速配货服务。短短几年,就从区级小供应商跃升为其核心战略伙伴,体量翻了三倍。有了连锁背书和陪跑经验后,再将选品、运营的方法论复制到更多终端。

图片

第二个案例来自90后商二代胡总。接班后,他一度被困在传统二批渠道的增长瓶颈里。

直到接触到“闪电仓”模式,他决定以水饮品为切口,先做小规模试点。数据反馈不错,他迅速加大合作力度,不断扩充品类,搭建起一套适配多品类、多终端的轻型供应链。原本停滞不前的商贸生意,也借此实现了结构性重塑,体量直接翻倍。

这两位经销商的路径虽然不同,但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不满足于守好一条渠道,而是更倾向于用“多点开花”的方式,主动捕捉各类市场增量。

相比上一代人习惯深耕传统渠道,对新渠道、新业态的出现通常是观望、抵触,认为年龄大接受不了。今天的90后经销商显然更愿意“大动干戈”,在多个渠道同时下注,哪里有机会,哪里就能跑出业务。

这种从单一到多元、从被动到主动的渠道策略,恰恰是90后经销商的共性:他们不满足于跑好一条线,而是用全域布局的姿态,捕捉更多市场增量。

03团队管理从“管人”到“育人”

在大多数经销商还在为“招人难、留人更难”而头疼时,有些90后经销商的团队却出奇地稳定。

方总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公司中,90%以上员工都是五年以上的“老兵”。他坦言,秘诀不在感情,而在机制。

在他看来,员工是企业的“资产”,要靠科学的激励与成长路径来经营。

因此,他率先在公司推行复合型薪酬体系,将销售额、毛利、净利润、KPI过程指标纳入考核,不同季节侧重不同权重,让激励机制贯穿全年,既照顾短期,又绑定长期。

此外,他还设计了对赌式激励机制:员工可以自主设定目标,完成即兑现高额奖励,未完成则“清零归零”。这种带有“创业感”的玩法,不仅激发了员工干劲,也让团队逐步从“打工心态”转向“合伙人思维”。

人才培养上,方总更偏重内部提拔,许多骨干员工均从仓库、司机、内勤岗位逐步成长起来。内部培养机制不仅降低了试错成本,也增强了团队的归属感和晋升预期。员工看得见未来,有成长空间,自然愿意留下并与公司共同成长。

在这一批年轻经销商眼中,团队不再是靠盯、靠喊、靠情分维系,而是靠制度和成长感“养”出来的。他们把人力资源看作可积累的资本,而非一次性使用的工具。

“好的产品只能红一阵,好的团队才能稳一世。”对于正在崛起的新一代经销商而言,组织能力或许比选品更决定生意的上下限。

04从“卖畅销品”到“卖爆品”

在选品策略上,老一代经销商往往更偏向于“稳妥型”打法:一线大品牌打基础,二三线高毛利品补利润,整体组合更强调销量稳定与风险可控。

相较之下,90后经销商的产品逻辑则显得更加主动与激进——他们不仅要卖畅销品,更希望能打造出“爆品”。

这批年轻经销商成长于电商平台崛起的时代,对“流量”和“口碑”有着天然的敏感度。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货”,而是将选品视为自身竞争力的一部分,主动寻找有潜力但尚未在线下跑开的“黑马产品”。

以广东水饮经销商刘总为例,2024年底接触到一款刚刚上线的果汁新品,因看好其价格带、口感和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反馈,主动联系品牌展开合作。

他不仅协调多地仓库资源,还在春节前物流紧张的情况下自掏运费跨区域调货,确保超市系统顺利铺市。上架后一周,该品即在多地进入畅销榜单。品牌方随后追加资源支持,推动该产品快速放量,也将其区域打造成样板市场。

类似案例其实并不少见。这类“联手打爆”的模式,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经销商的主流打法。

他们通过电商数据、社交媒体声量、社区调研等多维度洞察市场趋势,敢于小批量试水,快速根据数据反馈调整渠道投放,实现精细化复制。

与其说他们是在“选产品”,不如说是在“赌趋势”,只不过这场赌局,底牌是更强的洞察力和执行力。

对他们来说,生意不仅是卖得动,更要“打得响”。而“爆品”正是链接品牌力、用户心智和渠道效率之间的桥梁,也是新一代经销商们实现逆势突围的重要武器。

写在最后

90后经销商的崛起,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新一代替代老一代”。他们之所以被关注,不只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他们更愿意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敢于打破旧有的框架,用更开放的态度迎接新的机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60后、70后经销商就落伍了。

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老一辈经销商也在积极转型,努力寻找突破口。他们的经验和人脉依然是行业的重要财富,也是年轻一代可以学习和借力的基石。

真正阻碍发展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那种固守旧模式、不愿接受新变化的思维。

市场环境在变,规则也在变,只有那些能够不断调整、适应变化、敢于尝试新方法的人,才有机会在新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90后的崛起,不是对传统的否定,更像是一种代际间的合作与传承,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共同推动着整个行业往前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