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崔力文,编辑:何增荣,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二季度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何小鹏说月销4万辆将成为小鹏的常态。
而刚刚过去的10月,这家新势力造车没有食言,共交付新车42,013辆,同比增长76%,环比增长1%,再次创造了历史新高。

作为旁观者,最大的感触俨然集中在“在接连推出一款款纯电车型后,市场层面已经给予了小鹏比较正向的反馈,兜住所谓的底线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痛点也明晃晃摆在台面上。
截至目前,即使还未获得小鹏10月的具体销量组成,可能够预见的是,主攻A级轿车市场的MONA M03,肯定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剩下的部分,则由G6、G7、G9包括P7+、全新P7、X9等选手分别贡献。
单论车型均价,与同阵营的那些竞争队友,类似小米、蔚来、理想、鸿蒙智行相比,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况且,要知道,每当中国车市的竞争提升强度,内卷与厮杀最凶的必然是主流大众板块。冲破4万辆大关的小鹏,本质上并没有脱离难熬的泥潭,随时都有被挑战与围攻的风险。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今年最急迫的任务,便是寻找新的突破点,一边获得终端增量,一边帮助品牌冲高。
押宝增程,则是小鹏给出的答案。

实际上,早在去年的科技日上,类似的信号就已释放。昨晚,终于到了阶段性的交卷时刻。
关于技术本身,按照何小鹏的说法,目前在售的传统增程车型纯电续航有限,仅能满足城市通勤需求,频繁充电则耗时费力。
反观小鹏,凭借在三电领域的深厚积累和领先的技术创新,成功定义并实现了“超级增程”,将纯电续航做到极致。
作为首发载体的X9超级增程版,不仅拥有452公里的纯电续航,满足一周通勤只需充一次电的需求,更以1602公里的综合续航成为全球最长的大七座车型。
当然,作为旗下首款超级增程产品,在配置上同样不遗余力。
据悉,X9超级增程版是行业唯一实现“63.3度大电池+60L大油箱”的产品,支持800V 5C超充倍率,仅需10分钟即可充电313公里,电池循环次数更超过2000次。
豪华和舒适性配置上,同样表现出色,不仅配备了穹顶星轨氛围灯、AI航空阅读灯、AR-HUD等高科技配置,全车还采用100%软包覆和阿尤斯真木材质。

共推出MAX与Ultra两个SKU,分别搭载一颗与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预售价则为35万元与37万元。
至于肩负的使命,十分直白,通过增程的形式,从豪华MPV板块再分一杯羹。毕竟,X9纯电版的表现,只能用差强人意形容。两条腿走路,能够实现“1+1>1.5”的效果也好。
与此同时,小鹏之所以把X9当成首发载体,理由同样非常简单。
用目前的家族旗舰,帮助“超级增程”这套系统,树立足够高端的行业初印象,并且全力引导潜客,将它视为一种配置,而不是一种动力形式。
接下来,按照工信部的新车目录,G6与P7+的超级增程版,大概率将很快逐一驶向台前。属于今天文章的主角,一场“既要冲量,又得冲高”的战斗,俨然徐徐拉开了帷幕。
如果说,纯电兜住了小鹏的底线,那么增程决定着小鹏的上限。利用好“油箱”的魔法,至关重要,关乎这家新势力造车能否顺利迈入到公认的决赛圈之中。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借此契机,还想聊聊心中的一点担忧。

曾几何时,理想、问界的一飞冲天,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增程哪是什么无知者口中的落后技术,更像是助力主机厂名利双收的香饽饽。
但迈入今年以来,随着盲目跟风入局的品牌愈发繁多,大家却惊讶的发现,实际情况好似有点不对劲。
以乘联会公布的9月新能源车零售数据为例,增程共售出10.9万辆,同比跌幅为8%。1-9月的累计涨幅,与纯电、插混相比,也是最势微的存在。
继续望向9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结构占比,纯电为63%(同比+4.7%)、插混为28%(同比-3.9%)、增程式为9%(同比-0.9%)。
1-9月新能源车累计批发销量结构占比,纯电为62%(同比+3.8%)、插混为29%(同比-3.0%)、增程为9%(同比-0.8%)。
上述种种结果表明,虽然这块蛋糕的确可口,但尺寸并不算大,根本不够如此众多的饿狼分食。小鹏选择入局的节点,其实已经过了公认的最佳风口。

而明年,从不断获悉的重磅新车目录来看,无论理想也好,问界也罢,包括鸿蒙智行旗下的其它几“界”,以及虎视眈眈的小米,加之未专门点出名字的自主与合资巨头们,势必会把增程这摊红海搅得更加血雨腥风。好在,风浪越大,鱼越贵。
增程板块,终究会是强者的游戏。
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下,小鹏到底能够收获多大的回报与红利,将公司的上限提到何处,无疑充满着未知与挑战。
另外,放眼行业任何一家双线并行的主机厂,内耗与左右手互博都不可避免。对于小鹏来说,同样应该想尽办法缓解,“增程吃掉自家纯电”的窘境。只有做到了,才能迈向月销5万辆、6万辆乃至更高的台阶。
而在翻阅相册时,偶然间看到两年前的11月6日,拍下的一张照片,何小鹏站在舞台正中央,卖力吆喝着纯电,身后的PPT上赫然写着“淘汰混动=超快充+高续航+自营充电”。

可两年后今天,小鹏却转身拥抱增程。虽然略显讽刺,但还是那个道理,“打脸不可怕,重要的是活下去,并且活得越来越好。”身处中国车市,必须学会审时度势。
就像何小鹏在专访中说道的那样,“很多东西,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随即,他还专门分享道:“从2019年开始,我其实就在公司内部不断的推动去做增程,可总是遭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终于,在第五次的时候,说服了大家。”
而在被问及现在入局会不会太晚?
何小鹏给出的判断是;“油车还有很大的份额,而油车用户转向新能源的第一站大概率会是增程。我们旗下的产品,会有选择性的采用纯电与增程双线并行的策略。”
反正,一小时的沟通下来,能够深切感觉到这位掌舵者的决心与信心。新增程,新征程,开始了。
事已至此,文章渐渐临近尾声,最后试图分享的是,周四下午那场科技日。

我最在意的重点,并不是什么小鹏IRON到底藏没藏人,并不是汇天飞行汽车到底收获了多少订单,并不是Robotaxi明年到底能够量产多少。
就某种程度而言,它们暂时还只是撑起这家新势力造车资本估值,帮助它谋求更大声量的一个个筹码。
相比之下,一直觉得第二代VLA的成败才是关键。
根据官方介绍,这套全新的智驾系统,创新性地去掉了“语言转译”环节,首次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彻底颠覆了行业传统的“V-L-A”架构,试图探索全新物理模型范式。
进一步获悉,到今年年底,小鹏将邀请先锋用户共创体验第二代VLA,明年一季度将面向所有Ultra车型全量推送第二代VLA。
届时,功能体验的好与坏,能否无可争议地稳居第一梯队,将直接决定接下来其位于行业的站位。

都知道,“智驾”一直是被牢牢贴在小鹏身上的关键标签,也是其卖车吆喝的金字招牌。
奈何,最近两年,随着类似“寡头”华为的下场收割,加之诸多头部供应商的纷纷发力,先发优势已经被渐渐抹平。
今天文章的主角,正面临着凶猛地前后夹击。一旦无法在该维度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对于企业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因此,第二代VLA,显得不容有失。而从科技日上,何小鹏的一言一语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旧时代落幕了,以AI为底色的新战争打响了”
于情于理,小鹏都得继续卷下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