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技人才超50万城市:印度4个,中国3个,美国0个

关注
“9月发布的‘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以深圳为核心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结束‘五年老二’地位,超越日本‘东京-横滨’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之首。”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吴燕,编辑:沈晓琴,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谈及城市竞争力,我们往往将“产业”视为比拼的硬实力。然而,产业充其量只是城市今天的“底盘”,真正决定其未来天花板的,是另一个更为根本的事——人才。

当一个城市在某一领域悄悄聚集起10万以上的人才时,它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产业集聚区”,而是掌握了从0到1重构系统、塑造生态的能力。

这一点,在科技领域体现得尤为极致。

最近,Voronoi app基于CBRE的《2025年全球科技人才指南》,绘制了一张“全球科技人才地图”,盘点了全世界科技人才超过10万人的48个城市。

放眼望去,是最闪亮的8颗“超级巨星”——印度的班加罗尔、德里-古尔冈、海得拉巴、孟买;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日本的东京。也就是说,科技人才超过50万的第一梯队城市,全部都在亚洲。

图片

再从整体区域分布看,亚太地区的城市势头最猛,占据16个席位;北美地区居第二,其中美国占12个,典型的“以量取胜”;欧洲则显得意外的“安静”,除巴黎与伦敦外,就再没有一座城市进入“30万人才核心市场”。拉丁美洲则有5座城市上榜,散布在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和墨西哥。

这意味着,美国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不再是“科技宇宙”的唯一中心。全球创新地图,正在从过去的单极辐射,走向更健康、也更精彩的多点共振。亚洲、欧洲、拉美……越来越多的科技中心正快速崛起。

随着人才集群的规模从10万体量进阶到30万,甚至是50万,每一次量级的跃升都将驱动着城市创新生态发生重大革新——10万人是产业萌芽的起点,30万人标志着全球影响力的形成,50万人则意味着掌握“技术主权”。

换言之,未来的城市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能力。

01亚洲,新的科技人才中心?

如开头所提到的,全球所有科技人才超过50万的城市,清一色被亚洲包揽。特别是印度,拿下4个席位,中国则占据3席。

或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是印度?

时间倒回上世纪90年代,印度凭借庞大的技术人才库、高英语普及率和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成为欧美企业最青睐的离岸外包目的地。那时候,“打电话给美国客服却听到印度口音”,几乎成了全球科技服务的一种常态。

如今,印度的这些城市拼合起来,就像一套精心设计的“服务型超级大脑”: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主打AI技术和研发外包,堪称全球企业的远程技术中台;孟买定位为金融科技心脏;德里—古尔冈区域,则扮演企业服务的关键枢纽。

尤其是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不仅聚集了全国35%的IT人才,更是从最初的代码外包基地,升级为微软、谷歌、亚马逊、3M、Infosys等科技巨头设立研发总部的高价值创新区。据统计,这里已有超600家跨国公司和50多家世界500强分支机构。

图片

谷歌的班加罗尔园区

再看中国,北京、上海、深圳沿东部海岸线铺开,形成强联动且彼此呼应的的创新网络。

北京像是这个网络的“大脑”,聚焦算法突破与政策引领;上海更像一位“产品与商业魔术师”,擅长把技术转化为市场和商业模式;而深圳是“硬件与平台架构师”,产业链扎实、制造能力强大。

说完亚洲,再看欧美,纽约、旧金山、多伦多、巴黎、伦敦……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欧美科技名城,都排在30—50万人的第二梯队。此外,中国的广州也在该队列。

而在整个亚太版图中,除中印日的“明星城市”之外,新加坡、首尔、悉尼等城市也在凭借差异化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中不可忽视的创新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9月初发布的“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以深圳为核心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结束“五年老二”地位,超越日本“东京-横滨”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之首。

数据显示,2024年,深港广三地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共计11.3万件,占国内总量的12.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9万件,占国内总量的27.5%。

此外,在这个排名中,中国以24个集群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对比之下,美国22个、德国7个、印度和英国各4个。除“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外,北京、“上海—苏州”同样进入全球十大创新集群榜单。

图片

02还有哪些人才集群?

当然,人才集群可不是科技行业的“专属皮肤”。

这样的现象,早已跨越行业和地域,在全世界不同角落以不同的形态生根发芽——它们或许不像科技行业那样常驻头条,却同样在静默中重塑着产业与地域的竞争力。

典型如好莱坞,不仅是明星与导演的聚集地,还是一个高度精密运转的“影视人才库”。从编剧、摄影、灯光、音效,到特效制作、法律咨询,甚至是特殊道具定制,所有环节在几十公里内就能高效协同。

根据美国电影协会(MPA)2023年的报告,好莱坞电影服务业有超过3.2万家企业注册在此。而由迪士尼、华纳兄弟、环球、派拉蒙、索尼哥伦比亚和Netflix组成的“新六大”,包揽了全美83%的院线票房和91%的流媒体收入。

这种深度集聚,不仅降低了影视内容制作成本,更成就了难以替代的内容创新能力。

图片

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杭州正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文化创意人才集群——直播电商与数字内容的“宇宙中心”。主播、运营、短视频编导、供应链管理高手、MCN机构……统统在这里集结。据统计,杭州已有超过6万家电商相关企业,每天有数以万计的直播在这里开播。

一个品牌若想快速推出新产品,完成从内容制造到销售闭环,在杭州几乎可以实现“一天内组建团队、一周内上线推广”。这种“集群加速度”,是单打独斗的城市难以比拟的。

当然,人才集群并不只发生在“高大上”的行业。

菲律宾就是专业服务和外包集群的典型例子。你可能在打电话给跨国企业客服时,早已习惯电话那头流畅又礼貌的英语服务,而他们很可能就是来自马尼拉或宿务(菲律宾的第一/二大城市)。凭借大量精通英语的劳动力、有竞争力的人力成本和与欧美匹配的时区,菲律宾成为全球BPO(业务流程外包)的首选地之一。

对企业来说,在这里能轻松招募数以万计擅长沟通、熟悉欧美文化、训练有素的客服、电销、后台支持人才;对当地而言,则意味着就业与技能的持续迭代。

更令人惊叹的是,有些集群源于传统,却依靠人才的力量完成转型。

浙江义乌早已不是那个只卖小商品的批发市场,已然跃升为全球电商商贸的人才集群和服务中枢。这里汇聚的不仅是商家,更是众多跨境物流专家、海外仓管理员、报关清关专员、小语种客服和国际直播主播等人才。

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套支撑“卖全球”的基础设施,也让义乌从“货源地”蜕变为“供应链与人才链双重高地”。

图片

浙江义乌港一派繁忙

而有些集群,偏偏“反效率之道而行”,不拼规模拼深度。瑞士汝拉山谷的钟表匠人们,往往得经历十年以上的“学徒制+家族传承+院校培养”。有数据显示,瑞士目前有6所钟表制作学校,自然地分布在汝拉山谷,约有2000名学生就读于这些学校。

除此之外,全球还有很多“隐藏款”人才高地:

挪威斯塔万格:汇聚了顶尖的海洋工程师与能源专家;

奥地利维也纳:形成古典艺术从教育到展演的完整生态;

美国波士顿—剑桥:聚集了大量生物科技企业与科研精英;

以色列贝尔谢巴:军工技术转身为民用,打造网络安全新高地;

荷兰瓦赫宁恩:农业科技与食品研发的食物界“硅谷”。

而在中国,一批特色人才集群也在悄然生长:

苏州:一针一线绣出的是一个丝绸产业人才体系;

东阳:拥有大批古建木雕与修复专家;

宜兴:紫砂陶艺从挖泥到出品,全产业链人才在线;

青岛: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的“大本营”;

景德镇:汇集了大量陶瓷匠人与艺术家。

图片

陶瓷雕镶工艺大师正进行艺术创作

这些案例看似迥异,却共同揭示了一个规律:当人才形成集群,就会带来效率的飞跃、知识的流动与创新的加速。它降低了协作成本,也抬高了后来者的模仿门槛。

03城市未来竞争力在于“人才密度”

那么,一个城市是不是“抢”到了足够多的人才,就能形成集群?

非也。

吸引人才,其实只算拿到了“入场券”。真正的高手过招,在于能不能留住人、激活人、让人才和产业进入“越聚越强”的正向循环——这才是城市未来竞争的底气。

所以,在中国,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更擅长“留住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提供了两个新思路。一是看城市人才吸引力,包括了向心力、输送力、净流入、聚集度、保持度等六大指标;二是看城市人才发展生态,主要是公共服务、生活品质、职业发展和产业创新这四大“友好度”。

基于这一体系,“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榜单正式出炉。2024年入选的城市中,除了北上广深这些“传统优等生”,苏州、济南、太原、长沙、常州等后起之秀也纷纷跻身其中。更令人惊喜的是,像芜湖、汕头、中山、海口、三亚、威海这样的三线城市也榜上有名。

就拿威海来说,2023年引进人才超3.2万人,同比增长14%。尤其在海洋经济、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人才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为了真正“留住心”,威海全年举办了超百场人才交流活动——从学术研讨、创业指导到文化娱乐,全方位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融入感。

图片

但是,留住人还只是开局,更重要的是怎么让这些人“撞”在一起,炸出创新的火花。

答案其实很简单:把人“挤”在一起。

经济学家陆铭在《创新城市》一书中提到,创新具有集聚性。知识的交流是需要面对面进行的,尤其是大量的隐性知识,它们通常无法通过书面的形式传达。尽管信息科技使人们可以打电话,甚至视频通话,但知识的交流和互动(尤其是涉及多人的交流和互动)仍然是在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中更为有效。企业和个人在空间上相互接近,能够极大地促进创新的发生。

也就是说,科学家和技术人才更愿意待在“聪明人”密度高的地方。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能带来强大的知识外溢效应。结果就是,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甚至城市中的某些核心区块。

最直观的例证,便是专利的集中程度,甚至超过了人口的集中程度。例如深圳人口占全国约1.28%,但2023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23%。深圳聚集了华为、腾讯、大疆等企业,以及超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硬件创新+制造业配套”的集群优势。

图片

深圳南山智谷产业园

所以说,真正要构建能自我造血的人才创新生态,关键就看两样:密度、结构。

放眼全球,墨尔本、布加勒斯特、马尼拉并不缺科技工作者,但它们往往缺少“科学+商业+设计”的人才复合能力,以及“天使投资+加速器+容忍失败”的制度设计。

硅谷之所以是硅谷,不只是工程师多,更是因为它同时聚集了风投、斯坦福、创业家和科技企业——形成一个能自我造血的“生态复合体”。

因此,未来衡量一座城市是不是真正的“技术核心”,在TOP创新区研究院看来,或许应该用这样一个公式:单位平方公里人才密度×人才结构交叉度×创业生态连接效率×技术产品化速度。

密度促成碰撞,交叉点燃创意,连接加速孵化,速度决定成败。

如此一来,城市要思考的问题也应该升级了:“我们的人才密度够不够发生创新反应”“我们的生态能不能让一个好想法迅速变成产品”……

未来十年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城市,不一定是人最多的那个城市,但一定是人才互动最频繁、创新成本最低、成果转化最快的地方。

换言之,人才集群的本质,是一场“生态的胜利”。

参考资料:

1.TOP创新区研究院《全球科技集群50强:10万科技人才,或是城市竞争的底气》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